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必读
学拳之难,不难于架势乎,而难于知各拳之应用、各路之精微。既知之后,须精心体察,阐发其妙用,则变化万端,进退攻守,可以随机应付,指挥如意。
学拳须先练腿。因腿实为支柱全身之要具,须坚强有力,始可免动摇之弊。且无论何种步法,着力之处,亦全在腿,腿若无力,步法必然松懈;步法松懈,则根不固,三盘动摇,拳法纵精,鲜有不受制于人者。
练腿之法,须按好排溜,清晨起身先排练马步法。盖此步法,实为先天混元之势,学者虽不用力,而其力自用,两腿若不用力,则全身立见倾覆,虽欲懒惰,不可得也。
拳法有三到:手到、身到、眼到是也。三者皆迅疾,尤以眼为最要。眼看不到,则发拳无的,何以取敌?且敌人拳脚之由来,我若不见,何以发拳挡御?故打拳时须眼望四方,练习习惯而成自然,则与人交手时,亦自能灵敏应付矣。
眼固重要,耳朵亦须精灵,所谓耳听八面也。若遇多人围攻时,眼力容易有不能顾及之处,则借耳之听觉以辅助之亦可。盖眼力不及之处,即我之隙,敌必乘之,我若闻其声,即可设法架御矣。至于辨声,亦非难事,足步腾跃声,拳掌劈风声,只须留意,必能闻之也。
学拳有三忌:忌躐等、忌粗浮、忌操切是也。躐等志不坚,粗浮气不固,操切势散漫。如犯其一,则终身无成功之望,而好勇自恃、易生愤怒,尤为学者之大忌。
腿力强而步法固,然后学拳法分路,熟学至各路皆能纯熟,更连续而演学之。撷其精微得其神髓,则炉火纯青,乃臻妙境,然后定虚实,分阴阳,则可以得心应手矣。
拳法有阴阳虚实,阴阳明而手足得其用,虚实定而攻守得其宜,不可患人之乘隙矣。
眼法有三,逼、怒、闪是也。步法有十,马步、弓箭步、垫步、过步、连环步、分身步、鸳鸯步、滑步、拖步、蹿步是也。手法有二十二,斫、削、磕、靠、掳、逼、摆、撒、剪、分、挑、钩、绾、冲、倒、压、拨、挡、刹、搅、插、捡是也。
学拳所以锻炼体魄,捍御外侮,非所以恃强凌弱、好勇斗狠也,故宜身自韬晦,不然好勇斗狠,固足以自取灭亡,即以技自炫,亦是以招忧肇祸。
学拳如读书,须阐幽索隐,而发其秘旨,然后融连变化,始得其实用。如数人同学一种拳法,而结果之变化应用,竟完全不同。善用者即最平常之拳法,亦极尽变化,出奇制胜;不善用者默守成法,仅依固定之攻守。此亦犹同读书,同作一题,而文章各各不同也。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于学武者,亦云然耳。
南北拳派,固然不同,不徒见其表面,如步法之大小之长短耳。殊不知拳脚之所以不同,实其乎南北人之性情互异也。北人性都直爽,故所以长拳法,皆长拳大步,以实力用;南人性都机械,所有拳法,皆短拳小步,处处缘有含蓄,以机巧胜人,每借敌之力以制敌,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也。且谚云:南拳北腿,又可见南人重拳,北人尚腿也。
学拳又须练功。拳法虽精娴,实力不充,不足以取胜,且攻击固赖乎拳脚,自卫却须恃于功夫。故北派拳家有“打拳不练功,到老不成功”之谚。打拳时运力之外,尤须善运其气,一呼一吸,皆须调和。若无节度,在一套拳终了之后,鲜有不气涌面赤喘息如牛者,故于呵、嘘、吹、嘻等诀,宜之注意也。
学拳技者,忌酒色,非完全不能近也,所谓忌者,戒其滥也。盖酒过度,则可以乱神迷性;色过度,则足以丧精散气。人之一身,精、气、神三者为主,三者先失其用,则魂魄已离,非仅不足以学拳技,即无论何事,亦都不足以有为也。
学拳技者,最忌动杀机,亦为释家之戒杀。然所谓戒杀者,戒妄杀耳。若盗匪之侵凌,豪棍之骄纵,凡足为民物之患,而除之足以安良立懦者,则不凡学拳之人,切忌矜炫,非至万不得已时,切勿自献。即友朋戚好间,亦切勿滥传于人,偶一不慎,传于非人,非但其人自速其祸,且足以遗玷师门,为人唾骂。
学拳技者与学文事者相同,最须砥砺气节,亲贤远佞,须有坚定之志,切不为利禄所索,虚名所动,盲然相从,以自误其终身,交友亦然,此不可不慎也。
学武者不免广结友朋,互通声气,互求深造,然宜慎择。每见结纳亡命,自厚势力,甚或为非作恶,与绿林中人为伍,而自号侠义者,则不足为训矣。宁无闻于世之为愈也。
学刀剑棍棒,不如学拳法,盖一对精拳随身来往,刀剑棍棒不能常时携带也。然也不可偏废。拳脚为武艺之基本,宜以为主。刀剑棍棒,为武艺之分枝,宜为之辅,亦如树之不能单有秃杆,而必有枝叶以辅之也。
拳技家恒自隐其秘,不肯传人,非鸣其高,即自私其秘,故古代拳法皆本真,唯少林门中,或能锦其衣钵,其实为遇可传之人,尽可相授。
武术之发明者,实非人类,而为别种动物。古人特观其动物争斗之形状,而演为拳法,如猿猴鹰隼等是也。今吾人若将各种拳脚之势与各动物之动作相互印证,若合符契,更就其动作而力加揣摩,必可发明不少。猴拳为其最著者也。
今所谓某家拳、某家刀者,盖皆其人所创,而流传于后世者,然亦不过各家拳脚之精华融合变化,而自成一家。其动作亦不外乎二十二手法与十一步法连络而使用也。此风不自古,即康熙时通州黄氏之刀、湖州沈氏之棍亦为首创,而自成家派者。吾人若精研其技,而善化之,自创拳法亦非不许之事也。
今世重文,以至士林中视学武为不可训之事,几以武人皆非吾徒之,慨殊不知文事武备也。若常此以学武为可耻,则十百年后,非但中国武术泯没失传,行见举世皆为文弱书生,且为他人乘隙而欺凌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