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桂枝汤(太阳中风)

桂枝汤

原文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又名 阳旦汤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伤寒》

桂枝汤主之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宜桂枝汤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5、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6、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7、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8、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9、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0、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3、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15、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1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17、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8、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服桂枝汤后

19、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0、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禁忌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2、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3、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常年喝酒的人不能用桂枝汤(舌苔乌浊,又黄又厚),一喝便吐。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4、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经常要呕吐、吐酸的人不可用桂枝汤。)

5、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7、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金匮》

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主治

1、桂枝汤的主证是恶风,有汗。脉浮紧,但没有汗出,则不是桂枝汤症;

2有汗,怕冷,头痛,有点发烧,肌肉有些酸痛;

3能治定时发热而汗出。

【用法】 

1以上五味药,用七碗水大火煮成三碗。每次温服一碗。服完药后再喝一碗热稀饭,以帮助药力;

2喝完微微流汗最好(用稀饭助流汗),不用再喝;切记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流汗后后须擦干,不要当风或靠火炉;

3如果没有发汗,2、3小时后再喝第二碗发汗。再不出汗,每一小时到一小时半再服一碗…余此类推。半日内可喝完三碗。若是病情比较严重,可以早晚各服用一帖药(共六碗);

4照顾者要在旁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若是病状有改善,但仍未消除,可以继续服用桂枝汤。或是汗一直不出,可以连续服用到两、三帖药都可以。

剂量 

1小桂枝、白芍等量。桂枝3钱,白芍3钱, 炙甘草2钱,生姜切片3钱,放两片就可以了,大枣12颗用手掰开。1钱的重量应该等于3.7克;

2病人感冒久了,甘草可用重一点,5钱,刚得不久的,2钱,尽量少用,因为它会缓药力;

3桂枝白芍:孩子半钱,瘦子3钱,胖子5钱。其它相应变化。

【组成】 

桂枝 芍药 甘草 姜 大枣

方解

1桂枝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血一加速,免疫系统就出来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

2白芍轻用补血、重用活血破瘀。桂枝白芍就是免疫系统的循环。

3炙甘草、生姜、大枣是固本补充津液的。

4如果脉气虚软,芍药寒中,宜多用炙甘草以扶中气,以减去脉之虚软,则芍药乃能免寒中之弊。

加减 

1若桂枝汤症加气喘咳嗽,加厚朴(降气)杏仁(滋润肺的津液);

2若桂枝汤症加发汗不止,加炮附子(固表用);

3如果病人是肠胃虚寒、素体虚寒的人、肠胃比较冷的人,开桂枝汤的时候,生姜要改成干姜;

4平常中焦比较湿热盛的人(比较胖的人),红枣会增甘加腻,应该将红枣拿掉。中湿里虚的人可以加一些白术茯苓;

5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

6如果桂枝汤证病人舌苔白白厚厚的,湿的,就知道脾脏是素湿的,一定要加白术茯苓,否则一发就会变成五苓散证。

禁忌 

1喝桂枝汤会吐的人可能是酒客、胃癌、胃溃疡等。

应用集锦 

1头痛在太阳穴通常是外感头痛,脉浮,小便清。依证用桂枝汤、麻黄汤系列。临床上,治疗头痛麻黄汤不如桂枝汤,因为此头痛是热气上冲。

2后脑勺痛:

(1)外感太阳痛,最多的是感冒受凉了。可用桂枝汤(如有经燥,加葛根花粉)。羌活长于治后脑痛。

(2)(唐容川)头痛在后,或兼发热恶寒者,太阳经伤寒也,宜加味败毒散。

3(1)痛在皮肤,麻黄汤症;

(2)痛在肌肉,桂枝汤,玉竹可以治肌肉里面的痛,可以在桂枝汤里加玉竹。西医有一种肌纤维痛症,桂枝汤加玉竹,一下就好了。

(3)痛在骨头关节,附子汤;

(4)上身不痛,只膝盖痛,桂枝芍药知母汤。

4背痛以桂枝汤加葛根以疏通太阳之经脉。

5有汗、怕冷、不口渴、白鼻涕: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6不发烧、不怕冷、白鼻涕:桂枝汤+辛夷石菖蒲苍术炮附子

7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是因风寒湿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之疼痛,其自觉症状为腿有增长或缩短的感觉。如果腿有缩短感,桂枝汤加附子以温阳驱寒,加重芍药、甘草量以濡筋缓急,取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之意。可以加葛根以疏通经脉;如果有筋脉短缩之感,仍为经燥之象,加花粉清热生津以润之。

8桂枝汤症有黄痰、或者感冒好了之后有黄痰、咳嗽,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9产后气血两虚,如果有桂枝汤症,身疼痛,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10 感冒时,口臭,因为免疫系统到表面去抗邪,肠胃蠕动不够、吸收差,水从大肠跑出来,身体里面的温度很高,食物在里面容易坏掉,嘴巴很臭,就用桂枝汤加一点点大黄,一点点芒硝,表里可同时解掉。

11脾中风:

(1)脾藏主湿,风中肌肉,内应于脾,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证

(2)腹为足太阴部分,风中脾藏,里湿应之,风湿相搏,故腹中烦重。风淫于上,吸水湿上行,肺气为之阻塞,故皮目瞤瞤而短气。此证湿邪不流关节而入于里,轻则为风湿,重则为风水。风邪吸于上,则湿邪壅于腹部而不行,非去其上之所吸,则下部之壅湿不去,越婢加术汤。

12 桂枝加桔梗汤桂枝汤中加桔梗6~9克。煎法用法同桂枝汤。主治:桂枝汤证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难以咯出者,或有化脓证者。本方虽为吉益东洞翁之创方,实合仲景之桂枝汤、桔梗甘草汤、排脓汤三方而成者也。

13桂枝加半夏汤方,于桂枝汤中加半夏6克。煎法用法同桂枝汤。主治:桂枝汤证中有咽喉痛或咳嗽者。本方本于仲景之桂枝汤、半夏散及汤之方意,合此二方而成者也。

14桂枝及麻黄禁例:

(1)桂枝禁例:

A、脉浮紧,汗不出

B、汗吐下,温针不解

C、酒客病

(2)麻黄禁例:

A、咽喉干燥

B、淋家

C、疮家

D、衄家

E、亡血家

F、汗家

G、病人胃寒

F、伤寒,尺中迟

I、下之,身重心悸

15一般的关节痛:

(1)有表证,恶风特别敏感,要加黄芪。

(2)有汗的、汗自出的用桂枝汤加术附。

(3)有无汗的,用葛根汤加术附。

(4)有浮肿的,用越婢汤加术附。

16 霍乱的吐泻停止后,如果还有一些身痛的表证,还是桂枝汤。

17 腹满、腹胀,太阴症,有时痛,桂枝汤重用芍药一倍;大实痛,桂枝加大黄汤。

18 治扁桃腺发炎。一般喉咙痛,桂枝汤加葛根4,再加连翘清热,银花、浮萍、蝉兑,一剂就好。脸部用葛根6。

19 妇人怀孕,前面60天吃桂枝汤,第三个月到第五个月,吃当归散。当归散养孕妇的,不是保护小孩。

20 平时容易发发热流一点汗的人,或者每天定时发热、之后流汗的,就吃桂枝汤。在发热之前吃最好。

21肝炎、肝硬化、胆囊炎或胆结石等少阳证的患者,如果发生外感,我们首选的处方是柴胡桂枝汤而不是桂枝汤。

22、属于感冒后,尤其经过发汗之后的大汗不止:

(1)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脉洪大,若无他变证,仍与桂枝汤。

(2)若形如疟,脉洪大,是玄府反,故加麻黄,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3)玄府不,没有如疟,没有颇潟,故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汤。

(4)若大汗出后而大频渴,是阳陷于内,急当滋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23、目斜视是风邪侵袭太阳经脉所致。症见目向内斜视,也可出现复视,可用桂枝加葛根汤以散风邪、疏通经脉,因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之故。若得病时短者可服三至五剂,时久者应多服。

24、舌喎斜系属风邪为患。症见舌喎斜,言语不清。舌为心之苗。治疗时本应从心经施治;但心为脏,恐藏邪而不出。所以可从心之表太阳经施治,以引邪外出,用桂枝汤。

伸舌困难或者舌偏斜,常预示脑部问题。

25、(1)痫证是指间断发作性病证,多与情志刺激有关。从脏腑来说,主要由于肝、脾、心、肾脏气失调,导致一时性的阴阳紊乱,气逆痰壅,蒙蔽清窍,而突然发作。症见全身或手足抽搐颤动,或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颈项强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霎时即恢复如常人。若先抽搐而后仆倒不省人事者,则用桂枝汤加防风、竹叶,息风清热;若发作前伴有眼前发黑者,可用乌梅丸(汤),以其目为肝窍之故。

(2)癫痫俗称“羊痫风”,以全身强直痉挛,突然性的意识丧失为特征。若症见抽搐甚,伴有热象而诸药无效者,可用风引汤治疗。若发作时口中无痰者,急诊处理病情平稳后可用磁朱丸。

26(1)瞳孔中有蓝雾而影响视力,瞳孔属肾,蓝为水色,故本病是由于心阳不足、肾水上泛清窍所致。所以用桂枝汤加重桂枝量,扶心阳以制水邪;加附子以温肾阳。

(2)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角膜生云翳。目为肝窍,肝阳上亢,上扰空窍,故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肝气犯脾,水湿上泛,则目生云雾。可用侯氏黑散加乌贼骨,息风退雾,则眼疾可愈。

27平时容易发发热流一点汗的人,或者每天定时发热、之后流汗的,就吃桂枝汤。在发热之前吃最好。

28、腹痛腹胀气上冲,如果是指由于手术后肠粘连所引起,多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常见症状,是气机不畅。治疗时,用桂枝汤加重桂枝量以温通气机。气机通畅,痛胀自解。

29、(1)病在表之表,宜麻黄汤;

(2)病在表之里,宜桂枝汤;

(3)病在里之表,宜五苓散;

(4)若病里之里,当用猪苓汤但利其水,不可用五苓散兼发其汗矣。

30偏侧太阳穴痛,桂枝汤加钩藤、川芎,眉棱骨或眼眶同时痛,加当归。

比较集锦 

1桂枝汤加葛根为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汤,倍芍药加人参为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3桂枝汤加当归,通草,细辛,名当归四逆汤,更加吴茱萸,生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4桂枝汤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重用大枣为桂枝附子汤,更去桂枝加白术,术附汤。

5桂枝汤去桂枝大枣生姜,名芍药甘草汤;桂枝汤去芍药大枣生姜,名桂枝甘草汤。

6桂枝汤去芍药为桂枝去芍药汤,再加附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再加麻黄细辛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7桂枝汤加黄芪为桂枝加黄芪汤;更去甘草重用生姜黄芪桂枝五物汤。

8桂枝汤加大黄为桂枝加大黄汤。

9(1)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项背强几几,有汗;

(3)葛根汤: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项背强几几,无汗小便不利;

(4)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项背强几几,无汗小便不利,痰。

10 桂枝汤加栝蒌根为栝蒌桂枝汤。

11桂枝汤加龙骨牡蛎为桂枝龙骨牡蛎汤,更去芍药加蜀漆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2桂枝汤,加附子、牡桂为阳旦汤。

13桂枝汤,重用桂枝或加肉桂为桂枝加桂汤;桂枝汤重用芍药为桂枝加芍药汤。

14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为小建中汤,更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更加黄耆,名黄芪建中汤。

15桂枝汤加减:

(1)腹拘急时痛者,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

(2)大实痛者,加大黄汤(桂枝加大黄汤);

(3)拘紧甚而急痛者,用小建中汤;

(4)心下痞硬拘挛者,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5)渴而口干者,加瓜蒌根汤,栝蒌桂枝汤;

(6)若腹反不拘挛、按之松软,胸满心烦者,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

(7)若心下满、小便不利,去桂加苓术汤(《医宗金鉴》作“去芍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6 三黄泻心汤治冲逆病,眼目、口舌等疾。不可与桂枝汤治冲逆之证混同。三黄泻心汤治血气上冲,心中有热。而桂枝汤治表虚气逆上冲,故三黄泻心汤证兼有脉数,便秘等证。而桂枝汤则专和肌表营卫。

加一味药:

(1)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A、阳旦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附子一枚,牡桂四两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四两

A、葛根汤: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a、葛根加半夏汤: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3)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一两

(4)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5)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6)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7)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胶饴一升

A、黄芪建中汤: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胶饴一升。

B、当归建中汤:当归四两(12克),桂枝三两(9克),芍药六两(18克),生姜三两(9克),甘草二两(炙)(6克),大枣十二枚(4克)。

加两味药:

(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2)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二两,牡蛎三两

加多味药:

(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2)薯蓣丸: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神麴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参七分 芎藭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为膏)百枚

合方:

(1)柴胡桂枝汤:桂枝(去皮)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黄芩各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2)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3)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四枚(擘)

(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去芍药变方:

(1)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胶艾汤:阿胶、干姜。原方阙载,今拟加甘草、大枣、生姜、桂枝

(3)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4)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A、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细辛,麻黄各二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二枚

B、竹叶汤: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桂枝 甘草人参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5)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6)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升

(7)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石膏如鸡子大(碎)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8)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大黄三两甘草三两 大枣十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去桂枝变方:

(1)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一两(一方三两切)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 白朮各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2风府(脑后头盖骨下沿中间)之行强者,桂枝汤。风池(风府向两侧两指)之行强者,葛根汤。耳后之行强者,麻黄汤。耳后与风池之间强者,柴胡汤,项背悉强者,大青龙汤。

23 伤寒,麻黄汤发汗之后,有两种情形会心烦:

(1)表邪仍不解,表证仍在,脉浮数,可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法,

(2)汗后邪去,表证已解但有余热留扰胸膈,则用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

24 脐上中脘处,动气所发,按之浮而筑筑动者,乃桂枝汤之腹证也。

(1)若腹反不拘挛、按之松软,胸满心烦者,去芍药汤,

(2)若心下满、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医宗金鉴》作“去芍药”)等。

25、(1)风府之行强者,桂枝汤。

(2)风池之行强者,葛根汤。

(3)耳后之行强者,麻黄汤。

(4)耳后与风池之间强者,小柴胡汤。

(5)项背悉强者,大青龙汤。

26 (1)很容易感冒:桂枝汤

(2)风一吹就感冒:表阳虚,小建中汤;一感冒就吃经方,就不会有感冒了

27(1)肌肉痛,桂枝汤加减,可以加单味玉竹,肌纤维痛一下就好了。

(2)一身肌肉疼痛,发热,黄昏加重,麻杏薏甘汤。

(3)一到阴天肌肉就酸痛,也是麻杏薏甘汤

(4)肌纤维痛,不能转身,术附汤。

28、风寒发汗有五法(不同病位):

麻黄汤汗在皮肤,乃外感之寒气;

桂枝汤汗在经络,乃血脉之精气;

葛根汤汗在肌肤,乃津液之清气;

大青龙汤在胸中,乃内扰之阳气;

小青龙汤在心下,乃内蓄之水气。

29、(太阴脾虚)虚人感冒,桂枝汤,如兼有里证有三种情况:

1兼腹痛,用桂枝人参汤;

2兼下利,用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

3兼有身痛、脉沉迟(关脉沉迟),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30、桂枝汤的脉大无力,需与白虎汤证鉴别,阳明脉大有力。

关注微信公众号:仲景学堂,了解更多经方内容!

如果这篇文章能帮助到你,请打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