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烽烟]二战德军离莫斯科10公里 古德里安为何放弃进攻
1941年11月7日,让德军上下都未想到的是,原以为士气已十分低落的苏军居然在红场举行阅兵,这不仅表明其抗战到底的决心,而且对自我感觉良好的德军无疑是“当头一棒”。恼羞成怒的德国元首,命令部队立刻向莫斯科发起进攻。
与会战开始一样,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倾巢而动”,仅留下2个师的预备队,开始了对莫斯科的最后一战。而临危受命的朱可夫,尽管减缓了德军的攻势,但兵力上的劣势让他不厌其烦地要兵。那么,莫斯科能经受住德军的最后一击吗?
原来 苏联统帅更多的是考虑加强防御纵深。
自朱可夫到达莫斯科前线一个月,虽然谈不上阻止了德军进攻的脚步,但指挥部队不断地反冲锋,好歹算是稳住了阵脚。然而,兵力上的差距还是让他感到压力不小,为了要兵,他甚至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可苏联统帅似乎另有安排。
首先,尽管在朱可夫的努力下,莫斯科最危险的时刻已经熬了过去,但德军的攻势并没有停歇的意思,其前锋距离克里姆林宫仅24公里,苏联统帅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在城内与德军展开巷战,有限的兵力只能用在所谓的“刀刃上”。
其次,就在朱可夫加强前线防御的同时,苏联统帅将莫斯科打造成了一座“要塞”。不仅挖了670公里的防坦克壕,而且在防线上设置了3700个火力点,并集中了20多万人的部队。说白了,就是朱可夫守不住,新防线一样有能力阻挡德军。
更关键的是,热衷于空军的苏联统帅,从西北方面军等处抽调了大量的空军加强莫斯科的防御,战机数量多出德军40%,达1100余架。并利用空中的绝对优势,不断地沿着公路对德军的后勤补给或进攻纵队实施空中打击,有力支援了防御。
当然,有兵还要有武器。现在的莫斯科无疑成了巨大的兵工厂,昔日的汽车厂、农机加工厂,甚至是糖果厂都在加紧生产前线急需的枪支弹药,留在城内的670个工厂有654个转为“兵工厂”。同时,无数的妇女在为苏军赶制过冬的棉衣。
眼看德军已冲到城郊,苏军防线上险象环生,紧张的苏联统帅问:“能否守得住?”“能,但至少增援2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朱可夫坚定地回答,并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的增援部队,虽然75%的士兵超过了40岁,但“有,总比没有强”。好在,苏军顽强地阻击,终于让德军停止了脚步。
1941年冬,德军的“台风行动”已进行了一个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距离莫斯科仅有几十公里,但苏联寒冷的冬季和德军糟糕的后勤,不得不停下来进行休整。几天后,德军又进行了近一个月的作战,但胜利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
在南部,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虽不直接进攻莫斯科,但其撇开图拉挥师东北方向进攻卡西拉,以此切断通往莫斯科的铁路交通,阻隔其后方的援军和物资,使得北面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进攻更加容易,可以说是极具大胆而有效的战术但很快,古德里安的意图被朱可夫发现,为了保住卡西拉,苏军2个军和100辆坦克前来增援。尽管距离卡西拉只有15公里,而手里仅剩25辆坦克,让他不得不后撤了15公里,并决定暂时放弃卡西拉。古德里安对胜利不再抱任何希望。
更可怕的是,苏军似乎并不打算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就在其刚要转入就地防守时,苏军地面部队在空中的掩护下又收复了希姆基。撤退下来的德军再无冲力了,他们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后,最终在白雪皑皑的莫斯科城下不情愿的停了下来。
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最后一战,从加里宁到图拉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全线受阻。比起巨大的消耗,最糟糕的恐怕是德军的士气,疲惫不堪的官兵们不再指望能打进莫斯科,他们只想找个温暖的地方安稳地睡上一觉。现在的德军,真的已是山穷水尽了。
看来,苏联统帅关于加强纵深防御的措施终于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