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老师聊太极387
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
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
杨式太极拳研练随
“立身中正”的“立身”,是指盘架、推手之前要调整好姿势;“立身中正”的“中正”,就是要站稳,控制好重心;立身中正之“安舒”,就是要身体姿势自然。太极拳身法中的裆势,关系到立身中正之架构的合理性。裆位于两胯间以会阴为中心的区域,是指两大腿根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骨盆底肌部。杨氏老拳论指出:“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这充分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裆能产生爆发力量,裆还有引化技能。
据我所知: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技术要求含有“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含有“翻裆”和“合裆”,陈式太极拳的“松腰泛臀”,其中泛臀是在敛臀的状态下以尾骨下端微向后翻使相顶的胯松开转为泛臀状态,注意不要练出紧腰翘尾巴的拳病。,陈式太极拳名家马虹通俗地说:“泛臀就是松虚腿之胯,腰向松胯方向转动,臀部则向实腿上泛.也就是松左泛右.松右泛左,是转腰、沉胯、坐臀的综合体现。”
杨式太极拳对“裆部”的技术要求含有“吊裆”、“圆裆”等。“圆裆”是裆部要练成圆拱形,不可收挟,一也不可张开,应处于适当的圆撑状态。裆不仅要圆,还要实。胯撑开,两膝稍外展,两脚微内扣,裆自圆。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圆裆”细分为“开裆”、“裹裆”,比方说由弓步变换半马步的开胯展膝撑脚动作,其中开胯了自然会有开裆之势。
裹,有内旋之意,指的是两大腿根部内旋。裹裆即是指两胯向后、向两侧半圆形撑开,同时两大腿根部内旋,两股外开,两胯横撑,两膝与胯之间成圆弧形。裹裆是怎样练的?太极拳名家牛春明说:“裹是包起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向里包裹,臀部不翘。弓箭步定势时,虚腿胯根微向内掩,将裆提住;后坐步定势时,胯根要微向内合。裹裆的作用,在使两腿保持紧张姿态,如裆部裹,两腿便散乱,进退不能自如。”有位太极拳明师说:“吊裆后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牛春明说:“吊裆是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强项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背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犹晾吊一般。如此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初学者由于屈膝蹲腿,较易犯弯腰突臀的拳病,如能做到吊裆,臀部恰到好处的前送,尾闾骨翘前托起小腹,有开胯圆裆之势,自然就会没有弯腰突臀的拳病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拳相同。杨式、武式太极拳发祥地永年老城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形象的比喻为“靠墙根”、“坐板凳”、“磨缸沿”。所谓“靠墙根”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身体不要扭来扭去;所谓“坐板凳”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不能忽高忽低,像坐在长条板凳上来回平行移动;所谓“磨缸沿”是指在“裆”运行过程中要走弧度,像转“缸沿”的弧度一样,不能走直线。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不同的技术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大同小异的。腰、胯、裆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胯是腰和裆的中间链接处,当胯松开了,腰和裆自然会松开变活;胯如能运转如意,裆、腰亦能同步表现自如。不妨从杨氏太极拳108式快架“下势”准备过渡“右金鸡独立”的起来姿势动作来体验一下,能否感觉松腰开胯圆裆的劲道出来?有些人不会以开胯圆裆辅助劲从脚地而起往上坐起来,而是后脚蹬起前腿弓前的身势起来,这样腿脚虽有沉弹劲可用,然而还是多费一点拙劲,影响拳势动作的松沉与轻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