探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策略
段莺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自始至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教师教得“活”;善于创 设学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即学生学得“活”,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智能得到开发。下面就这方面谈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所以,兴趣的激发是一堂课的关键。这就要“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把学生引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吸引力,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
1、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设疑激趣。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例如,在实践活动“今天我当家”时,先设计一实例:淘气去菜场买菜,萝卜每千克4角,买了3千克。请你帮淘气算一算该付多少钱?淘气付出5元,应该找回多少?同学们很容易得出:3×4=12角=1元2角,对于刚刚接触人民币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看到这个数目学生一时不知该怎样付钱,找回多少钱。教师趁此让生讨论。因为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在生活实际中经常碰到,很想搞清到底如何付钱。所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探讨、去学习,学习兴趣一定很浓。
2、创设认知冲突,设疑激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认知的冲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就要根据所学内容给予一定的刺激。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先让学生演算准备题:“一条公路长600米,由甲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学生列式为:600÷(600÷30+600÷20)=12(天)。问:如果改变公路长度,其它条件不变,那么两队合修的时间会改变吗?大部分学生认为会随着总路程的变化而变化,再让学生自定路程,列式解答结果仍然是12天。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结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
3、创设情感游戏,活动激趣。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也可以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接力赛、评选优秀邮递员和夺红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做法上稍加改变,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如书上有这样的问题:“下面的题对的画√,错的画×。”我在黑板上贴一幅红十字图画,让学生戴上红袖章,当“数学医院”的医生。这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治病”,为被评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二、明确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调节、参照的功能,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要有具体性,才能使学生自己把握学习方向,自主控制学习的节奏。为此,教师应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将教材中概括性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要素。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一目标学生无从入手,需转化为学生具体的目标: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你会计算吗?2、你能不能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呢?根据什么?3、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试一试。
通过把目标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将学生思维向目标层层推进,自觉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胆放手,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学生学习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因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构建者只能是学习者本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氛围,通过学生之间讨论、操作、质疑去探索和发现规律,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分米、厘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可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参与。1、出示实物:拿出自己的书、纸盒桌子等,想一想(或者同桌共同研究),怎样测量他们的长度?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查阅资料(以课本为资料),看是怎样测量的?2、实际操作,小组讨论。3、引导观察得出测量方法:先把0刻度线对准一头,再看另一头对准哪里。4、讨论分米、毫米和厘米的关系。4、汇报学习情况。既理清推导思路,巩固公式,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教程,教师讲得少而精,只是通过创设问题和学生自行探求知识的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这就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鼓励质疑,开拓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有创见,必须从教师问学生走向学生问教师、问学生、问自己,最终能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三点:首先要创设诱发学生质疑的情境;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最后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五、强调应用,让学生学有乐趣。
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才是数学学习首要的基本的目标,也是数学学习的直接目的,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习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意义,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各种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提高。
1、教师要注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练习,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简单统计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让学生在校门口定时间统计通过各种机动车辆数,然后制成统计表。让学生自己统计全校各年级男女学生数、统计考试成绩,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锻炼了实践能力。
2、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中,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理解知识,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3、教师还应该创设新颖、多层的练习方式,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变为技能,需要反复多练。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就会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这四个时刻之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四个时刻的认知,同时根据我所执教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五个层次分明的练习题,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可以有选择的进行练习。但是这是一个闯关练习,学生只有完成前三个基本练习后,才有可能来完成后两个练习。 第一个:帮小动物找表。练习内容是五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都有一块表,可是他们放乱了互相的表,他们只记得自己的表的时刻,又不认识表,他们找不到自己的表了,多么着急呀!同学们能不能用刚刚学会的知识,帮助小动物们找到自己的表?(这个练习是连线练习,即把钟表与时刻对应起来。)第二个:熊猫修表店。(这个练习就是看钟表说时刻)第三个:愉快的星期天。(这个练习是让学生在一天的活动中认识钟表,体会时间,在学生认识到早上6:00精灵鼠小弟起床,晚上6:00精灵鼠小弟从动物园回家之后,老师追问学生:为什么一天中会出现两个6:00,这两个6:00有什么不同?向学生渗透24小时计时法。)第四个:淘气的表针。(这个练习就是按照钟表的时间把缺少的表针画出来)第五个:我认识电子表。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我们今天认识的这种带表针的钟表,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到时间。(学生回答各种能够看到时间的场合、事物,老师在学生回答后,出示电子表)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子表,你会看吗,说一说:电子表上的时刻是什么时刻?实践表明:学生们对这个练习非常喜欢,课上做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98%的学生选择了全部练习。同时练习的正确率也很高。在课后的检测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95%以上。
总之,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的乐趣。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方案,把握好时机,为学生的学习做好铺垫,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百利而无一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