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好恶务鲜明——《论语》悟读【113】
是是非非谓之知,是非非是谓之愚。
《论语》第五篇第二十四章: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讨好的表情)、足(过分)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却示好于人,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悟读】
樱桃红透表里如一,西瓜绿极内外分明。
上一章孔子谈为人处世的“直”,直,和正和真都有关联。唯有追求生命和心灵成长的人,方能坦诚正直。
本章孔子借用左丘明的特点,继续谈为人处世的表里如一。
左丘明,史载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曾任鲁国太史,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为释《春秋》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又作《国语》,为中国最早国别体史书。
本章孔子把左丘明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内心有怨表面示好”的表里不一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也表达了孔子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
“巧言、令色、足恭。”巧言是指言语上的花言巧语;令色是指面容的媚态可掬;足恭是指体态上的点头哈腰,三者相关一体。花言巧语,满脸媚笑,点头哈腰,奴才之相,惟妙惟肖。孔子的厌恶,其一没有独立人格,没有道义情怀;其二过于恭敬,也超过了礼的要求。
“匿怨而友其人”,从伯夷叔齐不念旧恶章来看,夫子的主张,不是要藏匿怨恨,也不是要发泄怨恨,而是要消除对人对事的怨恨情绪。
君子坦荡荡,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君子的人格标准。
君子处世如天,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君子为人似地,厚实和顺,仁义道德,容载万物。
《论语》第五篇中孔子关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准则,体现了他君子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