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中原:红色周庄——长垣方里的一个平静却又充满力量的小村 2024-05-08 23:49:15 文/蓝月光 周庄,不是江南,而在蒲地。别笑我寡陋,初听周庄,还以为是江南水乡。可后来,才知道它是方里的一个小村。不觉有点愧赧。及至真去探访,穿过曲曲弯弯的小路,走过麦香四溢的原野,还有积水的铁路涵洞(这样少雨的日子还有积水,可知多雨时节,路就积水难行),我又觉得有点原谅自己。为什么?它实在有点孤僻。它躲在这里,似乎要保存它的古朴,或是,害怕人的打扰。它太累了,它需要休息。它就在这里,安安静静,从从容容。入村都是小路,很多地方,两车就难错过。或许,它甚至期望着一场暴雨,把它与外面彻底隔绝。它仍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它忘不掉那血与火、刀与枪的历史。周庄的人都忘不掉那段历史。在这里,几乎家家有军人。你想一下,单在解放前,这个不足三百人的小村子,一下子有八位烈士,这些烈士背后,参加革命的有多少?参加革命的人员后面,支持他的家族亲人又有多少?说这是一个红色的小村,实在一点也不为过。在长垣,周庄是老区,它毗邻佘家、赵堤,它有着别于它村的刚直的性格。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走村串巷,我探访着这些烈士的后人,感受着那段风起去涌的红色历史。一条瘦瘦的小巷之中,是革命烈士周宪章的家。周宪章,字斌武,1917年出生,长垣市方里镇周庄村人。1934年在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卫辉)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周宪章17岁,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开始追求救国救民真理,在血雨腥风中为劳苦大众得解放奔走呼号,1938年他担任长垣抗日救国会会长,为抗日民族大意视死如归,毁家纾难。1940年,周宪章和长垣抗日救国会书记沈清章同志不幸被日本汉奸逮捕,面对敌人的利诱与酷刑视死如归,坚守党的纪律和秘密,被恼羞成怒的敌人一坑活埋,壮烈牺牲,周宪章烈士时年22岁,沈清章烈士时年23岁。周宪章的妻子,是周庄东面新楼村的,叫陈月贞,是冀鲁豫边区著名抗日烈士陈曙辉的堂妹。沈清章烈士的妻子,是滑县桑村赵庄的,叫赵秀。那个时候的共产党员,绝不只是提着自己的脑袋干革命,而是牵连着整个家族。日本、汉奸、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恨之入骨,不但用惨无人道的刑罚杀害他们,连对他们家人也不放过。周宪章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就敲诈了他们家1万块银元。在阴暗的房子里,我们看到了西墙上挂的两幅相片,一个是十几岁俊逸的翩翩少年郎;一位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年近耄耋的老奶奶。谁想得到,这形同祖孙的两人,竟然是夫妻!周宪章和他妻子,同岁出生。周宪章牺牲时23岁,老人终生守着这张照片,守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孤孤单单过了六十多年的时光。她太害怕了,周宪章对她的刺激太大了,她成了惊弓之鸟,她惶恐不安。为此,她不再让儿子出来读书、做工,甚至在村里工作,她要时时刻刻守着儿子。一眼看不到儿子就坐卧不安。儿子也孝顺母亲,母子相依为命了一辈子。她给儿子起名百让,忍让世事万千,只为了平安。在另一个烈士家里。我们看到了革命烈士周书太的儿子周守义。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仍然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老人对党充满了深情,老人孩子多,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要不是共产党,小孩养活不起。共产党养活了我们全家”。他一辈子忠于党,为党工作。现在5个孙子,4个都是党员。老人要求儿孙的第一件事,就是入党。还有伤残军人周国胜,他的父亲周新梁也是位退伍军人;还有对越自卫还击战英雄张子严,弟兄三人都参过军为国效力,他们的堂叔张二秀是革命烈士。父子参军、兄弟参军,甚至家族几代参军,在这里都是那么寻常。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作战,到维和部队和当下现役,村里有很多人参加战争,很多人立下了功勋。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看到了军人情结的延续。相较他们的流血与付出,他们所求又是这样的少。“感谢党,感谢政府,对现在生活很满意。”每月能发个钱,他们就十分知足。他们感恩着党,满足着当下的生活,心态平静而知足。从不主动给党伸手,向党要求什么。整整一个上午,我都在小村奔走。出入一个个小院,走过一条条小巷,接受一个个老人。我看到这些烈士的后人,这些朴实如草木、坚韧如草木的老人,他们的平和,他们的质朴,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安然。我想起一个革命后代的话语:如果祖国需要,我和家人随时还会上战场。这村庄是平静的,但如果需要,它随时又会奔赴最前方,用它的果敢和无畏,唱出新的壮歌。五月的乡村,麦浪翻腾,白杨放歌,布谷一声声深沉的啼鸣。平静的周庄,涌动着血脉深处的激情和力量。走读中原:长垣苗寨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走读中原:宋真宗、寇准、王安石,他们都曾从这里走过,这就是长垣丁栾 赞 (0) 相关推荐 冬季小村 新韵 冬季小村 冰封塞北雪如银,暮色寒鸦老树昏. 袅袅炊烟村上绕,无茶自品一壶春. 秋夜小村 萧索小村庄,宁静如美画. 突感风声亲,又闻音质下. 意识紧着装,抬首寻声处? 来去不见人,佳人已回宿. 周晓乐:走在乡村小路上(外两首) 走在乡村小路上 安徽 桐城 周晓乐 因为母亲 我依然走在这条乡村小路上 四周是一片黑,出奇的静 苍穹闪烁着繁星 湖草的气味濡湿一身 这条连接外婆家和老家的脐带 我已走了大半辈子 从学步到中年 从青丝 ... 追寻红色记忆在竹山县双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举行 在风和日丽的4月22日下午,双台乡中学场子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追寻红色记忆活动在这里举行,全校17个班,学生共590人参加. 学生朗诵,建党百年颂,表演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红色经典诗文颂读.接 ... 走读中原:新乡长垣伯玉村的儒家文化印记 文/(河南长垣)蓝月光 说不上来的原因,走到伯玉,就感觉舒展开阔,远没有其它地方的逼仄.街道.院落.房屋.旷野,还有人的心怀,都给人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是不是圣人的影响? 在村西北的伯玉祠 ... 走读中原:长垣八里张村的风华 文/蓝月光 走到了八里张,一个好幽静优美的小村.它位于城东八里左右,长孟公路北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的名字:八里张.这名字,多么响亮,多么得意.以距离命名的村子还有很多,如五里屯.三里庄.七 ... 走读中原:长垣米屯的香气 文/蓝月光 走到米屯,已经是傍晚时分. 宽阔笔直的街道,涂刷得漂漂亮亮的房屋,让小村显得格外精神.在厨乡米屯小园前,高大魁梧的村支书已经在旁边等着了.门旁联题: 米飘香品佳肴缘聚左邻右舍 屯美味育大厨 ... 走读中原:宋真宗、寇准、王安石,他们都曾从这里走过,这就是长垣丁栾 文/蓝月光 "一丁二白三留固."丁栾作为蒲地商贸重镇,这是不容置疑的.首要的是它的地位.丁栾位置之重要,大概从宋时就开始了.官路东.官路西,两村之间,就曾是大宋的御道.宋真宗御 ... 走读中原:长垣苗寨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文/蓝月光 在外面是不能说苗寨的,一说苗寨,人家就会想到苗家村寨.这是苗寨的尴尬.可是,长垣防腐之乡,正是在苗寨源起的.这是公认的事实.为什么会发源于苗寨?因为苗寨太穷了.长垣之穷,首在滩区:滩区之患 ... 走读中原:长垣樊相镇张辛店村的面容 文/蓝月光 去张辛店,可是真不好走.天色已黑了,樊相商贸街向西,就是曲曲拐拐的乡间公路.粉尘飞扬,坑凹难行.时时就要停了车子,给对面来车让行,原本窄小的路,有的路边还停放车辆,则更加难行.如此一番&q ... 宋仁年‖诗歌:重回方里村 重回方里村 文/宋仁年 久别故地五十载 昨日游子今日回 池中游鱼追舟摇 岸上飞鸟落亭台 谷雨淅淅润万物 清风徐徐摇花蕾 曲径幽幽绕方塘 绿波平平映朝晖 长堤廊桥水中立 金花如云四周围 游人似织田园乐 ... 红色记录 | 德化坂里:深山中的红色旧址 阳春三月,草木葱茏,驱车从德化县城出发,沿着203省道一路前行,再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向上绕行,来到德化水口镇昆坂村坂里,追寻那段难忘的红色革命之旅.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陈列馆前的纪念碑 何金 摄 ... 月方父母学堂里:一个初二孩子的自律之路 这是月方客厅的第490篇原创文章! 文丨月方 2021/5/1 孩子自律缘自父亲的变化 父亲以前觉得"教育孩子,没有一顿打解决不了的,如果一顿打解决不了,那就打两顿." 于是,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