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相交”的关键是什么?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这段原文的意思讲的就是水火分阴阳,水属阴,火属阳,人体的功能属于阳,饮食物属于阴。
饮食物可以滋养我们的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需要依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说精可以化生功能。这里讲的实际上就是我们身体的阴阳化生精和气来充养我们的形体这一大段讲的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再分析分析,一小段一小段讲。水为阴,火为阳。讲的就是水火的阴阳属性来说明阴阳是互根互用,相反相成的这样一个关系。比如我们的五脏当中谁属于火呢?心属于火,谁属于水呢?肾属于水。
心和肾一个是火脏,一个是水脏。心肾需要相交,也就是水火需要既济。心火可以下济于肾水,肾水可以上承于心火,二者相互为用,相互为根,相反相成。这样一来就维持着身体的这种心肾的协调功能。比如说张介宾《类经·阴阳类》里边所讲:“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万物之气,无往而非水火之运用,故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为水火,丹以精气为水火。夫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
张介宾是个通家,什么叫通家呢?他不仅是对中医学很有研究,他对于易学也就是《易经》也很有研究,同时他对于道家的内丹也非常有研究。所以我们看他这一段排比非常的有意义,就是“《易》以坎离为水火”,《易经》八卦当中以坎卦和离卦为水火,坎中满,离中虚。坎卦是水卦,坎卦中间是一个阳爻,上下各有一个阴爻。也就是说外面是水,水当中包含着一阳之气。阳爻是一个横,它是代表阳气,他的上下各有一个阴爻,就是说坎卦的意思就是外面是水,里边是火,正寓意于身体当中的肾。肾是个阴脏,实际上它是收藏的。在肾中又有一点阳气,所以肾是阴阳相合的一个脏器,这就是代表着坎。
离中虚,离代表什么呢?离代表火,就是代表心。所以排比句叫做:《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为水火。离外围是两个阳爻,中间是一个阴爻。这个寓意就代表着外面是火,但是火中能有生液,能生出真水来。真水下济于肾,所以心肾能相交。所以这段排比句就是“《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为水火。”
再往后还有一个词,大家可能不太熟了,叫做“丹以精气为水火”。丹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道家的修炼的法则叫做内丹学。这个内丹家重点是练的精气。精指的就是水,气指的就是火。其实这段话就代表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易经》,还是中医,还是道家的这种内丹的学术,都是以坎离、心肾、精气为水火的,实际上讲的就是阴阳的道理。
水火二者有一个相互滋生,然后又相反相成的这样一个关系。也就是说火离不开水,水离不开火,看似是对立的两方面,但是互相又离不开。比如说:“肾者水也”,肾是主水的,水中生气,水里边产生的这种阳气就是真火。
我们经常说的肾中的阳气不足,那么这个人就虚弱,手脚冰凉怕冷,这其实就是说肾中之真火不足。像肾阳虚的人,他腰就酸,怕凉,小便就频,夜尿频繁,这就是肾阳虚的表现。这里就代表着肾脏本身就有水火,就有阴阳。
“心者火也,火中生液,为真水也。”心本来是属于火的,是个火脏。火当中又能生成液,心之液为汗,就是所谓的汗。心火要是下沉就跟肾水上济,他俩就能水火既济。所以心火再往下降,心火一降,这个人心情就宁静,就不至于上火。所以我们经常说的这个火从来没有说下火,只有说上火,指的是病态。上火气在上头就有表现,“心之苗在舌”,舌头的舌尖就候心,所以舌红代表心火比较旺盛,舌红的人一般睡眠睡不好。失眠,入睡困难,同时梦多,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这个心火不能下降,不能跟肾水和合,心火往上走。本来心火是下降的,结果心火的往上走了,就变成这个外火了,就变成邪火了。心火要是下济,这是什么呢?心火下济这就真火,也就是所谓的“火中生液”。心火往下一降,那么肾水往上一承,心肾一相交,这人睡眠就睡得特别好。
相交的部位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前期可经常讲的,这在中焦脾胃的位置。所以我为什么讲《黄帝内经》喜欢直接讲临床上的一些表现。就是因为《黄帝内经》,它的着眼点还是在人体上,人体的这个道理明白了之后。五行水火阴阳造化之机就清楚了。
因为人身是小宇宙,所以我们的心火要想往下走,肾水往上承中间靠的是什么?就是脾胃。叫做“赤儿姹女,黄婆为媒”,这个黄婆指的就是中焦,赤儿指的就是心火,姹女指的就是肾水,赤儿代表男孩,代表阳;姹女的姹代表女孩,代表阴。其实古人就用这种比喻的说法来说明阴阳水火的道理。心火和肾水要想中间交合必须有一个黄婆作为中间的媒介。黄婆是谁呢?就是脾胃,脾胃需要在中间进行接引、斡旋。所以我在临床上就特别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学所说的脾胃,不仅仅指的就是消化系统,他讲的就是一个中交斡旋之机这样一个理论。所以我们之前讲的李东垣为什么对于中医学的体悟的特别深,因为他特别强调中焦脾胃,他讲的可不是我们后世的这种单纯讲的脾和胃的这个脾胃,他讲的实际上就是一个中交斡旋之机,这样一个承上启下,调和中焦,调和四旁的这样一个中轴的一个理论。就相当于自行车的轮子的周围的这些钢骨、钢圈,这都属于外在的四行,就是属于木、火、金、水四行。中间那个轴心其实就是土。所以治病,有的医生他喜欢治四周,有的医生喜欢从中间下手。
李东垣他就喜欢治中焦,他发现把中焦脾胃这个中轴给他调整好了之后,四边才能转的很好。转好了之后这个病就好了,叫做“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就是说人体的中焦的气一旦转了之后,中轴线转好了,这个邪气他就散,讲的是这道理。
所以我们学《黄帝内经》一定要理解古代医家的智慧,把它灵活的应用于临床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