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胸闷、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名方------四磨汤
导读:四磨汤,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卷二。具有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之功效。主治肝气郁结证。症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炎等属肝气横逆者。
方歌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木香枳实易人参,方名五磨心腹安,五磨加黄六磨饮,夹热便秘诸证完。
组成 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各等份
用法 上药等分二钱,浓煎3~5沸,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行气降逆,益气散结
主治 肝郁气逆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方解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或恼怒伤肝,或突然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等均可能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甚而累及他脏,如肝气郁结,横逆胸膈之间,则胸膈胀闷,若上犯于肺,肺气上逆,则上气喘急,若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本证肝、肺、胃同病,气滞与气逆相兼,但以肝郁气滞为本,肺胃气逆为标。
本方所治证候乃气郁之甚而致逆,治宜行气降逆,宽胸散结。肝气郁滞,气逆胸膈,肺气不降,则胸膈胀闷;上气喘急,肝气不疏,脾胃壅滞,则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皆为肝郁气逆之象。
方中乌药辛温香窜,善理气机,能行气疏肝解郁,为主药;沉香下气降逆以平喘,与乌药磨服,走散滞气,为辅药;佐以槟榔辛温降泄,破积下气,协助主辅药,则行气之中寓有降气之功,一则疏肝畅中而消痞满,二则下气降逆而平喘急,合成开散之峻剂;破气之品虽行滞散结之力彰,然易戕正气,故又佐人参益气扶正,且合沉香能温肾纳气,,并助平喘之力。
加减用药
若肝郁甚者,加柴胡、香附,以疏肝解郁;若心腹疼痛者,加川芎、白芍,以活血行气,缓急止痛;若热结便干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下;若心下痞满甚者,加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散结等。
禁忌 虚喘而不能饮食者,忌用。肺气虚弱者慎用本方。
附方
五磨饮子(《医便》),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实构成。功能行气降逆。主治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结所致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
六磨汤(《世医得效方》),本方去人参,加木香、枳壳、大黄构成。功能通腑开闭,顺气行滞。主治便秘气滞。
类方比较
四磨汤、五磨饮子与六磨饮子均有行气降逆作用,均能治疗肝郁气逆证。
四磨汤中用人参,既能益正又能兼防降逆药伤气;
五磨饮子旨在行气降逆;
六磨饮子中用大黄,以通泄降逆,治疗病证以气逆不通为主;六磨饮子较五磨饮子行气降逆作用明显。
苏子降气汤、小青龙汤、定喘汤、四磨汤、麻杏石甘汤均能治疗咳喘。
苏子降气汤治疗肺实肾虚证,以肺实为主,肾虚为次,方中苏子、半夏、前胡、厚朴以泻实,配肉桂、甘草以温肾纳气;
小青龙汤治疗寒饮郁肺证,以咳喘、痰稀色白为主,方中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干姜温肺散寒化饮,配五味子、芍药敛肺益阴,兼制化饮药伤津,若外受风寒,麻黄、桂枝、细辛,又能解表;
定喘汤治疗寒痰哮喘证,以咳喘、痰稠色白为主,方中麻黄、款冬花、白果、苏子、半夏、杏仁温肺宣肺,降肺敛肺,因痰稠色白,故配苦寒黄芩、桑白皮,防止温热药燥化伤津,并有利于黏稠痰咯出;
四磨汤治疗肝郁气逆证,以胸膈胀闷,上气喘急为主,方中乌药、槟榔、沉香疏肝解郁,下气纳气,配人参益气固本;
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热壅盛证,以咳喘,口渴,或痰黄为主,方中重用石膏清泻肺热,并以麻黄、杏仁宣降肺气。
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大抵此方所治,皆为忧愁思怒得之者多。因思则气结,怒则气上,忧愁不已,气多厥逆,故为上气喘急,妨闷不食等证。然气之所逆者,实也,实则泻之,故以槟榔、沉香之破气快膈峻利之品,可升可降者,以之为君药;而以乌药之宣行十二经气分者助之。其所以致气逆者,虚也。若元气充足,经脉流行,何有前证?故以人参辅其不逮,否则气暂降而郁暂开,不久已闭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也。若纯实无虚者,即可去参,加枳壳。
医案精选
梁某,女,32岁。2005年10月初诊。
胃脘痛反复发作3年。西医做消化道造影,诊为浅表性胃炎,用药罔效。
刻诊:胃部胀闷不适,胀甚时攻冲胸胁,嗳气频作,纳呆,矢气连连,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为肝气犯胃之证。治当疏肝解郁,降逆和中。
处方:乌药12克,沉香6克,炒槟榔10克,党参12克,枳壳9克,柴胡6克,木香5克。5剂,每日1剂,水煎400毫升,分2次空腹服。
二诊:药后胀痛均减,冲气已平,嗳气仍作。继以前方加半夏9克,砂仁6克,神曲9克。4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消失。至今虽有纵饮暴食,但病未复发。
按:胃痛之病,原因多多,必审因而论治。本案系肝郁气滞,升降失序,中焦气滞,郁而上逆。故以四磨汤为主方,适当加柴胡、枳壳等疏肝之品,以达到疏肝和胃降逆之功。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