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第87期:李维新丨小铺,我灵魂深处的那些记忆

小铺,我灵魂深处的那些记忆

作者:李维新

小铺是卖副食日杂的地方,在我居住的大杂院对面,灰色的平房,一溜四间,临街而立,有些破败陈旧。几块打烊用的油腻木板,斜靠在门外。小铺内光线昏暗,四壁斑驳,唯有摆放的货物还算光鲜,能拢住人们的目光。摆放货物的架子和柜台,同样是油腻腻,黑黢黢,但款式厚重敦实,连同整个小铺,都散发着一种莫名的气味。敦实的柜台高高大大,围了一圈,把货物与顾客隔开。柜台内,游动着一个腰背微驼的老者,颤巍巍,慢悠悠,总是和颜悦色,笑迎走进小铺的每一客人,话音从来没大过,好像生怕惊扰了来客。等客人临走,还总不忘说一句“慢走”。

在那一带居住的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大都对小铺印象很深,人们习惯把这个卖副食的地方叫小铺,以至于忘了它的真实名号。

那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小学的我,几乎天天都要跟小铺打交道。放学后,去帮父母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那一带卖副食的地方仅此一家,所以,这个小铺便成了那带方圆几里所有居民的中心。这个中心,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外,还成了人们交流信息的平台。人们在此碰面,相互问候,传递着来自不同渠道的新闻趣事。时至今日,相信当年在那一带居住过的人,每每提起这个叫小铺的地方,还一定会印象很深。

我记忆最深的是小铺卖散酒。酒盛在一个大缸里,大缸是黑红的那种,肚大口小,油亮亮的,盖子用红布包了,像蒲团,把缸口严实盖住。那年代瓶装酒很珍贵,也不多,大多数人买不起,所以那些爱喝两口的人,常聚到此,解解馋。售货员打酒前,先用酒提用力向下摁几下,让酒充分搅匀,然后再盛入酒杯。后来长大我才明白,那酒是掺了水的。不过酒客们一般也不计较。大缸旁一方桌,一盘花生米,或别的什么咸菜。两三个人,衣衫不洁,灰头土脸,各自站定,围住方桌,一边嬉戏打闹,一边喝将起来。花销倒也不多,尽兴而去。有时来一人,也不多话,打上二两,一口闷下,抬腿便走。

那个年代,每家的孩子都多,所以像购买些小物件的事,一般都由小孩子们去做。小铺内一角落,并排放着三个调料缸。各家的孩子拿着各式的瓶子,来打酱油醋等。瓶子大都是细口的,售货员需用漏斗,才能将液体调料装进瓶内。有时因瓶口太细,不便操作,便遭到售货员的抵触,拒绝售货。可怜的小孩在高大的柜台下,不停地央求“能打,你再试试吧,阿姨------”最后在售货员一顿抢白下,小孩子不得不重返家里,換个口大的回来。打面酱更是功夫活儿,售货员用勺子把面酱盛满,高高举起,看准时机火候,顺势一歪,面酱就像面条一样,不偏不倚,冲进瓶口,一过秤,不多也不少,瓶口还干干净净。不是多年实践,这功夫很难练成。小孩子们,双手捧着面酱,一边玩耍一边往家走,在路上还总忘不了用黑黑的小手指沾了面酱往嘴里送,因那面酱有股甜甜的味道。在那物质匮乏,生活水准相对低下的年代,这甜甜的味道,对小孩子们也是不小的诱惑。甚至有时打了食醋,也忍不住小口抿一些。

小铺里能吸引孩子们的,还有那些各式的糕点。与现在不同的是,那时糕点用纸包装。纸是黄黄的,粗剌剌的,售货员总能根据糕点不同的外形,包装成很规矩的四方形,动作娴熟麻利,如同变戏法一般,最后再用纸条搓成的纸绳绑好。顾客拎在手上,猛一看,倒像个炸药包。那年代人们走亲戚,大都手里拎着这样的“炸药包”。

比那黄黄的包装纸质地略好点的,是那时人们普遍使用的卫生纸。不过跟现在的卫生纸有天壤之别,它黄里带着黑,手感粗得像砂纸,一尺见方,一沓沓的整齐地摆在柜台一角,每一小沓几角钱,就这样的卫生纸,还是家境好、生活讲究的人家能买得起的。

直到上世纪文革后期,小铺翻修过一次。还是平房,但是里面装修得整洁了,售货员也都陆续换成了年轻人。因那时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小铺内货物还是不很丰富,有些商品须凭票购买,如猪肉、白糖等。记忆中常有这样的景象,人们拿着副食票,为买到凭票食品,常常排队,从小铺里排到门外很远,队伍最前端挤了一堆人,乱哄哄,没个秩序,后边的人急得大喊"排队,排队,别加塞”,常常排一两个小时,依然买不到东西。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市场上的物资才逐渐丰盛起来。也就是在那几年里,我居住的那一带,许多平房拆除,改建了住宅楼,路也拓宽了许多。由于居民多了,在离小铺不远处,又增了一个副食店,旁边还建了一个小型百货商场。不过,附近的老住户们,由于习惯,也许是因为跟小铺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吧,还是喜欢到小铺去购物,

再后来,我迁移别处居佳,孩提时那记忆深刻的大杂院,也被拆除,建起了高层住宅。那个人们熟悉的小铺,也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小铺的原址上,落成了一个崭新的建设银行。

现在,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五行八作齐全,街道旁、楼宇、小区内比比皆是。这些大都是个体,服务质量没的说。但是在我的脑海深处,那个曾经的小铺的形象,已在我脑海里打上了深深记忆烙印,再也不能抹去。

李维新

李维新,博野县程委镇解营村人,现住保定市。爱好骑行、滑冰、唱歌和写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戳下文↓↓↓

『我醉乡土』第86期:孔淑茵丨当年母亲剪过的鞋样

博野县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晶宇”杯网络书画展11号-20号作品

博野民生』第50期:9月起,博野各村要挨家挨户收费了,你准备好了吗?丨博野这11名学生厉害了,凯旋而归

『乡音歪歪』第22期丨开学前,跟家长们说几句话

博野县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晶宇”杯网络书画展01号-10号作品

『我醉乡土』第85期:走近老房子/第四站甄庄村之正阳门

『乡音歪歪』第21期丨70不留住,80不留饭,90不留坐,你一定要知道这句老话的意思

『八面来风』第203期丨重磅!博野县程茂兰科技天文馆8月26日要开馆了

『图行博野』 第102期:阳光很烈,你们很美,致敬高温下的劳动者

『我醉乡土』第82期:李维新丨童年,我的那些“蜂”狂事

『乡音歪歪』第19期丨有钱不买河边地 有钱不娶活汉妻,这句话啥意思?

博野县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晶宇”杯网络书画名家大赛通知

『八面来风』第202期丨程委镇成立参战退役老兵汛期义务巡查队

『乡音歪歪』第17期丨三年的剪子,五年的刀,这句话的意思你一定要懂

『图行博野』 第101期:“顾家家居杯”大型空竹表演赛在博野公园举行

『诗词天地』最美的七夕诗词,只有中国人才懂得的情韵!

『博野秀场』第146期:爱漫鹊桥 炫歌七夕

『乡音歪歪』第16期丨讲个故事话七夕

『凑趣七夕』 乡音编审这样过七夕

『我醉乡土』第80期:模拟一位博野姑娘的浪漫七夕

『悦读之声』第111期:寄爱银河 悦会七夕

『尘世走笔』 第69期:苏从会丨闲话七夕

『博野秀场』第144期:彭红梅 | 一首《放不下的牵挂》感动所有人

『乡音歪歪』第15期丨为什么会有“燕子不进愁家门”这句话呢?

『图行博野』 第100期:摄影师镜头中勾魂的潴龙河美景

『乡音歪歪』第14期丨堂上二老是活佛 ,何用灵山朝世尊,这句老话寓意深刻

『我醉乡土』第78期:王淑英丨老物件之梳妆镜

『乡音歪歪』第13期丨前十年看婆婆,后十年看媳妇这句老话,大家一定要知道啥意思

『博野秀场』第139期:温素红丨美女一首《我不想说》让你如痴如醉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李维新

技术编辑:庞里地  郭瑞霞

本期文字编辑:孔淑茵  时博芳

征稿
我醉乡土

深入挖掘博野历史,传播乡土文化。博野数千年往事钩沉、无数古今名人、妖娆的民间传奇、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尽在“我醉乡土”逐一展现。

投稿须知:

1.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来投。作品要求原创,不存在抄袭或者盗用他人作品情况,杜绝任何侵权行为。

2.作品严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质量上乘。对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不予采用,来稿不退。

3.来稿请注明以真实姓名或笔名发表,如实名发表,作者可提供120字内个人简介及生活照一张。来稿如一周内未收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4.邮箱投稿请在主题处采用“我醉乡土”加“作品名称”格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