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组方思路:小补肝汤

编者按继“小泻肝汤”、“大泻肝汤”,本文继续讲解“小补肝汤”。本文是“赤脚民医”在“大汉医魂群”中的讲话,介绍了经方的一种思路,供大家学习品味,也欢迎大家留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民医讲汤液经法第3讲:小补肝汤大家晚上好!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汤液经法中的小补肝汤。小补肝汤: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或汗出,头目眩运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这是按照经法法则组织的一首经方。第一是大五行关系上,二木一金,故为补肝,另加一土以为使。是一君(桂),一臣(干姜),一监佐(味),一使(大枣),这样一个结构,所以名为小方。至于五行属性,在前面几节中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第二层关系,是方证法系。一个方子,既要符合五行药味量的比例关系法则,同时也要符合药证法则,必须做到药证相应、方病相应。方中主治所述,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这三个证候,都是桂枝证,以干姜为之助,主辅共同完成。而反佐的五味子证,在这里暂时没有出现。经方中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主证往往从君臣药中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在临床中,抓主证,也就抓住了主药,可以根据主药的提示选取相应的经方。也可以自行按照经方的法则组方。后面一句,是或见证。或汗出,在现在流行的版本中,“或”字都有问题,有的写做成字,有的写做越字。实际上,这个字,或字,练书法的人都知道这个常识,它古时的写法与成字非常相似。后人不懂书法的人,抄写的时候,误认为成字了。再后来的人,认识成字不好解释,就改为越字。好像越汗出,就是出汗嘛。同意重复,算是废话,义还可通。今天把这个字改回来。是或字,或见证,后面的一切就顺理成章地可以解释了。或见证后面的证候,一向是加减方,加减药味的。汗出,一方面反映了冲气盛,因为汗出,脉浮,头眩,发落,等等,都是气上冲的具体表现。汗出,本身是五味子证之一。头目眩运,即是气上冲的反应。同时,主要是白术证之一。所以,在后面的加减方中,头苦眩者,加白术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这个冲气盛,除上面说的以外,更主要是体现在上冲的气势更强,同时上冲的部位更高了,气上冲心胸了。但是,还没有冲到咽喉部。一旦冲到咽部了,是另外一个药证加味了。每味药各有自己管辖的区间,在它药相引的时候,也会走出自己的辖区,去干些其它的事,算是行使异地管辖权。桂枝证,主心中悸,欲得按。所以,如此人叉手冒心,心悸甚者,本方再加桂一两半。桂枝平降冲气,气不上冲了,水也就不会起浪了,就不会跟着上冲。没有水气上冲,水气上冲所致的头眩就不会出现了。桂枝味辛,其用属木,居震三宫。(辛之体属金,用属木)性温属火之性,为火鸟之象。在昆明的朋友都见过市中心有个碧鸡寺,是为了防止滇池水泛滥而建,是镇水的。碧鸡镇水的作用,就是不让见激浪涌,这里就是桂枝的作用。在颐和园里有一个铜牛。做那个牛的目的是为了镇水。牛为丑土,是直接克水,相当于术的作用。冲气盛加五味子,有时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是股热气上冲。这正是五味子本身之证,热上冲胸。包括热气外散,到处跑,造成流火证等,要用五味与麦冬一同收拾。干呕去大枣,加生姜。这个在前几天讲过了,生姜和大枣是作用方向相反的两味药。一向外,一向内,不再重复。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另外,心下悬,有种空空的感觉。怕饿,也是大枣证。这种时候,也可以用饴糖来解决。有的人走走路,心里一饿,就心慌了,带着糖,吃块糖,马上会缓解。这个药证很明显。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咳逆,并不是细辛的独立主证。为什么要这样只加一味细辛呢?因为在原方中有干姜、五味子,这两味药。细辛与干姜、五味子相合,正是仲景治咳逆时用的“铁三角”。当然,没有细辛,只有干姜和五味子二味药,也主咳逆,而唾清涎不很严重者、或无头痛者。干姜这味药,在后来的《小品方》里有时用生姜,这一点要知道。在《千金方》里,生姜也有主涎唾的作用。这个本是干姜证,如生姜甘草汤。千金里的这个方子,实际上就是汤液经里的小勾陈汤。千金方里面收载了很多古时的经方。细辛证,所主头痛,同时伴有唾清涎,涎冷。头痛有时像脑仁在里可晃动一样,脑袋与脑壳之间像有一层空间一样。有这种头痛,是典型的细辛证。细辛与干姜五味子相合,主与肺系有关的咳逆。同时,仲景还讲,并主下利。水气浸入肠中所做的下利,此三味主之。也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证的主证之一。细辛与附子相合,主头身痛,痛的部位扩大了。重点向下部转移,下有陈寒者,加细辛。这是仲景的加法法则。这个下字,在这里主要是指少阴。与内字相近。细辛的脉象为细,是寒邪束脉所致。细辛使脉中寒邪横向外散,改善脉细的状况。细辛并方恶寒,同时是少阴药,但是并没有但欲寐的证候。与附子相合,一个温脏中之寒,补充能量。一个散经中之寒,少阴经中之寒。在经方里,有很多药组,是相对的关系。细辛与吴茱萸就是这样,是与个循环中的两味药。细辛主下有陈寒,吴萸主内有久寒。下指少阴,内指厥阴。陈与久是互词。拿血脉循环来比喻。动脉为少阴,静脉为厥阴。细辛入动脉,所以,切脉切的是动脉,动脉细,用细辛。这里静脉什么样呢?静脉的寒如何看呢?仲景在湘本中告诉我们,要面色。面色青者,静脉中有寒,吴茱萸汤证。唇青亦是。是厥阴之寒入太阴了,也是吴萸证。唇青目内陷者死。但是有救之方,就是相应的方子里面加吴萸人参当归。细辛与黄芪相合,主上主表之寒湿之邪,他的所主部位受引药的影响而不同。如桂本中的苓桂芪辛汤,主上部受湿邪,及表中寒湿。若是在下部中寒湿之邪,则与白术相合,苓桂术辛汤主之。与乌头相合,主脐周寒痛,及心胸中大寒痛。下一味是附子,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这是出现了典型的附子证,附子证不只这些,这只是提示一下。还有如,小腹恶风恶寒,少腹冷,少腹如扇,背恶寒,以及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这个四肢冷,是逆冷,是能量不足的表现,同时主但欲寐,脉微细,脉沉,沉紧等。总的来讲,附子就像一个发动机的能量,是能源。而桂枝就是动力,延动脉推送出去的力量,是正压方向的。而芍药呢,是负极的方向。桂枝与芍药是这条线路的正负两个极,当归就是用电器的部位,共同构成一个回路。这个回路不通时,可以用川芎疏通一下。而地黄的生血是静的,静的归到库里去了。用量六两时,先补肾水,用八两时,归到肝里去。肾气丸用八两,目的就是兼及于肝。肝肾同源,攻守联盟。所以,我们看到,不仅用药的配伍能改变药物的作用方向,而且药量的变化,比例的变化,也会改变作用方向。赤脚民医(404993129)  21:02:02按照经方的法则组方用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的作用方向。赤脚民医(404993129)  21:02:18时间到了。晚安来源:老恕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七)

    伤寒论第40条辨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表症未解,心胸之下有水饮之邪,病人干呕.发热.咳嗽,或兼口渴 ...

  • 经方组方思路(3):小补肝汤

    大家晚上好!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汤液经法中的小补肝汤. 小补肝汤: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或汗出,头目眩运者. 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 这是按照经法法则组织的一首经方. ...

  • 经方组方思路(4):大补肝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1讲:小泻肝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2讲:大泻肝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3讲:小补肝汤 民医讲汤液经法第4讲:大补肝汤 医者仁心(544819248)  19:59:55 请民医讲课! 赤脚民 ...

  •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小补肝汤

    17味药物阴阳五行属性归类简论: 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性药(阳):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17 ①木中木(阳中少阳) 4 桂(肉桂),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补 ...

  • 解读经方用药法式图,领会组方思路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

  • 经方组方特色与临证应用思路

    第 1668 期 作者 / 1张悦2张毅1李娟2李金田1赵琨鹏1张朝宁1古常军1马天星1甘肃中医药大学2敦煌医学与转化省部共建教育重点实验室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钱秀华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 ...

  • 【孙光荣:"中和组方"思路与经验方】

    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中医治疗之方药应该是"平和"的方药组合,其有"三忌". 一忌在未固护正气的前提下施以大热.大寒.大补.大泻之剂: 二忌过度滋腻,过度攻伐: ...

  • 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组方'思路与经验方

    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中医治疗之方药应该是"平和"的方药组合,其有"三忌". 一忌在未固护正气的前提下施以大热.大寒.大补.大泻之剂: 二忌过度滋腻,过度攻伐: ...

  • '中和组方'思路与经验方

    中医治疗之方药应该是"平和"的方药组合,其有"三忌". 一忌在未固护正气的前提下施以大热.大寒.大补.大泻之剂: 二忌过度滋腻,过度攻伐: 三忌崇贵尚奇,动辄以 ...

  • 治未病之--男性体质调理思路小谈

    作者:针灸临床部 任雪松 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让"治未病"也成了研究的热点工作,"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有说 :"上工治未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