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媒介价值
说来惭愧,这是一篇早该发出的推文。差不多大半个月前发了“上篇”,相应的“下篇”苦于一直没整理好头绪,索性就搁置在了一旁,直到现在。
今天依旧还是以白岩松在两会的提案和受访内容作为由头,说一说现实的社会环境、传媒变革带给年轻传媒人,特别是艺考生的某些认知误区。
这些误区,首当其冲的是职业观。艺考生们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我的职业是什么样的,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传媒人”?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些懵懵懂懂的答案,像是多数人会说的做一个新闻主播或是某类节目的主持人,这尚且可以算是对工种的定位,可是如果进一步地问询“你想做什么样的新闻主播什么样的主持人,你怎么理解这个岗位”,即从职业认知的角度深挖内容时,能够自信回答的人就少了很多。
这里对应的,就是白岩松在今年两会接受采访时的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过去一年,你对媒体行业思考最多的是什么?他说,(过去这一年,有关媒体行业,我想到最多的是)一个媒体人是不是守住了你核心力量的问题。风来风去,今天热点明天热点,但是在疫情期间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毫无疑问,借助他的回答,通过对去年疫情期间新闻传播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重新展开对媒体人所谓核心力量的思考,如果那时那刻,你正站在武汉、北京、石家庄的新闻一线,你认为你的职责是什么?你应该去关注新闻的哪些方面?哪些内容是有价值的?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我每年都会在艺考生的集训课堂上带学生们做一次危机报道的团队演练。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围绕一个自然灾害的突发新闻事件自主策划、组织、实施一次全流程的新闻报道实践。也正是从这个课堂上,得以有机会让我们看到传统的职业观对全新一代准媒体人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很难用“好”与“坏”这种简单的二元论来评价学生们的表现,只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分秒必争的救援黄金时段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听到学生们流利的“救援体”文章(xxx领导给与了关怀,xxx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展现了xxx大无畏精神,xxx情绪稳定,今夜我们都是xx人)还沾沾自喜之时,这很难不引起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的忧虑——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了,我们一直以为的这些与网络传播共生的、深谙网络传播工具的最新鲜最富有传播力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真的从传统的媒介观中走出来了吗?兜兜转转,问题似乎又转回到了对“职业价值”的判定。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学生会用“为人民发声”这个看上去蛮高大上的回答来概括自己的想法。这里的问题在于,移动传播和社交媒体的井喷,让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人的报道权被极大的削弱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发声”早已不是广播电视的专利,只要拥有上网条件和一部智能手机,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发声。在这样的传播环境里,你,这个未来的专业传媒人,还是执拗的把自己安置在主播台后的播音员角色吗?未来的你的发声与受众的发声会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声浪,又将彰显你的何种价值?
白岩松提出了有关核心力量的问题,这值得传媒圈的每个人去深思。在社会转型期,媒介融合这趟列车正在我们脚下疾驰,最终它会驶向何方、爆发什么样的能量,仍有待揭晓。希望那些立志投身于传媒大潮的00后艺考生同学们,能为自己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