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红东岸白,1300多年的西藏芒康盐井古盐田,是阳光和风的馈赠

3月,藏东横断山脉腹地渐渐回暖。澜沧江一路奔腾,在滇藏相接的芒康县东西两岸呼啸而过,上苍将河水、盐井、阳光和风慷慨地赋予了这里的人们。48岁的斯朗曲措和几名村民正在山坡上的一块“田地”中劳作。这块“田地”产出的不是一般农作物,而是盐。这是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境内的盐井古盐田。在2000多公里的澜沧江流域,仅有此地1.5公里范围有盐泉从地下涌出。

芒康在藏语中的含意为“善妙之地”,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金沙江、澜沧江并流全境,是国道318川藏线、214滇藏线进藏的“第一站”,因此也被称作西藏的东大门。据史料记载,盐井地区在唐朝时期就有晒盐的历史。在食盐匮乏如金的年代,盐井成了各家必争之地,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姜巴就发生过争夺盐井而发生的交战,叫“姜岭之战”。如今,芒康盐井古盐田不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走进芒康,踩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跟随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而行,总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这奇异且世间独有的景观中。斯朗曲措家的29块盐田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加达村,距芒康县城107公里,距云南德钦县城115公里。她这几天天不亮就到江边的盐井旁抽水、挑水、晾晒、收盐,一直干到日落时分。斯朗曲措所在的加达,以及上、下盐井,曲孜卡等村均依澜沧江两岸丰富的卤水制盐,从事盐业生产的有300多户,有大小盐井60多口,盐池3000多个,至今仍有3700多块盐田保存完好。每年3月至5月是最适合晒盐的时节,面积大的盐田一块能产50多斤,在市面上可以卖到2元一斤。

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这里也是中国唯一一处完整保留用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古盐田。“盐井”因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斯朗曲措继承的就是这项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由于山势陡峭,这片被当地人称为“盐井”的区域可耕作地稀少,而岩层中富含盐矿。地下水溶解了地层中的盐并涌上地面,就形成了可用来晒盐的卤水井。加之雨水少、日照足、风力大的气候条件,自古以来先民就挖盐井、造盐田、晒盐卤、收盐粒,将人工晒盐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延续千年的芒康盐井古盐田,印刻着先人的智慧传奇,为研究一千多年“茶马古道”上各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盐田都是取澜沧江之水,两岸的盐田却泾渭分明地呈现红、白两色。澜沧江西岸加达村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至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东岸上下盐井村及曲孜卡村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源于澜沧江两岸土质(西岸使用红土铺盐田,而东岸则使用细沙或白土铺田)的不同。红盐产量高,价格低;白盐产量少,略贵。取盐时上层盐为白盐,为一等盐,可做食用盐。最下面一层掺和了部分红土,可以作为牲畜和保健用途。据说,白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吃了可以长寿,红盐越吃越瘦,还可治疗疾病,因此芒康有着“白盐百年寿、红盐瘦百年”的“千年传说”。

澜沧江奔腾南下,在两岸并不平缓的山坡上,盐民们先用粗大的原木搭建骨架,然后在上面横铺一层结实的木板,再涂抹上透水性强、便于晒盐的红土。这样卤水向上可以蒸发,向下可以渗透,简单却非常实用。这些大体呈方格形状的盐田,大小从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不等。盐田一排排一层层,由江边一直架设到三四百米高的山腰上,一块接着一块,一片连着一片,仰望仿佛“空中楼阁”,俯视犹如层层梯田。每天早晨女人们从梯子向下深入到盐卤水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将卤水背到半山腰。一般先倒自家盐池里沉淀杂质,然后再放进盐田里,剩下的就交给阳光与风了。阳光温暖着澜沧江峡谷,炽烈地照晒着每一块盐田,尽情地吸吮着卤水,直至结晶成盐。卤水渗漏,在盐田之下,结晶成中空的滴水盐管,日积月累,就形成倒挂在盐田下方,如同喀斯特溶洞钟乳石般的盐钟乳,也是质量最上乘的盐之精品。

制盐是盐井人生活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以盐、粮交换的方式为主,销往西藏昌都及四川、云南的西藏。据说牧区最喜欢盐井的盐,因为牛和羊吃起来少生病,长膘快。由于盐田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男人们一般要外出打工,而留守家庭的妇女则承担起盐田晒盐的活计。如今卤水不用背了,用水泵抽上来,既方便又省力。然而,澜沧江的洪水自古以来便威胁着盐田的生产;每年7月到9月是雨季,盐田基本没有产出。此外,在田中劳作也是一件苦差事,当地一些年轻人有了更多职业选择后,便不愿在盐田中经受风吹日晒。

(0)

相关推荐

  • 芒康盐井古盐田

    芒康盐井古盐田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青藏高原不断抬升,高原上的湖泊不断蒸发.盐分越积越多,直到完全变成一片盐壳.后来又经地质变化,岩层扭曲,盐壳被深埋在地下 ...

  • 芒康千年古盐田,结晶的盐柱神似“水晶宫”

    一江隔两岸,一条澜沧江让产自同一地方的盐有着红白两种颜色之分,这就是"桃红雪白"芒康盐. 盐田上析出的白色就是白盐.记者 王庆炼 摄 芒康古盐田位于澜沧江两岸,平均海拔2300米, ...

  • 滇藏线德钦往芒康方向,澜沧江畔的千年盐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煮菜炒菜都少不了一种调料,那就是盐.我们平常吃的盐,存在于大自然中只有3种,那就是海盐,湖盐和盐矿.海盐的产地主要分布于辽宁和山东沿海,而湖盐和盐矿主要分布于青海和四川.在这些 ...

  • 95 一路向西(3)-西藏芒康至八宿

    川藏线进入西藏界后,山更高谷更陡,加上山体破碎和雨水冲刷,道路损坏严重,一路惊险异常.尽管事先已仔细查阅资料,但仍没想到这条国道会如此危机四伏. 行程 8月21日    西藏芒康朱巴龙乡-左贡 8月2 ...

  • 94 一路向西(2)-四川康定至西藏芒康

    川藏线有景观大道之称,山险谷深.全程要翻越大山垭口18个,景色壮美. 行程 8月19日     四川康定-雅江 8月20日    四川雅江-理塘-西藏芒康朱巴龙乡 康定县城 木格措景区大门    (四 ...

  • 西藏芒康赋

    茶马古道,善妙芒康.人间净土,心灵故乡.天至蓝而无染,人至纯而无创.雪峰比白玉之洁,绿水泛翡翠之光.川滇藏于此交汇,奇秀险于斯显彰.澜沧江怒放其风采,金沙江澎湃其锋芒.云于天上飞,鹰于山间跃,鱼于湖中 ...

  • 西藏芒康:巴拉村大日如来造像

    西藏芒康县以南三十公里的巴拉村不远处,保存下来一处吐蕃时期的大日如来造像. 造像在村外小山脚下,前面曾经建了一座佛殿,现在屋顶坍塌,成了三面围墙,外观和藏式民居无异,从旁边路过也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打 ...

  • 西藏芒康 “猴丁”兴旺

    "本世纪初的时候,这里的滇金丝猴也就三五百只,现在至少有800只了."在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四郎次仁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滇金丝 ...

  • 南阳、邓州、新野、淅川这11个人在镇平竟然发现了一个1300多年的古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人们大部分给自己贴个标签,只有多读书多出去行走学习,才能成为能人贤士.自从做了公众号之后,一部手机一台电脑,看的文字也有几十万吧,但是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给南阳微新闻的粉 ...

  • 谁能想到流传1300多年的《咏鹅》,硬是被网友挑出了所谓低级错误

    看了很多诗评后,笔者发现一个问题:如今很多人写不来,但品鉴起来却很有个性.知名作家张一一认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得也不是很好,自己写了一篇:女诗人余秀华,各种"趣解" ...

  • 立夏,多吃“1红1白1鲜”,浓稠有滋味

    立夏将至,多吃"1红1白1鲜",浓稠有滋味,下饭好菜 原创铲子爱厨房 立夏将至,多吃"1红1白1鲜",浓稠有滋味,下饭好菜. 今天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是立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