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新华路品读札记(三)
田儿老师开讲了,大家听得都特别认真。
新华路老居民合影。左起汪频、冯景云、龚肇平、吴海洁、张若钢。
这家店让人想起曾经的马可波罗,仔细一看原来已经是银星假日酒店的面包房了。
新华路185弄里的老建筑已经能感受到浓浓的英伦风情了。
吴老师非常热心,徒步前几天一直通过各种关系在联系,希望能够让我们进到外国弄堂1号和2号里面参观。在做徒步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我认真阅读了吴老师的回忆文章,知道了吴老师微信名叫“满天星”是因为小时候喜欢静静的躺在花园的草坪上看星空数星星。
吴老师回忆:一到夏天,家家吃过晚饭洗好澡,大人小孩就会带着席子和凳子,来到花园,舒展一天疲惫的身体,仰望星空,数着星星,做着自己的梦-----那时既无蚊子,又无嘈杂声,静静的花园总有股淡淡的清香味。大家可以在草坪上嬉笑,可以讲故事,可以猜哪颗是北斗星,月亮里的嫦娥和玉兔谁看得最清楚,谁又最先看见流星了…
曾经的草地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冰冷的石板路,但吴老师对于往事的回忆还是温暖人心的。
吴老师告诉我们三层楼的洋房,当时一共住着11户人家(包括后面的汽车间和后搁楼的二户人家)。前面上二楼的拐角处还有一门公用电话,可惜文革期间被拆除了。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一家住在楼里。一楼通往花园的地方有二个公共大厨房,一间是靠墙有排厨柜,下面是桌子,可以放砧板切菜,另一间当中有张大桌子用于大家切菜,各家的煤气灶都是靠墙放的,晚上做饭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二楼的公共空间曾经开过一次“老二声讨大会”。那时候家里孩子多,一般老大穿新衣服,老二就穿老大穿不下的旧衣服,但是家里老二还要额外做很多家务,所以自然就不高兴,终于有一天不满情绪大爆发,他们也学着社会上的做法,开起了声讨大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外国弄堂里其他房子里的老二也“声泪俱下”纷纷加入了声讨的行列。晚上家里大人回来知道情况后,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时候的孩子倒也蛮单纯可爱的。这才是孩子的本性,真情流露,我个人觉得对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很有好处,值得鼓励的。
修葺一新的西班牙洋房在蒙蒙细雨中静静伫立在院子的一角,但总感觉少了一些优雅和矜持。其实我期盼看到西班牙洋房前还能保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四周依旧是枪篱笆的围墙,花坛里面种满了鲜花,花园的草地修剪的平整漂亮......
隐藏在绿荫后面的红砖烟囱他们应该是半个世纪变迁的见证人,真希望他们能够开口说话,告诉我们春去秋来,人情冷暖。
茫然地看着诺大的停车场,我知道我的愿望只能是梦想了。我听说有居住在外国弄堂的原住民搬离后,再也没有勇气回来看老宅。不是不想看,而是不忍心看到记忆里曾经华美的大宅,今非昔比的模样。很多时候保存在记忆里的美好片段,轻易不要去打碎。
结束新华路活动已经快2个月了,遇到吴海洁老师,她还在后悔那天没有在1号拍一张集体照留作纪念。我理解吴老师的心情,也一直懊悔那天没有合影留念。很多时候拍照留存的是美好的瞬间,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因为老宅却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
新华路211弄1号西班牙洋房。摄影:林风老师。
一般大家喜欢把老建筑的走读称为“徒步”。我不太喜欢这个称呼,因为缺少了感情色彩,我们大部分人不是专业人士,看老房子更多聚焦的是她的历史和故事,所以我喜欢称之为“人文行走”。建筑只有增加了人文色彩,才愈发显得有底蕴和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