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由民知千古难——《论语》悟读【190】
为政不在言多,当官务持大体。
《论语》第八篇第九章: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悟懂】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此联为清代御史魏象枢所书,把欺人与欺天、负民与负国有机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和爱民自警的民本思想。
本章是理解《论语》中分歧较大的章节之一,成为批孔者的最大口实,而儒门后昆,无力反驳,只能用时代局限之类的话来搪塞。
一般的理解,本章孔子所言蕴含着浓厚的愚民思想,被后世统治者奉为治国信条。如此悟读,其实是有些冤枉孔子了。
人的素质是有差距的。这种智力的差距决定了有的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名垂青史;有的人穷其一生,平平凡凡,泯乎众人。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试想,十五志学(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几人可为呢?中学时期的周恩来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有几人敢想呢?
智商情商的素质的差距导致了杰出人物往往比多数人更具远见卓识,更能高瞻远瞩。作为杰出人物,他们理应为国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社会是“圣人作法,庶民制焉。”圣贤把一些该怎么做的,教导好老百姓,老百姓只要照做就行了。
君子素位而行,是一个很重要的处世法则。不得其时,不得其位,勉而行之,危之大也。
商鞅曾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孔子之言与此大同小异。
对本章的悟读,历来争议颇大。
钱穆先生的解读是:“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邢疏:此章言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也。
有人对本章断句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民众当下适合的,放任民众去践履;民众当下不适合的,放任民众运用智慧去创造。如此解读,就是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民众的智慧也是无穷的,要“使之”,放任其自由发展。
也有人对本章断句为,“子曰:民可使(用),由之;不可使,知(教化)之”。意为民心可用,民力可用。
民由民知千古难。对于本章的悟读,要给出一个明确之结论似乎很难,我们尊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