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1999:上海工业往事

我至今记得,小时候坐40路电车去外婆家,车过武宁路桥,桥下横亘着巨大的厂房。白天,几百台织布机一起轰响,一片日光灯的海洋,“空气在颤抖,仿佛大地在燃烧”。算起来,应该是九十年代初的景象。后来我知道,那是一个时代的尾声。

很长一段时间,“上海制造”是优质时尚的代名词。蝴蝶牌缝纫机、永久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红灯牌收音机,并称“三转一响”,是结婚的硬指标。80后上海小囡,谁没有在母亲的缝纫机台面上写过作业。此外,还有海鸥牌照相机、华生牌电风扇、回力运动鞋、向阳牌保温瓶、扇牌洗衣皂、百乐牌手风琴、福牌麦乳精、梅林午餐肉、大白兔奶糖……加起来,约等于幸福本身。即使五十年代大量工厂内迁,改革开放前,上海工业总产值仍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笑侃上海三十年》里讲,上海人“87块钱上缴,13块留给自己”,并未言过其实。据《上海财政税务志》,1949到1990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3911.79亿元,其中上缴中央支出3283.66亿元,占83.94%。

那一代工人阶级,生长在红旗下,自诩国家的主人翁,对体制充满感情。76年领袖陨落,人人戴孝,来自工厂车间的嚎哭和眼泪尤其真诚。舅妈当年21岁,顶替她姆妈,在上海申新纺织九厂的布机车间做挡车工。车间墙上挂着领袖1956年1月20日访问申新九厂的照片。领袖身着灰色中山装,手背在身后,站在一架织布机边,一旁是长身玉立的荣毅仁——申新九厂曾经的“少东家”。在领袖和蔼的目光下,舅妈哭得岔过气去。

上海人实际,谈婚论嫁前,先问声“侬啥单位”。一般情况下,全民找全民,集体找集体,街道工厂找街道工厂,里弄加工组找里弄加工组,是有时代特色的门当户对。《繁花》里有一段动人的对白:阿宝喜欢公交车售票员雪芝,再三犹豫。阿宝说,我单位是小集体,雪芝是全民,不可能的。雪芝说,可能的。

全民所有制,也就是国营厂的职工,是工人阶级的婆罗门。那时的苏州河、黄浦江两岸,星罗棋布着数百家纺织厂、机械厂、钢铁厂、食品厂。一到下班时间,几千辆自行车汹涌而出,泛滥到马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国营大厂有自己的邮局、理发店、医务站、图书馆、招待所,过节发糖,发带鱼,发搪瓷杯,发工业券,发冻鸡冻鸭。工人进厂就能分到宿舍;结婚送热水瓶、“囍”字痰盂和床上四件套;小囡生下来45天放进厂办托儿所,然后是幼儿园、子弟小学、附属中学、附属技校,将来可以顶替父辈进厂上班;退休工人去世,工会送花圈、挽联,工会主席致悼词。生老病死,工厂全包。他们是有依靠的。

计划经济下,实行“统销统购”,产品多少销往北方,多少销往南方,多少装上远洋货轮,远销亚非拉兄弟国家,换得珍贵的外汇,全部按计划执行。身为上海人,并未占得多大的便宜。弄堂男青年,谁不为一只上海牌17钻长三针,一辆锰钢永久13型,一台蝴蝶JA1-1型缝纫机发愁。他要托关系,找门路,费心费神,焦头烂额,才能搞到一张珍贵的工业券,换得未来的丈母娘点头。

八十年代末,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乡镇厂厂长来国营厂取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无论身家多少,来自苏南或浙北,城镇还是农村户口,一律统称“乡下人”。乡下人客气地笑着,憨厚朴实的样子,进门只管发香烟。烟是好烟,港版红双喜,黄壳子的,比自己常抽的红壳子双喜贵一倍。到后来,一听“乡下人来了”,隔壁几个科室的人都拥过来,领香烟吃,反正人家也不认识谁是谁。吃过香烟,背后还要讲,乡巴子、戆卵一只,嘿嘿笑着,觉得自己很精明很优越的样子。

渐渐有了传闻,厂里哪位老师傅、技术骨干,偷偷去乡镇企业调试设备。礼拜六下班后(六天工作制),匆匆挤上绿皮火车,到了地方,找个招待所住下。礼拜天晚上再回上海,手里拎一条黑鱼或者一只甲鱼。一天的外快抵得上厂里数月的工资。当年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星期日工程师”。一到周末的傍晚,新客站、长途客运总站、十六铺码头,到处是这些身着蓝卡其工作服、拎人造革公文包的工程师们。碰到了,互相点个头,心照不宣。

彼时,国营企业仍是巨无霸、大佬倌,沐浴在统销统购的春风下,无忧无虑,稳如泰山。直到有一天,他们被告知,批发站、百货站即将撤销,国家不再统一收购他们的产品。而那些他们过去看不上的乡镇企业们,早已在摸爬滚打中熟悉了市场,布置了销售渠道。

苏州河南岸至今保留着几处厚重的老厂房,大多改造为前卫时尚的创意园区。年轻人不会想到,这些上海滩最古老的纺织厂,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便机器轰鸣。上海的纺织工业曾闻名遐迩,外地人来上海,少不得要去开开、华联、妇女用品、第一百货买上几件当季的衣裳。纺织业曾是上海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号称“半壁江山”。别的不说,东方明珠的三只脚,有两只就站在曾经的纺织仓库上。

据《普陀区志》记载,申新九厂鼎盛的时候,有“纺锭125952枚,气流纺4800头,织机815台”,每年上缴的利税可以再造一个申新九厂。进入九十年代,面对外资及乡镇企业的兴起,曾经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已经落后,亏损——追加投资——再亏损,形成恶性循环。“投入一块钱,生产线里转一圈,只剩下八角。”当时社保制度尚未健全,退休工人的工资及福利全部由厂里承担,工厂早已不堪重负。申新九厂在岗职工七千五,退休工人超过八千。一到厂里发退休金的日子,财务科人山人海,两三天才能发完。

领导班子日夜开会,分析利弊,哪些产品铁定亏本,哪些还有盈利的可能。日算夜算,算来算去,所有的产品都要亏。“不改造是等死,改造是找死”,除了关门,没有别的选择。

女工们上完夜班,值班长通知开会。开好会,去更衣室收拾东西,下岗。值班长自己也下岗,还要尽量去抚慰工人。她们大多人到中年,没什么学历,最好的年华都在厂里度过,如今一把年纪,要去社会闯荡了。

有个女工,下岗了,每天还是准时去厂里报到。别人劝她,她说,我生是申九的人,死也是申九的鬼。等到工厂彻底关停,她就搬个小凳子坐在厂门口。最后机器拆掉,厂房也拆掉。

1991年,上海有53.53万纺织工人,未来十年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先后下岗。1998年1月23日,申新九厂的留厂工人,亲手将136台细纱机、5.5万锭纱锭拆除、砸毁。那一天,市里的领导,电视台、报社记者都来了,车间外拉起横幅“全国压锭一千万,上海敲响第一锤”。有照片记录了这一瞬间,照片上抡锤的中年男子,是彼时申新九厂的厂长,他被要求第一个砸。舅妈说,“照片上看不出来,这个男人是流着泪的”。这个流泪砸锭的背影,是属于上海工业的记忆。

压锭是一次彻底的否定。当着你的面,把你吃饭的家伙一锤一锤地砸碎,用卡车拉走,送进熔炉,等于告诉你,结束了,你赖以生存的那一套,是落后的,低效的,必须淘汰的。你也是。

有人瘫坐在地,有人无声恸哭。“老纺织”始终无法理解“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这些新词,他们愤怒地质问每一个前来采访的记者,“申九是国企,我们就是国家的人。申九要破产倒闭了,国家难道见死不救吗?”

纺织业是上海工业衰落的一个缩影。计划经济时期,上海有156个工业名牌。如今,他们中的三分之一已经消失;另外三分之二也大多风光不再,苦苦求生存。

当时,从长寿路的上棉一厂到崇明工农路的上棉三十五厂,从上海无线电一厂到三十六厂,从上钢一厂到十厂,从上塑一厂到二十一厂,从上海手表一厂到七厂,从益民食品一厂到七厂,还有数不清的机械厂、锅炉厂、零配件厂……到处都在轰轰烈烈地下岗。街头,菜场,公交车上,弄堂深处,讨论的都是“买断”、“内退”、“再就业”。

有的男人,瞒着老婆孩子老娘,每天照常六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吃完早饭,推自行车假装去上班。找个街心公园,发呆,坐一天,下班时候再回家。

工厂没有了,同时意味着食堂没有了,医务室没有了,厂办幼儿园没有了,附属小学没有了,舞厅没有了。吃饭,看病,小孩上学、上辅导班,包括理个发,跳个舞,样样要花钱。上有老下有小,一根蜡烛两头烧。早上一睁眼,这一天怎么过,小菜铜钿哪里来,是很现实的问题。

那时市区刚有空调公交车,空调车投币2元,普通车1元。大热天,接连来了几部空调车,一群中年爷叔、阿姨挥汗如雨,就是不上车。反正不上班,有的是时间。

西康路桥,长寿路桥,江宁路桥……苏州河许多桥堍下,聚集了不少下岗男工。过来一辆三轮车(上海人叫黄鱼车),一个人上去默默地推车,一路推上桥。给我两块三块都行,不要给我香烟,谢谢。靠这零零碎碎的两块三块,买米买菜,买油盐酱醋,买牙膏买草纸,给小囡交学杂费,交英语辅导班的钱。秩序井然,是工厂留下的习惯。这次你推,下次我来,不会一哄而上,让每个人都有口饭吃。

到后来,这门生意难做了,不少外地农民工加入了推车大军。你四十多岁腰肌劳损老寒腿,我二三十岁火力精壮身体棒;你有家要养,我一人吃饱,全家不愁;你推一次车起步价两元,我只要一块;你排队做生意,我信仰丛林法则;你组织松散,我有乡党、帮会。

工人大规模下岗之际,正是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之时,当时有一句话,叫“工人下岗,农民上岗,领导瞎讲”。平心而论,农民工干了许多上海人不能干、也不愿干的活,比如卖菜、开早点铺、打扫厕所、通下水道、工地上搬砖。他们的存在,使得城市的生活成本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那些幸存的工厂,一边遣散工人,一边雇用农民合同工,因为价格低廉。不少上海工人因此仇视农民工,认为是这些乡下人抢了自己的饭碗。他们痛心疾首:好端端的上海,全让“巴子”糟蹋了。农民工同样瞧不起这些下岗工人,觉得上海人太娇气,死要面子,干个活还挑三拣四,是没吃过真正的苦。

不少下岗男人去做保安,这是为数不多的体面工作,有制服。也从侧面说明,城市仍在建设,在加速前进。老厂拆迁,给商业中心、写字楼和高档住宅腾了地方。遍地穷人,遍地黄金。从前俾睨众生的“全民”职工,如今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他们曾是这个城市的助推器,如今燃料尚未用尽,城市已不再需要他们。像火箭的分离过程,他们注定被远远地抛下。

上海男人不太喝烈酒,常喝的是啤酒或者黄酒。从前,这是一座清醒的城市,街上很少有酒鬼。我见过一个人,下岗后,每天买两袋炒菜用的料酒来喝,很便宜,当时是一块几角。时间长了,研究出门道,什么酒正宗,什么酒上头,什么酒吃口太甜,什么酒掺水过多。料酒是喝不醉的,除非是喝闷酒,一心用最便宜的成本灌醉自己。和北方有些地方不同,上海的下岗男人不怎么打老婆孩子,哪怕是酒后。他们不擅长这个。他们满腔的愤懑只针对自己。一个人要么是窝囊的,要么是蛮横的,他不能是既窝囊又蛮横的。没本事的男人,有什么资格打人。

工人新村里,几乎家家吵相骂,夫妻争相用最刻薄的语言攻击对方。每栋楼都有几户在闹离婚。离异的下岗女工,没有办法了,跟小囡说,做好作业自己困觉,妈妈夜里出去一趟。30块,40块一次,贴补家用。昏暗小舞厅里,搂着陌生男人跳舞。男人问,下一支,赏光吗?下一支是黑灯舞。慢四步音乐响起,灯光灭掉,舞池深处,一双手摸上摸下。10块钱。

城市像一把巨大的筛子,人在剧烈震荡中不断地跌落,碰撞,失去重心,迷失方向。挣扎下来的人,过个几年,大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网眼,漏下去,各安其位。做保安,私人老板处打工,开小饮食店,看书报亭,跑单帮,炒股票,卖保险,卖真真假假的保健品,开出租车,或者,什么都不做,低保吃吃,舞跳跳,小麻将搓搓,企图从麻将桌上赚回一天的小菜铜钿。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怎么过不是过呢。

这一代上海工人阶级,吃够了没文化的苦,他们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子女的教育上。再节衣缩食,小囡的英语辅导班要上的;考试没考好,辣霍霍一顿“生活”。当然,下岗工人家庭中,懂事的孩子也多。等到子女毕业参加工作,基本算熬出头了。虽说前程仍有风雨,但毕竟,可以喘口气了。很多人没想到的一层是,自己的离开,等于给子女这一代腾出了位置。上海从一个工业城市转型为商业、金融城市,需要卸下一些包袱,付出一些代价。他们就是包袱,他们就是代价。

08年后,上海的房价起来了。“穷人翻身靠拆迁”,或者,拿市区的老工房置换一套郊区住宅,差价够吃喝十几年。熬到六十或者五十五岁,补交了养老保险,拿到退休工资,从下岗工人变成正式退休工人,吵相骂的时候,喉咙可以相对响一点。有一段时间大盘也好,头脑活络的,用“买断”的钱炒炒股,多少能挣些。

这一页算翻过去了。

现在可以说说了,那几年真是苦啊。当初负重上坡的时候,咬着牙,一声不吭。

如今他们说,生活还过得去,要是没病没灾也不买房子,一切也还好说。小老百姓,本来就是这么过的。只是我注意到,有些六七十岁的男人,睡着了或者不说话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露出平静中凄楚的表情,像习惯了在风雨交加中前行。

题图来自电影《暴雪将至》

END

——人生如墨,落纸无悔——

(0)

相关推荐

  • 上海市杨浦区的发展变化

    杨浦一区,成立于唐末宋初.太平教寺和龙神古庙均建于北宋.滔滔浦江,循流区境之南,往北折入吴淞口.境北虬江,系古吴湘江出海故道,后为上海.宝山南县县界.区境地近东海,濒临浦江,扼市区东北出入要津,借地理 ...

  • 纺织工人王秀珍是如何成为风云人物的?

    关于王秀珍这个人,相信很多年纪大一点的朋友应该是存有记忆的.因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她的名字曾传遍整个上海,是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然而,你也许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其实最初只是个普普通 ...

  • 说说这个开厂的朋友

    说说这个开厂的朋友,我和他认识二十年有余,虽然现在是老板了,可是一点没洗掉农民的本色,一脸黝黑.很能吃苦,八十年代就在常熟做批发,也算是先富起来的人,在昆山开过舞厅,在上海做过批发.后到昆山开厂.第一 ...

  • 永不消失的流水线工人

    撰文\ 江月 编辑\ 蓝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银杏财经第381篇原创文章] 说起"流水线工人",你脑中浮现出的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70后的英淑说,在她们那个年代,流水线工人是个 ...

  • 重庆顺昌铁厂对中国抗战之贡献

    重庆顺昌铁厂对 中国抗战之贡献 作者:王超明        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25年的上海顺昌股份有限公司铁工厂.至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时,已发展成为上海比 ...

  • “幸福工厂的工人”

    "幸福工厂的工人" 海 把这个世界上那些品德优美,信念正确的人们,比作在"幸福工厂"中工作的工人,他们拥有同样的身份,就是这个幸福工厂的工人. 小时候父母亲那一 ...

  • 丁悚回忆录:上海美专往事

    编者按:丁聪之父.海上漫画家丁悚出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农历八月十四,今日是他130岁冥辰.丁悚于1944年8月起,应蒋九公之邀,在<东方日报>上连载关于艺坛的回忆录,历时逾年,近日由 ...

  • 上海文庙往事(作者:薛理勇)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上 海 文 庙 往 事 薛理勇 孔子,又称孔夫子.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 ...

  • 【大会演讲】扁线电机的质量控制解决方案—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工业质量解决方案应用经理郑天翼

    2021年4月19日-20日,<2021APS第八届汽车动力系统峰会(华东站)暨扁线电机匹配技术高峰论坛>于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圆满落幕! 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工业质量解决方案应用 ...

  • 5月10日|上海交通广播电台早七点档:主播不推荐《童话往事》,太贵!

    今天上午,好友@火星机甲 告诉我,今天早上上海交通广播电台早七点档欢迎早高峰栏目的传家宝版块介绍了<童话往事>卷一卷二,这档节目时长两个小时,从七点一直到九点.就是为早上去上班的上海听众服 ...

  • 犹太人为我们“哭墙”的背后,还有当年和上海的一段往事

    几天前,近千名以色列人冒着大雨聚集在犹太教的胜地"哭墙",用希伯来语和普通话为中国人的健康和福祉祈祷,那温暖而震撼的画面,让无数中国人感动. ▼▼视频很短,感动很长▼▼ 疫情爆发以 ...

  • 【上海情怀】太平桥往事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太平桥往事 朗读者/叶进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沪语播音员 文/王希平 四十年前,我家里曾经 ...

  • 原上海公安局长马学政追忆在上海为周总理做警卫工作的往事

    英俊潇洒的猫2021-05-13 09:25:00 1948年8月,济南解放后,我任警备司令部警卫科长,开始从事首长安全保卫工作.1949年2月,随南下干部纵队进入大上海,担任负责陈毅市长安全的警卫科 ...

  • 为什么上海的综合实力要远远强于北京?工业、国际化均强于北京

    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工业.航运.金融.贸易城市.北京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区域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这两座城市对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上海的综合实力要远远强于北京?第一, ...

  • 从电影中看见的往事:上海曾经的靠左行时期

    王佳芝从易家出门,坐上易太太的汽车,往"谈事情"的咖啡厅去.   从易家到咖啡厅还是有点远的,要走过好几条路.先是经过了一个十字路口,路口处有缠着红头巾的印度"红头阿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