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内针针刺心法与调神要穴四神针
《素问·宝命全形论》:“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
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凡刺之针,必先治神”。
要成为针灸大家,无一不强调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
当然,我们光讲这,实际上大大的缩小了《内经》对针灸的一个范围的界定,后世可能就越走越窄了。
一曰治神:
先讲治神。凡刺之针,必先治神。治并不是我们所讲的治理,而是等同于天下大治的治。
天下大治,民则定矣。天下都非常稳定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所以你的神才也会稳定住。
等同于天下大治,为稳定之意。再有什么叫做神?
《灵枢·九针十二言》中明确地解释:“神者,正气也。”当然,心藏神,脉舍神,是吧?
这些《灵枢》都有。
但是怎么治神?两个方面,第一个医者治神,第二个患者治神。
还有两个方面,平时的治神,治疗的时候治神。医者平时的治神,以正气治神。
孟子讲:“吾善养浩然之正气”人有浩然之正气,则真气则行于指端,随于针尖,则通布随针,则病必衰去,关键在于平时讲究有浩然之正气,这是医者平时的治神。
当然,我们锻炼,比如平时的八部金刚就是一个治理神。
第二个,治疗的时候,《灵枢·九针十二言》中明确提出:“故要以目瞻其神。”在治疗的时候,以目置其病人两目之间,印堂之间,定住病人的神气。
如果发现病人有印堂有青气,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很可能你这个针还没扎的时候,病人已经晕针了,这个是一个风向。治疗之法,你先用艾灸,在大椎的地方灸上三壮或则是灸上十五分钟,断其退路,他就不会出现晕针。
在治疗的时候第一先“以言治神”,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也就要求我们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乃可以长久”。
平时要掌握得多一些人文知识,就能马上就缩短和病人的距离。
第二个“以意治神”。郭玉《后汉书·郭玉传》,“医者,意也”。
那么,“腠里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可得解而不可闻也”。
腠理,“腠理至微”,我们的用针,“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以意,你的意要定住。经过我们的四诊合参,辩证,脏腑里的寒热虚实,心里边要非常有数,你的脉就要定住。
第三“以气治神”。刚才讲,有浩然的正气,然后针呢行于指端,随气用巧,我们针灸扎的是经络里边,得的是气,随气用巧,然后,“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以言治神,以意治神,以气治神,”最高境界是“以神治神”。
就像现在好多抑郁症这种,他们的神,可能有时候已经有点乱了。“言而微,终日而言者,此神明之乱也”。
如果高明的医生,出手就把病人神明治住,治疗马上就可以很快地步入坦途。这是治神。
我们平时光想到医者“治神”,那么作为患者呢?平时治病疗效不好,有可能是他不遵医嘱。在《灵枢经》里边,讲得气和失气,并不是我们后世讲的得气和失气。
针灸之后,“已刺勿内”,就是我们提的刺禁。已刺,扎完针以后,我们刚刚把这个真气,调得非常舒服了,那么你今晚上可能一次全部破坏,这个患者要注意。
那么平时的治神,一定要遵医嘱,否则就会容易失气。
所以这里边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素问》的刺禁。
针刺有禁忌,“已刺勿內,已内勿刺,已刺勿饱,已饱勿刺,已醉勿刺,已刺勿醉,行车来者,如行十里顷......”
来了后一定要慢慢地让他气息稳定住,然后才能进行治疗。
平时作为患者,要保养自己的精气,方能与医者的合一。
我经常告诉病人,我扎下针以后你要想着这个针的针尖儿,这也是《内经》里边要求作为病人要做到的。
为什么?要“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必一其神,集中我们病人的全部精神的注意力,集中在针尖上,令志在针,在针尖上,则血气宜行,可能气就运行非常快。
如果你不想的话,我在起针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知道你开小差了。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针下的经气的运行,并没有达到我所要的效果。
遵不遵医嘱,想不想针尖,治没治神,一起针就知道了。
这个“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呢,为什么讲,它就在针尖,而不是在针顶?《内经》里边讲:“神在秋毫”,秋天的毫毛里,指的是非常微小。
那么可以往下,这也是腠理呢,是至微,在我们的针往下扎进去的话,那么就是说,在针尖。
《九针十二原》里边讲的,我们平时用的大多数属于毫针,那么毫针起作用是什么呢?
“毫针以取痛痹”。但是这里边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以意养意,毫针的作用,长刺的作用在于痛痹。
但是,它为什么能取痛痹呢?我们为什么临床用微针这么普遍呢?
因为毫针有养气的作用。
《灵枢》里边明确地提出来,就这么一个字,就看你能不能感觉到,它有养气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的大针没有养气的作用,为什么三棱针没有养气的作用?“微以养也”,这就在这儿。
二曰知养身:
在《内经》的作者看来,针灸是能达到养身的一种途径的。甚至再进一步讲的话,它有可能是达到内丹一个辅助的一个手段。在紫阳真人的《八脉经》里边有提及,人身有八脉,平时都是阴气,唯神仙以阳气则能冲开。
那么冲开途径在我们用内丹达到之前的话,完全可以用针灸把这个脉通一通,开一开,是吧?
甚至有可能在进入更高一级的针法里面,那可能属于比较秘传的针灸法了,可以帮助精气神的方面上达到一个更高的要求。我根据这个二曰知养身创出了意境针法,以及各个种种针道各种方面的针法。
在李白的诗词里面写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这个人明明是一个热证。他只要默想的话:“燕山雪花大如席”,我手底下可以做到什么?
可以透天凉。可以用把“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这种意境化到我的针尖上,马上就可以用,那就下回再说。
图片
三曰知毒药为真:
三曰知毒药为真。针灸它为什么第三个“知毒药为真”。
在《黄帝内经》的作者来看的话,我们的针灸可以知道它是不是毒药,可以知道它是走哪个穴,走哪个经,走哪条经脉的。我们的精气和它的药气可以用针灸把它探出来。
四曰制砭石小大:
四曰知砭石小大。作为一个针灸大夫,于操针砭之术,实际上没用砭,砭早就失传了。
《灵枢》上讲,“余无用砭石”。那时候可能就有分开的流派。
当然《素问》和《灵枢》可能有不同的一种说法。
砭为石中之神,砭和针在我们的《刺法启玄歌》里面有一句话,其实很少有人注意到,它讲的是什么呢?
“砭针行内外,水火就中推。”
在灵龟八法出现的时候,砭石已经退出我们的历史舞台,并不是完全,至少是官方上已经退出来了。
为什么呢,砭针行内外,水火就中推?
砭和针在一块儿的话,能使我们的针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疗效。
现在我们讲,砭有远红外的,有各种各样的……那是我们现在的思路。
砭会发出一种能量,砭行外,针行内,就可以做到一水一火,水火既济。
我们现在都重新发掘了砭石,在砭石与针相互结合这方面会产生更大的舞台。
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的,“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针为什么不可以诊断?
针实际上也可以对脏腑血气进行一个诊断。
不过你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基础,就是能够达到针下辨气程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针不离手。
针成天拿在你手里,培养出了感情,变成手指延长的一部分,就会和你的手指一样有触觉、感觉,有时候可能达到一个高的境界——有听觉的作用。
你能达到针下辨气的话,就会对各个脏腑或是经络有更多的了解,比如说大肠经里面经气的虚实,对它里面有没有外感的六淫,有多有少,我们都可以做到,这就是针下辨气。
四神针
【组成】
四神Ⅰ针、四神Ⅱ针、四神Ⅲ针、四神Ⅳ针。(图1~图4)
图1 四神针(针向1)
图2 四神针(针向2)
图3 四神针(针向3)
图4 四神针(针向4)
【配穴主治】
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临床心得】
请注意四神针的定位是百会(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四神聪定位是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四神针范围更广,且针尖多数情况下是指向百会穴的。实质上笔者跟随靳老十多年,理解四神针就是四神聪,尤其是对儿童而言。靳老是充分考虑了儿童头身比例,6岁以下儿童头部占全身比例的1/7,成人才占1/11,年龄越小,头部所占比例越大,而同身寸是以患者本人的中指中节或拇指的宽度为标准的,所以儿童的同身寸1.5寸基本上也就是成人1寸了。
百会定位的标准描述是:头端正(不前倾后仰,不左右歪斜),两耳尖直上连线与前后正中线的交点。此描述不错,但未能真正体现古人“腧穴”的本义。“腧”即“输”之意,“穴”《说文》注“隙也”,腧穴是气血灌注的缝隙之处。中医学理论来源于古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悟自身。古人深刻意识到地球人是地球的天、地球的地所化育的生命。这个生命一定是适应地球这个天、地球这个地,才能生存的。地球人的生命个体是地球天地生命体的缩影,所以道家说:人身乃是一小宇宙。佛家说:每一微尘均是一小宇宙,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中医学就是我们的先祖,以他们的智慧将他们理解的天地之道比拟于我们人身所创立的医学。大地有江河,人身有经脉。溪流是沿着大地的裂痕畅流、灌注的。人身的气血也是在人体组织、器官的缝隙处才能灌注进去。所以,每个穴位都是这种缝隙之处,是人体组织之间、肌肉之间、肌肉骨骼之间的缝隙,这才是“穴”的本义。所以,在百会穴定位的十字交叉线的交叉点前后左右细心去摸,可以摸到一个凹陷之处,“凹如豆许”(《针灸甲乙经》载)才是真正的百会。凹陷的地方,气血才能汇聚,所以穴位又称“气穴”,是气血汇聚之处,如大地有坑、溏,水流才能汇聚一样。所以每一个穴位,我们都应细心地去揣摸。揣穴,是非常重要的针刺环节,对针刺疗效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人把这个环节都忽略了。
四神针的刺法有4种:①四针均向外平刺,这样刺激面广,智障儿童、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眩晕等病症多用该刺法。②四针均向百会穴方向平刺,这样刺激较集中,多用于癫痫、失眠、健忘等症。③四针均向病灶侧平刺,多用于中风偏瘫及肢体感觉异常的患者。④治疗鼻炎时,四神Ⅰ针向前平刺,四神Ⅱ针向后平刺,左右两穴向通天穴(在头顶,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方向平刺。(图1~图4)
针刺方向非常重要。《黄帝内经》反复强调针尖方向的基本原则是“针向病所”,针尖指向病变部位,才能最大程度引领针感、引领经络之气补虚泻实。后世诸多复合手法,如循经导气、循经切按都是为了使针刺所调整之气通过病所。
1.四神Ⅰ针(前顶穴)
【穴位定位】 在头部,百会穴前旁开1.5寸。(图1)
【穴名释义】 此穴在督脉上,为四神针的第一针,故名。前顶的前,指方位,与后相对。顶,指头之最高处。本穴当头顶之上,百会之前,故名前顶穴。
【局部解剖】
①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②穴区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图5)
图5 前顶穴、后顶穴解剖层次图
【主治病症】 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操作方法】 沿皮刺0.8~1寸。
【临床心得】 百会穴前后1.5寸分别是前顶穴和后顶穴,此两穴均处于督脉上,前顶穴为督脉脑气所发之处。
2.四神Ⅱ针(后顶穴)
【穴位定位】 在头部,百会穴后旁开1.5寸。(图1)
【穴名释义】 后顶穴在督脉上,为四神针的第二针,故名。后,指方位,与前相对。顶指巅顶。《说文解字》:“顶,颠也。”指头上最高部。穴当头顶之上,百会之后,主治头顶部,后顶部诸疾,故名后顶穴。
【局部解剖】 ①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②穴区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图5)
【主治病症】 同上穴。
【操作方法】 同上穴。
【临床心得】
后顶穴在头顶之中,百会之后,又名交冲。《会元针灸学》解释:“又名交冲者,囟骨与颅骨相交,大脑小脑相交。”《针经》曰:“后为太冲,与前三阳经气相交。背三阳循督脉而至,由是相交而会百会,故又名交冲。”
3.四神Ⅲ针
【穴位定位】 在头部,百会穴向左旁开1.5寸。(图1)
【穴名释义】 此穴为四神针的第三针,故名。
【局部解剖】 ①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②穴区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图5)
【主治病症】 同上穴。
【操作方法】 同上穴。
【临床心得】 此穴按照“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相当于通天穴与络却穴之间。
4.四神Ⅳ针
【穴位定位】 在头部,百会穴向右旁开1.5寸。(图1)
【穴名释义】 四神针的第四针,故名。
【局部解剖】 ①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②穴区神经、血管: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图5)
【主治病症】 同上穴。
【操作方法】 同上穴。
【临床心得】 同四神Ⅲ针。
囟会穴同百会穴一样,亦为人体重要的通阳之穴。囟会居督脉,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胎儿在母体中约10个月才能出生,是禀母气而生,母气属坤,属土,属地气,所以说人是禀土气而生。人居天地之间,《黄帝内经》说天地合气而为人。人出生之后,囟门是打开的,囟会穴当为前囟所在处。前囟以通天气,承接天气的时间长短和禀母气的时间长短相当,之后囟门慢慢闭合。凡头冷畏寒、颅内肿瘤、脑萎缩、脑水肿、脑内阳气不足之患,皆可灸囟会,扶阳而祛阴寒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