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冤贬西域前线,53岁战死!一首《出玉关》成生命绝响!

虽是文人,他却一生只写了一首诗!他将这首诗和他五十三岁的老命一起献给了他所深爱的大唐帝国!当年,老槐专门研究大唐边塞诗,读到他的故事和这首生命的绝唱时,禁不住恸哭一场!

他叫来济,是唐高宗的股肱之臣。来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出生于杨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唐太宗贞观年间中进士,任太子司议郎,中书舍人等职。

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任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与同僚合著《晋书》。两年后(公元653年),因修国史有功晋升为副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加封银青光禄大夫,封南阳县男。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受高宗器重,来济升任大唐宰相(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之子李弘受封为太子,来济又兼太子宾客,晋封南阳县侯!

谁能料到,这样受高宗皇帝器重的股肱之臣,最后却落得蒙冤被贬西域前线,以一条老命战死疆場,为国尽忠!

事起于谏阻武则天封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高宗要废掉王皇后,重立武则天为后。

来济画像

来济和另一位宰相韩瑗劝谏:“帝王立后,是为嗣承宗庙社稷,母仪天下,应择礼仪优雅之贤良淑女,以合国人之心,以应神灵之旨。为此,文王立了姒氏,给百姓带来恩泽福祉。汉成帝立了婢女,给国家带来祸殃!”

但是,高宗没有顾及来济、韩瑗、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一批忠心重臣的集体反对,利用强权废除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一登后位就实施报复,制造了一宗毒杀贬斥多名忠心老臣重臣的大冤案。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武则天支使钻营拍马的两位亲信许敬宗、李义府诬告,说来济、韩瑗与褚遂良、长孙无忌结党谋反(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原来是唐太宗的得力干将,大唐明相)!

高宗性懦,屈于武则天淫威,未经任何调查,就将褚遂良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来济贬台州(今浙江台州市)刺史,韩瑗贬振州(今海南三亚)刺史,终身不许回京!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逼白绫自尽,柳奭、韩瑗被处死!来济幸免一死,再被贬为西域庭州刺史!

武则天画像

庭州位于今新疆吉木萨尔附近,是唐朝抵抗西突厥的前沿军镇,直接与西突厥军队对峙!

来济无怨无悔,毅然整装勒马,从浙江台州出发,耗时数月,出中原、穿沙漠、越戈壁、渡流沙,历经艰险,长途跋涉近万里到了庭州赴任!这年,他已岁入半百!

戍边期间,经历过多少次与敌的对决搏杀,史书没有记载。但在他戍守庭州的第三年,即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西突厥大规模入侵庭州!

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冑而驰贼。他连盔甲都不穿,就第一个冲入敌阵奋力拼杀,直战到力尽血竭而轰然倒下,时年五十三岁!

临出玉门关时,面对浩浩大漠,滚滚流沙,回顾半生为国效力,官场沉浮,他含泪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诗,也是他整个生命的绝唱!

出玉关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

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

玉关:玉门关。西汉置,因西域输入和田玉经此入关而得名。关址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的小方盘城。

敛辔:收拢马的缰绳,意为牵马缓行。

龙汉:龙:指皇帝。汉:指汉朝,这里代指唐王朝。龙汉:指王朝的使命!

念生还:用班超故事。东汉班超戍守西域三十年,到七十岁时,返乡归家心切,便给汉和帝写《求代还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回到了东汉都城洛阳,时七十一岁,归乡一月便与世长辞!

诗意赏析:

年过半百的来济,从相位上蒙冤被贬,远赴西域戍边。来到玉门关前,他心情沉重,百感交集,悲哀顿生。这首《出玉关》真实再现了他走出玉门关时,面对空旷寂寥,悲寒荒凉的漫漫征途所产生的悲苦伤感心情。

敛辔遵龙汉,衔凄渡玉关。

曾经是皇上的重臣,经常伴随龙驾,羁马扶鞍,处理国家事务;今天突然蒙冤遭贬,遵从朝廷的使命,远赴西域戍边。

来济在政治生命遭遇重大挫折之际,来到了玉门关前。他收拢马缰,牵着战马缓步前行,满怀着悲哀,凄楚的心情走向关门。

诗一开头,就百感交集,心情沉重,营造出了悲哀凄凉的浓厚气氛。“敛辔”,说明诗人脚步沉重,行走缓慢。再缀以“衔凄”,就进一步加重了孤独,悲哀,愁苦的情绪。

开口两句看似浅白,但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心思和丰富的情感。

首先,高位遭贬,权落位没,辉煌不再,心中的失落、悲观、愁苦难以言表;平白蒙冤,无罪受辱,满腹的冤屈无处申述;更为重要的是,武后专权,打击忠良,一批忠心耿耿的栋梁重臣惨遭迫害,多人丧命!政治的黑暗,使他对国家的前途产生了深重的忧虑!因此,在出关别乡时,他既悲己又忧国。

其次,被贬出朝也就罢了,却还远赴西域戍边。西域远离长安万里之遥,孤身远行,与家人亲友自然是生离死别。之中的悲哀、痛苦更是不言而喻。

再次,他来到玉门关前,眼前是浩浩漭漭的大漠戈壁,风沙阵阵,白草凄凄,沙海无边无涯,头上不见飞鸟,路上不遇行人,沙堆道旁白骨粼粼,顿感前路异常悲凉!

眼前的悲凉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哀痛,内心的哀痛又更加渲染了眼前的悲凉。此时此刻,他就要出关,这就意味着真正别离了家乡,别去了故土,没有了高位重权,没有了荣华富贵,唯一剩下的是远赴庭州戍边的使命!

一种前途渺茫,人生不再,痛不欲生的感觉由然而生。这就是“敛辔”与“衔凄”所蕴藏的复杂情感!

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还。

情到此处,景到此处,诗人禁不住潸然落泪,涕泣而行,在出关的脚印中洒下一行行悲苦、凄凉的惜别之泪。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流沙在玉门关外,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出了玉门关,就要走进那浩浩瀚瀚,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对于一个年入半百的历经苍桑之人,真是吉凶未卜,生死难料!

这一去会不会葬身沙海,魂留荒漠,全然不知。想到这些,他走出玉门关时,怎能不脚步沉重,心事茫茫,悲哀落泪呢?

正是悲哀时,他又想到了东汉班超,又振作一分精神,希望像他那样在西域为大唐帝国创一番“定远”功业,而后活着回归故里。

这首小诗将作者一生中重大的挫折和巨大的悲哀、痛苦全部浓缩,凝聚在玉门关前辽阔苍凉的悲寒景象之中,聚集在出关前那百感交集的一片刻来表达,写得非常深沉、凝重和凄楚,产生了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

诗句十分简练明白、鲜明可感。诗情却又非常深邃含蓄,悲伤委婉。但是,格调却并不低沉。在低回、沉重的笔调中,又潜藏着忠义的气节和慷慨悲壮的豪情。

前两句中的“遵龙汉”和“渡玉关”,表现了作者深明大义,忠于朝廷和国家,毅然出关万里跋涉奔赴边关的忠勇豪迈之气。

作者抛弃个人的升降沉浮和荣辱生死,毅然出关远赴万里戍边,这种大局为重,江山社稷高于一切,捐躯为国的精神,气节与胸怀,在这种特别典型的背景映衬下,更能撼动人心!

尤其是末尾一句,作者想到的是东汉名将班超,其中暗示着他悲苦而不沉沦,哀伤而不颓废,表明虽个人受到打击,命运悲惨,但依然要仿效班超,为国家安边建功,并要生还故土。

事实上,他到任的第三年,西突厥大规模入侵,他率兵抗击战死沙場,血洒西域,捐躯报国。

他虽未能实现生还的愿望,但却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注入了自己壮烈辉煌而又不死的人生!

老槐为何要专为来济的这首小诗创作一篇长文?是因为:有唐三百年,身为堂堂宰相,蒙受不白之冤后,依然无怨无悔为国尽忠,跋涉万里奔赴边关戍守御敌,一条老命战死沙場,为国家为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他是唯一,不是之一!

什么叫为国,这才是真真实实的为国!什么叫爱国?这才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爱国!

爱国,不能只挂在嘴上,写在著作里,需要真真实实的真心,需要有彻彻底底的付出。当国家需要你献出生命时,无论是最下等的兵士,还是将军,宰相,抑或是一国之君,都应该勇赴国难,慷慨舍命,毫不含糊,毫不犹豫!

这一点,来济做到了,做得好,做得大气,做得慷慨悲壮!在中华民族的戍边卫国史上,他是捍卫民族江山的一声绝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是一面千年不倒,永不褪色的爱国主义旗帜!

以至于后来的唐玄宗溃逃四川,唐德宗躲命汉中,既是大唐的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诚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