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孔淑茵|十三香的香

十三香的香

作者:孔淑茵

十三味香料的名称在他脑海中倏忽一闪,转瞬被罗列成了句子。句子赶趟儿般一句紧跟着一句又构架成故事,有情节,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它们被输送至舌尖,依次在那儿打了个滚儿,脱口而出时就不再是平铺直叙的大白话,带了独特的曲调声韵。

如此,耳朵就比鼻子和嘴巴更早享受到了十三香的味道,一种无关乎口腹之欲的独特芬香------说唱十三香。在我家乡,说唱十三香通常融合了西河大鼓、民间小调、哈哈腔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调子,一声一声似灰色屋檐上落下的水滴。不华丽,不激昂,辙与蕴均简约素朴,原汁原味儿原生态,自成一番草根气象。说唱十三香与其说是一门艺术,不如说是销售香料的辅助手段。说唱者们无需借助唤头或者其他响器,也不需要任何招牌或幌子。一方闹市,一盘小石磨,一个摆满各种香料的买卖摊子,就算拉开了场子。随着那盘小石磨缓缓转动起来,但见卖香料者将四下略一打量,屏息凝神一开口,亲和的曲调便挟着强大鲜活的叙事,往远远近近的耳朵里印。“……上等花椒小磨磨,头等大料小磨研,粗罗筛细罗弹,沙里澄金磨成面,拿到家,蒸焖子儿炸丸子儿,和馅子儿灌肠子儿……”,不等一套词儿完整唱下来,香料摊儿周围已经围了一圈儿人。

说唱者自然很享受这种被环绕被聆听的感觉,他甚至因此而情绪亢奋。他的表情眼见着愈发活泛,眼神流光溢彩,嘴皮子也更加顺溜。说唱者都是即兴创作的高手,围观的男女老少一不留神就进了他的唱词里,俏皮,喜庆,连串的吉祥话让耳朵和心瞬间变得暖洋洋、软塌塌的。关键是唱词中不动声色的蛊惑与劝诱,大体意思是:我的十三香,便宜,提味儿,物超所值,厨房必备,快来买吧。旋律总是比大白话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于是就有人买。这个大娘买一包五香粉,那位大嫂买一两茴香籽儿,两块鲜姜。七嘴八舌,热热闹闹。说唱者有经验,自不会乱了阵脚,称斤两、打包、算账、收钱、找零一气呵成,嘴里始终还唱腔不断:“大嫂说添我就添,各种香料添里边……”,好一个和气生财。

在我们这儿,说唱十三香最有名的当属康晓臣,人称大眼儿臣。大眼儿臣赶集卖了大半辈子香料,如今七十多岁了还在赶集卖香料。他年岁正好也最风光的那段日子,因为会说唱十三香日子过得比别人活泛------藉此养活大了几个孩子,盖了新房子,又给孩子们娶了媳妇。好歹这也算是一门能够养家糊口的技艺,就陆续有人想拜他为师。但自古有云,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于是欲学艺者被一一拒绝。后来,就没有人想学艺了,小卖部、调味店、超市鳞次栉比地出现,制作精良的各种香料推陈出新地摆在货架上。大眼儿臣依旧赶集,但他香料摊儿的生意却明显不如以前,他也早就不再说唱。再后来,大眼儿臣一天比一天老,他越来越后悔年轻时没有收徒弟。他担心自己早晚闭眼时,这门技艺在自己手中断了传承。可惜,儿孙们都不肯学,旁人也不肯。没空儿,何况是这么不合时宜这么老掉牙的曲儿。

大眼儿臣有一天主动找到县里的一个自媒体平台,说想唱几段儿录下来,留个念想,留个音儿。大眼儿臣那天唱得一丝不苟,稍不满意干脆重新再唱。他似乎用尽力气想把自己的唱腔精华在这几段唱里做个回顾,他越认真却越让人感受到一股末路的悲凉。据说那期节目在公众号播出后,点击者众,转发者众,留言者众,唏嘘者众。却也仅此而已。时间是最理智的谋划者,促生什么还是抹除什么,都有它自己的考量。

一张小纸四方方
东汉蔡伦造纸张
南京用它裹绸缎
学生用它写文章
这张纸今天到了我的手
张张包的是十三香
说丁香道丁香
丁香生在无名山无名岗
有人上山把它采
采到祁州药市上
大料生在湖北或两广
百味当中它称王
……

大眼臣们落寞的背影终究渐行渐远,说唱十三香的唱腔也随着身影远去。不经意间,或还有缥缈的调子隔着光阴传过来,悠悠荡荡,似一首绝唱。

作者简介:

孔淑茵,女,河北保定博野人。曾获全国散文选刊大赛优秀奖;河北省第一届、第二届“古贝春杯”散文大赛奖;河北省第四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一等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二等奖;河北省第九届散文名作奖;2017年《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主题文学征文散文奖二等奖。有散文、小说等陆续发表于《散文百家》《清明》 《当代人》 《奔流》 《读者·原创版》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2015中国散文年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