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庄子用一个小故事点透你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能者多劳”,很多人都是因为“有用”而受累。比如你在职场上,太过于“有用”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想要让你帮他干活。

而那些“无用”的人,反而轻松自在,还不少拿钱。

人生在世,究竟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庄子讲过一个小故事,应该可以点透你。

这个故事来自《庄子·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故事说庄子在山里见到一棵大树,伐木的人就在树旁边却不去砍伐,什么原因呢?因为这棵树的材质毫无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享天年。

其后,庄子去朋友家作客,朋友让仆人杀鹅招待,仆人问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应该杀哪只,主人说当然杀那只不能叫的。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庄子所说,人应该学习那颗山中大树才对,做个“无用之材”。但“无用之鹅”要被杀,这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我们看庄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庄子笑着说,我处于“无用”和“有用”之间。无论赞誉还是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固守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自然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所累呢?

庄子认为,人生之苦,就在于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失败,锋芒毕露者必会受挫,富贵满堂者难以为继,有作为则受损害,贤能则被人谋算,无能则受人欺侮,做人又怎么可能尽如人意呢?

实际上,我们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如果是被人当成一块材料,那自然是要被人利用的,损之又损,健康和生命日益被消磨,无法颐养天年。

突然想起网上流传的“打工人”,他们岂不是如此?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旧去新来,不断新陈代谢。

但你要是一无所用,那也是大麻烦,随便什么人都能来踩你,随时都能被抛弃,也会招致杀身之祸。

所以啊,做人是很难的,做个好人更难。

说人才难得,可对要骑千里马的人而言,人才都是拿来利用的,千里马被骑也算是一种“福报”吧。

事实如此,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庄子给弟子的建议是复归于自然,游于“万物之祖”和“道德之乡”。大意就是“薛定谔的猫”的状态,当然这个描述不太准确,庄子所说是一种很玄妙的境界。

我们这一辈子,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社会关系,都会给人带来束缚,人生就是受困于枷锁之中,难有满足和自由。

人啊,既要按照自己的禀赋和条件活在当下,又要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游于自然而又超乎自然。

以出尘之心积极入世。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我们也必须是保持动态,合乎道德,当用即用,当藏则藏。但这需要很深的修炼才行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