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39】绩溪竹岭古道(上):徽杭之间现存最完好的古道
题记
我已几个月没走古道,没写古道,没在公号里发古道游记了。那些曾经奔着徽州古道而来的井喷式增长的“粉丝”如今正纷纷离去,公号浏览界面门口罗雀。三年前,首次走进徽州古道,不知是唤起儿时登山砍柴的记忆,还是古道上那些曾经流淌着徽州先人辛酸而灿烂历史的滋养,我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走完现存古道,并将徽州古道上那些曾经发生的、如今已经、正在或即将消失的历史变成通俗的文字,为古徽州保留一份记忆。起初,我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项“宏伟计划”中,每周走一条古道,写一篇游记,更新一次公号。然去年下半年尤其今年以来,这份计划却搁浅在繁杂琐碎的工作生活事务中。

1 、走进竹岭
徽州的雨总是伴着节气信步而来,进入梅季尤其六月下旬以来,无边无际的雨喋喋不休地冲刷着徽州的大山沟壑。周日(6月23日),淅淅沥沥了大半个月的雨帘终于挤出一条缝隙,戏剧般地出现一个大晴天,前不着月后不挨日的。我赶紧推掉原先安排,临时起约,走进绩溪东部的竹岭古道。

我曾将徽州地貌比作一只眼睛:西部圆润,中部晶莹,东部沧桑。如果世间真有龙脉,徽州的龙脉无疑在这只“眼睛”的眼角处,在清凉峰下绵延西行腾云驾雾的三条山脉之间。其间夹持而成的峡谷便是古徽州人东进杭州的交通要道。除南线新安江水域外,中线昌源河流域、北线登源河流域均有诸多青石古道跨越大山峡谷,承载着古徽州人走出大山的脚步。在登源河尽头,至今仍存三条东进杭州的古驿道:南线峰高岭古道、中线逍遥岭古道、北线竹岭古道。这些古道均在皖浙相邻的清凉峰附近接入徽州官道,像古官道上的“树丫”,将枝枝叶叶般的大小村落连接在一起。

竹岭古道西起伏岭镇桐坑村,翻越竹岭至荆州乡金冢村附近。往北翻跨饭甑尖至家朋乡,往东过荆州,越浪广岭,在浙江临安马啸乡浙基田村与逍遥岭古道交汇后,沿峡谷至临安颊口镇(现清凉峰镇)并入徽杭官道。古道现存约10公里,由桐坑源峡谷和盘山蹬道两部分组成,其中峡谷部分曾被开发,大部分步道已改建。盘山蹬道除少量路段被公路覆盖外,其余均为原始路面,保存基本完好。

2 、桐坑源峡谷
从绩溪到伏岭桐坑村的公路环山绕水,路面尚宽,柏油路尽头为一宽阔的停车场。我们驻车后,按旅游标识指示的路径沿步道进入峡谷。峡谷逼仄幽深,两边山崖峭立,刀削斧劈一般。仰首可望崖上草木点点,偶有松树一两棵,虬枝盘旋崖间,可与黄山奇松媲美。谷内大小卵石矗立其间,如屋如床如桌如凳,错落跌宕,似人似物似神似仙,千姿百态。当地百姓为之命名曰:“仙人床”、“仙人屋”、“仙人棺”、“仙人重石”、“石狗熊”、“人头石”、“跪孝石”等。“仙人床”下还有一巧石,酷似古人小解的“夜壶”,“宝藏石”边还有一个“探宝秘笈”。走在这些巨石间,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徽州古人的想象力。

奔腾在巨石间的是大大小小的瀑布和碧潭。或是山中植被茂盛,连日绵绵梅雨并未带走山体的沙土,溪水冲泄而下,依然清澈鉴人。修建后的登山步道并未像古道那样尽量避开石崖山涧,缘溪亲水而行的体感和心境是行走古道难以感受到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岿然矗立,登高望远,心境渐宽,心胸豁达,心中之郁自然随风而去。行走在这清纯不染、涛涌不竭的流水边,涤荡心扉,阅尽世间万物的悠然淡泊之情是油然而生的。

与奇石秀水映衬的该是翠竹。似乎就是中国山水画里画的那样,桐坑源峡谷两边是亭亭玉立的翠竹,盘旋在竹林里的蹬道更让这幅画卷有了灵气,有了田园气息。行走在初夏的竹海里,乳白的飞瀑穿透竹子间的缝隙,裹挟着细雾般的水珠弥漫在竹林间,在深绿的竹干、嫩绿的竹叶表层凝结成一层薄薄的清水。
修竹玉立,如翡如翠,竹岭之名不知是否由此而来?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