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数字化变革逐渐走进茶产业,从茶叶种植、收购、销售,都能看到数字化的身影。智慧防护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保障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数字化管理让溯源更便捷,有助于更好地打造茶品牌及拓展渠道,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防护助茶农增收

  在浙江杭州西湖区,龙坞茶镇龙井茶园今年又多了不少新鲜事。从茶叶种植、收购、销售,都能看到数字化的身影。在长埭村的一处坡地茶园,正在忙碌的茶农黄丽华说,“茶工还没到,现在茶叶已经一茬一茬地冒出来了,所以我们自己先采起来。”

  52岁的黄丽华是打理茶园的一把好手,她最清楚春收的快乐背后,是茶农一年精心呵护的辛劳。

  “茶叶春天最怕霜冻,夏秋最怕虫害。”黄丽华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一段时间没来得及照看茶园,结果茶树被虫子咬得只剩“火柴梗”,看着都心疼。“虽然后面尽全力补救,但那年的产量还是下降了不少。”现在,她再也不用为这些小虫子提心吊胆了。在黄丽华家的茶园里,她指着一盏半人高的绿色“路灯”介绍,“这其实是太阳能杀虫灯,晚上会自动亮起来捕杀虫子。”

  从去年开始,西湖区农业农村部门给龙坞的茶园里都装上了这个“神器”,每20亩就有1盏,同时搭建起物联网,接入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实现状态实时更新、手机实时监控、远程就能操控,就像一张茶园“智慧防护网”。“再配合无人机飞防,我们再也不用操心了。”黄丽华说。

  去年,黄丽华家3亩茶园总产出60多公斤干茶,今年,茶叶的长势让她更有信心。“前两天就收到了气象台的短信,提醒我们未来温度降低,要提前做好防冻措施。”黄丽华说。据悉,浙江气象部门建立了茶叶气象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的专业建模分析,提前7—15天对倒春寒、霜冻等采摘期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作出预报预警。“你看,我茶园里的保温篷都还没拆,就等着那天'过大考’呢。”

  在四川雅安的茶农也享受到了同样的便利。雅安市蒙顶皇茶茶农张从斌起了个大早,“明前茶贵如油”,正值采摘春茶的好时节,带着110多名采茶工人在田间采茶,希望能在清明节前有个好收成。

  今年整体产量不如去年。张从斌表示,但是同比增收了5万元左右。主要来自于高端茶叶收益的上涨。张从斌摘下一片茶叶说,“这种'甘露’过去每亩一年的产值600元左右,今年可以达到2000多元。”一组数据更加直观,张从斌表示,今年高端茶叶产量占比40%左右,带来的产值超过了七成以上。

  这是“京东农场”数字化茶园落户四川雅安蒙顶山永兴寺片区给这里的茶农带来的效果,在这个茶园里,科技化无处不在:溯源体系、区块链技术、虫情监测等都帮助茶园运行在最好的状态。在基地里“虫情”监测体系正在运行,捕捉到的各类虫子等信息自动收集在一起,上传“谷雨”系统后提供解决方案。这是经过半年多的改造,占地1000多亩的数字化茶园数字化的一环。京东农场蒙顶皇茶种植基地项目负责人何军表示,这些信息将上传至“谷雨”系统,系统将从大气、土壤等方面进行检测分析,为茶农的工作提供指导性服务。同时,通过一个二维码消费者就可以直观感受到茶叶的体检报告、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

  高端茶的走俏来自于品质的提升,在绿油油的茶田里,一个个红黄相间的“格子板”格外显眼,“这主要起绿色防控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介绍,黄色板子可以有效地除灭害虫,防止其对茶叶造成伤害;而红色能够吸引益虫,有助于茶叶更好地生长。多位茶农表示,一块这样的“格子板”价格在4元左右,可以用1年的时间,比使用农药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同时,也保证了茶叶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数字溯源推动茶企升级

  按照规定,所有出售的西湖龙井都要贴上小小的茶农标,以证明它的身份。根据产量,黄丽华可以领到300余张茶标。“这是茶农自助机。”同样来取标的茶农郑康边介绍边将茶农IC卡插入机器中。郑康取出的茶标上面有一个醒目的二维码和一串防伪码。一扫码,手机便进入溯源系统,输入防伪码,茶农的名字、茶叶规格均有显示。最重要的是,在查询页面下方还显示着查询次数。当第一次查询时,下面的数字为1.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刻意伪造标识、套用别家的防伪码时,在查询的过程中也均有显示。“其实溯源是一种保障。知道买的是谁家的茶叶,还能直接找到茶农本人,大家买茶叶更放心了。”郑康说。

  “收茶了,今年价格不错。”前来收茶的杭州龙坞茶镇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达介绍说,以往收茶,茶农都要同时交茶和相应数量的茶农标。“但市场情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有漏洞可钻。”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据统计,目前西湖龙井只有约2.16万亩茶园,年产量500多吨,然而市场上流通的茶叶数量,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原因是个别茶农、茶商会偷偷引进长相“真假难辨”的茶叶,也有外地茶农茶企打着西湖龙井茶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借机牟利。不过从去年开始,收购茶叶的环节变得清晰可控。杭州推出数字化管理系统,将168平方公里保护基地内的所有茶农和茶企统一进行数字化管理,让所有茶叶买卖都通过数据留痕。

  只见方达打开了手机微信里的“茶企通”小程序,扫了一下茶农手机里的“茶农通”二维码,在收购茶叶重量一栏填写10千克,方达公司的电子账户中茶叶数量便增加了相应数字。与此同时,茶农电子账户中的数量也同步核减,两者一一对应。

  看似简单的交易情景背后,是大量数据的收集梳理。西湖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区、镇、村三级,都会根据测绘数据,对全区1.5万余亩茶园范围内,48个村社的茶农和茶企的茶地面积进行核定,并统一上报,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

  “不管是茶农还是茶企,最终销售的西湖龙井数量,也都要和这个数据作对比。销售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市场监管部门就会介入调查。”在方达看来,这样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对茶农、茶企和消费者来说,都更加放心了。

  品质的提升,让茶叶价格有了更多的议价空间,而数字化的改造则给茶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一个变化是销售半径的拓宽,雅安市茶叶协会相关人士介绍,过往雅安茶叶更多在线下销售,数字化的改造让多家茶企触网,扩大渠道的同时,也利用大数据提供了销售建议。

  何军表示,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茶叶的种植、成长、加工、包装、运输等各环节都能做到监控,从而构建起“一物一码”的全程可视力化溯源体系,可以有效帮助传统茶企进行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打造全国性的农业品牌。

(袁国凤 综合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