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语论国学》读《孤独者》 浅议魏连殳的悲剧人生

张薇,《薇语论国学》栏目主持人

声音清丽甜美,温婉舒缓,给人以愉悦。


读《孤独者》

浅议魏连殳的悲剧人生---张薇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906年4月在东京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笔锋犀利,对当时的国民弊病做了深刻的分析,尖锐地批评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道德。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思想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化事业和现代文学事业,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在1918年-----1925年所创作的25篇小说分别收入了《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25篇小说中包括《孤独者》等。

《孤独者》是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其主人公魏连殳曾是一位“独战多数”的英雄,是一个使人害怕的新党,即使在五四之后也敢发表一些“无所顾忌的言论”,他在世人的侮辱诽谤中顽强的活着,然而“他只是孤独的挣扎着,终于失去了理想,最后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甚至恭行起他先前所憎恨所反对的一切,排斥起他先前所主张的一切了”。于是成了一个真正的“失败者”

在《孤独者》这篇文章中,魏连殳是一个含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作品一开始就描写了关于魏连殳的遭遇,魏连殳做为山村唯一出游的学生,算是幸运的,而这偏偏又是造就他悲剧人生的本源之所在。有了知识的魏连殳不仅没有让自己为了理想而大展宏图,反而使他脱离了民众,被人当做话柄来谈,甚至连自己的本家都不理解他。魏连殳的遭遇只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这足以可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举步维艰的境地。就连主人公魏连殳回去为唯一的亲人奔丧的过程中,他都要被人“商议了三大件”及“全部照旧”。这足以见当时旧势力队伍的庞大。面对这支庞大的队伍,魏连殳并未向他们的安排反驳一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向封建旧势力妥协,而是他明白此时此刻自己的一切反抗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眼前,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明白他,魏连殳的先觉醒和现代意识只能让他更彷徨和苦闷。在祖母大殓的时候,魏连殳没有掉一滴眼泪,直到众人都把惊异和不满对向他时,魏连殳才失声长嚎“像一只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其实他并不是在哭死者,这一点可以和魏连殳和“我”的第二次谈话中得到证明“她的晚年据我想是总不算很辛苦的,享受也不少,争无需我来下泪”魏连殳是在为自己悲哀,在强大的封建旧势力面前自己只能任其摆布,不得不躬行自己所憎恶和反对的事情。魏连殳的压抑和苦闷需要用嚎哭的方式来发泄,恨,却身不由己,最后只剩下悲哀。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魏连殳并没有完全失望在他的心里仍然有一小撮希望的灯在亮着,对他自己,也对中国的未来,面对房东的两个又脏又丑的孩子大良和二良,他还能发出“孩子总是好和天真”的赞叹,这足以见,在当时那个复杂而动乱的世界里,他渴望有一片纯净的天空,并渴望人们对自己能理解,即使不明白他,至少像孩子那样不去攻击自己。魏连殳说过一句话“环境教的,原本并不坏,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希望,只在这一点”这句和鲁迅的另一篇作品《狂人日记》上的“救救孩子”的隐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同样暗示了人们去看待现实中反传统的革命力量的成长,这也正是魏连殳的希望,希望自己不再是通向“新世界”路上的独行者。

当魏连殳还没有完全落魄的时候,家中还有些自命“不行青年”或“零余者”的来客,而当他落魄到连基本生活都毫无着落的时候,不仅遭匿名人的攻击,而且那些先前怀才不遇的奇士们也不哄而散,没有人在接近魏连殳,这就是当时的势态——炎凉之至。更突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场革命并没有深层次地唤醒民众,包括一些知识分子,从而造就了一些“啊Q革命论”式的人物,这也正是魏连殳的另一个孤寂和悲哀所在,这个时候的魏连殳几乎没有了生路,黑暗中魏连殳还在等待着光明的到来。这也是当时所有魏连殳一样的先觉醒者的期盼,包括作者本人的希望,正如他所说的“我还得多活几天”身边的麻木和愚昧让他一边仇恨着这个世界,而心中那一株小小的希望之火又让他深深的眷恋着这个世界,尽管魏连殳此时在生活上穷困潦倒,但他并为这位真正的失败,因为他的精神中正存在着一个丰富的世界。

在这样极其困苦的生活状态下,魏连殳并没有就此被打倒,从他和“我”的谈话中可得知,他小时候曾经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但随着父亲的去世家道中落,特殊的身世,可以从魏连殳的身上寻到鲁迅的影子,魏连殳也许就是鲁迅身上某一方面的形象。魏连殳的身边有着太多和自己境遇相同的人,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不只是他,几乎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寻找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路有好多条,魏连殳终于鼓足了勇气跨出了选择性的一步-------向旧社会的维护者妥协,于是,他立即走出了困境,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此时,魏连殳却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他心里明白这一点,魏连殳自言先前的自己“已经被敌人诱杀了,谁杀的呢?谁也不知道。”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他已经完全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这实际上是他的报复,他正在用玩世不恭的态度疯狂的报复者令他失望的现实。这也正是当时许多想魏连殳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对于魏连殳的改变,鲁迅一改往日的尖锐和犀利,对他没有任何的批判,作者只剩下了沉重的无奈和叹息,这也许有一种因为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的关系。

发达后的魏连殳面对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并不快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面对“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由此可见,这条路并不是魏连殳愿意走的而是当时的环境把他逼上去的,此时的魏连殳遭受着甚与以前的折磨------源自他精神的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不同的待遇,让魏连殳看透了这个世界的势力,他只能在消沉和颓废中无辜的消磨着自己的生命。

在《孤独者》中值得一提的是,魏连殳的堂兄,在他身上,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停滞落后及农民的贫困愚昧和精神的麻木一展无余,他一生的事业竟然是逐出一位借住的女工,把魏连殳的一间老屋占为己有,更可笑的是,他还能满口的“文言语言”。这是中国革命的悲哀,“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魏连殳最终还是从前进的道路上败退下来,包括他的人生之路,他的一生似乎都是在成功和失败中辗转,又好似他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成功或失败过。魏连殳就是这样在失败中品尝着成功,在成功中咀呷着失败。这不仅是魏连殳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哀,死对于魏连殳来说是最好的解脱,就在他决定放弃自己的灵魂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所以在明知自己病情恶化的情况下,魏连殳仍在硬撑着,知道面对死神,魏连殳仍是用妥协的态度面对。魏连殳遗体旁的军衣和指挥刀是对他最大的讥讽。残酷的现实已经把他的灵魂击碎,所有的一切也都随之消散。

《孤独者》以魏连殳的悲剧人生为线索,巧妙地把当时的农村.官僚以及知识分子中所存在的弊病全都包罗了进去,魏连殳的悲剧不是偶然,他只是当时在中国历史的前进道路上奔劳的所有知识分子的一员而已。

春风诵读(cfsd-520)

编 辑:黄骏      (cfsd182)  113758104@qq.com

编 辑:李健      (yijiu594734896) 594734896@qq.com

编 辑:熊宇      ( wlkt666666) 909146080@qq.com

编 辑:简颖颖   ( jyywxj)1332282265@qq.com

编审 :春风诵读工作室

1.《春风诵读》是一个诗文原创、美文诵读的大型微信公众平台。

是广大文学和诵读爱好者的心灵栖息地!

2. 春风诵读感谢你的关注和支持!点击头像进入“查看历史消息”,

可以收听、阅读往期内容!

长按春风诵读二维码 识别可关注

(0)

相关推荐

  • 《无声的中国》:关于变革的那些事,鲁迅是这么说的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进鲁迅"栏目,今天我给你拆解的文章是鲁迅的演说稿<无声的中国>.这次演说是在1927年2月,鲁迅应香港青年会邀请,从广州坐船到香港, ...

  • 杨建民:波伏娃眼中的鲁迅

    1955年波伏娃与萨特在中国 1955年9月至11月,法国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应邀访问中国.与他一同访华的,是他的终身密友,也是法国重要思想家的西蒙·波伏娃.在中国期间,他们访问了北京.南京. ...

  • 其实,鲁迅是绝望的

    北游独立评论 思辨 洞见 请把我[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01 鲁迅是桀骜不驯的,是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杠精.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没有被他骂过的,很少了. 没错,所有人都看到了鲁迅的愤怒与傲慢. ...

  • 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

    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 ...

  • 同行,为了同一的目标 ——鲁迅的红色朋友圈

    作者:刘晴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1日 11版) . [大家·同心同行]  开栏的话 从旧中国走来的知识分子,在古老的大地上浸染传统,也曾在时代的激流中问寻新知.对于国家民族的 ...

  • 夜读医经之——浅议“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本文为子贡儒商书院院长.端木子贡第八十一代后人,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端木文先生撰稿.委托鹤翾发布. 端木文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推敲医理,以句读之间的诙谐幽默引人深思,化繁为简.言简意深,对<脉经& ...

  • 浅议魏启后书法艺术的线条美与文学美

    诸位同道,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 我发言的题目是-- 浅议魏启后书法艺术的线条美与文学美 古贤评论书法作品有"形质性情"之说."形质" ...

  • 读荀子感悟儒---浅议读书人

    本人愚钝用了五年多时间寻师求学,2020年元宵节前终于看完<荀子>全文,看完后感悟很深,心情非常沉重. 发现荀子涉及生活密不可分:谈到企业管理学更是实操性:做人完全是一部数据化分析读书人分 ...

  • 国学大师王国维,文人书法直入高妙之境界,浅议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静安先生是近现代史上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1925-1927年曾担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他早年追 ...

  • 王士祯的“孤平说”浅议

    王士祯的"孤平说"浅议 --兼谈吴丈蜀.王步高对王士祯"凡平不可令单"的误解 邓旺林 王士祯 [1]是清代神韵诗派代表人物.在康熙年间曾一度主盟诗坛.据说王士祯 ...

  • 浅议煤化工建设工程的“三查五定”及装置首次开车注意事项

    摘 要:"三查五定"作为煤化工建设工程竣工投产期间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后续单体试车.联动试车及全面试生产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做好"三查五定"在煤化工新建工程.技改工 ...

  • 浅议表见证明的基本含义

    [J] . 王建林 ,吕旭 .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第005期 摘要:表见证明是整个证明法学领域最含混,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它以经验法则为核心和基础,但经验法则的 ...

  • 浅议湿热淤极案

    浅议湿热淤极案:陈博士按,今天一熟人介绍一搬运工人过来拿拿脉,患者湿热之极,平常很少见到:这个患者我有深刻印象,患者中等个头,头圆肩宽胸厚,肌肉发达,患者骨架颇大,面色红润:这是我对患者的第一印象,一 ...

  • 浅议闽南舞狮的民俗文化

    浅议闽南舞狮的民俗文化 蔡汉以 2021-05-10 闽南舞狮,这是我家乡福建第一古堡---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蔡家堡,最常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为了收集资料,笔者采访过二位"舞狮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