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惠泽长——《论语》悟读【135】
安贫乐道仁德在,因材施教惠泽长。
《论语》第六篇第十九章: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之人,可以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资质以下之人,不可讲授高深的学问。”
【悟读】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中人:天赋平平,智力中等的人才;上:指高深的学问。据此,本章一般的解读是:孔子说,“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按照夫子的理论,人活着,应该“志于道,据于德”,即在任何时候,都要追求道与德,有规范,不放纵;“依于仁”,即做事要符合仁,仁者爱人;“游于艺”,即一个人应该具备多种技能和爱好,风雅使人有趣。
在孔子看来,人的智力天生存在聪明和愚笨的差别,他将人大致分为三类:上智,中人,下愚。
中人,处于利根和钝根之间;语,告知;上,指性与天道。
夫子的弟子,年龄地位才智阅历等参差不齐,各不尽同。于是,本章的深层理解是:夫子主张,教育要因人才智,量为语之,循循善诱,由下而上,由摘叶寻枝到直截根源(性与天道),由钝根器到中根器再上到利根器,有次第有步骤,一步一脚印地协助他们心灵成长,成为君子和大人。
本章也流露出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孔子善于区别对待。比如,不同的弟子向他问“仁”时,他的回答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
优秀的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育人而不知,诲人而不觉”,因材施教,循循善道,如此,方能惠泽绵长,成为一代教育大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