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乎内外之分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网络的世界,知识获取极为容易;拥有知识,不一定拥有人生的智慧。
庄子是真正的生命大师。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告诉我们要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线,语出庄子《逍遥游》。“内”指的是心灵、灵魂等,修心养性,人求之本也;“外”指的是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人求之末也。
“外”无疑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人努力求“外”没有错,但因为求外而不惜伤内,则谓本末倒置。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古人的结论是:此生何求?求名求利莫如求快乐。一世啥惜?惜衣惜食还当惜福缘。美好的生活,永远是目的。古人的总结应该是对生命的一种理性的认知。
收藏家马未都谈及人生时,说人生的第一目标是在合乎法律和道德前提下求利,即趋利。因为我们要证明自己是自立自强的人,我们不能因为无能而成为社会的负担;第二目标是求取与自己相符合的名,即趋名。受到肯定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诉求,赢取身前身后名,也是中国道德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被需求,往往体现一个人的价值;第三目标是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要求得内心的安静,即趋心。生活永远不只是物质的追求,还有更重要的诗和远方。
古希腊有一个哲学流派,影响巨大。其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人生要分清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他们列了一个清单。不可控的有:1、身体;2、财富;3、名声;4、工作;5、父母;6、朋友;7、合作者;8、老板;9、天气;10、经济;11、往事;12、未来;13、生死。而可控的呢?只列了一个,即“信念”。
人生要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要有持续的独立的判断,做好可控的,不纠结于不可控的,这一点非常重要,需要每一个人做自己生命的船长。
凡人有卑微的幸福,名人有高贵的痛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天地生人本凡尘,
古今圣贤曾几人。
何需振振处处鸣,
但求心安意气平。
我们内心深处,生来就有和佛毫无差别的纯粹人性,即佛性。发现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禅的修行。
慧可是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有一天,他问初祖达摩:“我的心里很不安,请老师为我安心。”
达摩说:“你把心拿出来,我替你安。”
慧可想了一会儿说:“我已寻觅过了,可是找不出来。”
达摩说:“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
中国禅宗的第一次传承,就传递了安适的法门。简短的对话中,慧可豁然领悟到内心原本就是安和的,所有的不安都是在生活上无边挑剔、无端苛求而成的。
求心歇处是无事。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处处计较,处处烦恼。心中有花开,处处春意在。快乐痛苦,由心而来,与心相伴,问心无愧,此心可安。
淡定而智慧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而是执着于自己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