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强鸿丨勤工俭学记事
作者简介
朱强鸿,1964年出生于广西藤县濛江镇,80年代初参军,退伍后在藤县县直某单位工作,2000年下海成为自由职业人,早期热爱书法篆刻,近年开始对诗词有着墨。
勤工俭学记事
朱强鸿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街上人,也就是俗间所说的“非农”人口,由于没田没地,在1977年未恢复高考前,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人们把知识分子排在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务、走资派的后面,名列第九,被蔑称为“臭老九”,“读书无用论”盛行并影响着社会,学制上也根据伟大领袖的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很多学校也常“半工半读”,即半天上课半天参加劳动,由学生自带劳动工具,到学校参加统一组织的劳动课,比如:帮附近的生产队担肥料,锄番薯地,割禾(水稻)等。个体经营也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剪割,因此濛江街各家各户的成人劳动力,大多数只能在社队集体企业(后来的乡镇企业)上班,以工分记录计劳动报酬,出身根正苗红的工分相对较高,另外的就算你是师傅级,工分和收入也比他们低,家庭劳动力较多的也只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街上大多数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在少年或童年时,都或多或少参加过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美其名曰“勤工俭学”。当然,由于少年体力的所限,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手工活。这种从小积极投身社会,过早体验社会甜酸苦辣的现象,可能也是这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刮竹麻
我的家乡濛江镇地处蒙江与浔江交汇处,是一个当时非农人口不足万人的小街圩,但由于地处三江水口,过往船只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船只制造和维修的行业,而长年在水中行驶的木质船,一段时间后就需要拖上岸边进行维修保养,而保养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木质船板两块衔接处的“缝”,用“泥船灰”补平,以达到防渗作用,工序形同现在装修两瓷砖之间的“缝”用水泥“补平”,不让间隔过大,泥船灰的原料,主要由竹纤维、桐木油,以及部分黏合剂各一定的比例剁碎,搅混均匀制成泥状黏合物,所以,家乡人形象地称其为“泥船灰”,泥船灰的竹麻纤维则是从成年竹上一刀一刀“刮”出来的,家乡人形象地称为“竹麻”,所谓“刮竹麻”就是买些刚砍下的新鲜成年竹子回家,每两节为一段锯断,斜架在一张专用的凳子前,用一把专用的刀,在竹子身上刮出一条条麻状的纤维,晒干打细后折叠成棉胎状,家乡人形象地将加工成品称为“竹被”,由于计划经济的管制,多只能卖给镇上的供销社,但也有偷偷的直接卖给造船的或者维修船的用,这样可以多得点钱,但一经发现或者被人举报,轻则街委领导找你谈话批评,重则市场管理人员收缴你的劳动成果,所以,一般人不敢贪小便宜铤而走险。
父亲当年在镇铁器社当铁匠,专门打造了一把稍轻稍细的儿童竹麻刀,每天晚饭后,他就会招呼儿女们:来,大家一起参加劳动,毛主席教导我们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者光荣!勤工俭学开始。一个没上够两年学堂参加过新社会扫盲班的打工人,吆喝儿女干活,也是道理一套一套,足见当时政治宣传口号的强势和渗透力。由于我是兄妹中的老大,操刀刮竹的费力活自然就由我来做,父亲做个示范动作后,就跟着学样干起活了,一张30多公分高的木櫈,竹段的一端架在木櫈的凹窝处,另一端支在矮门槛或者地上的凸处或凹处,坐在木櫈上两手握着竹麻刀两端的手柄,刀口向着竹段自上而下,一刀一刀的学着大人们的动作干活,听着略带金属声的“沙——唏,沙——唏”的刮竹声心里也是高兴的,总觉得能帮大人干活,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当时电力照明是到晚上九点,多数人会在熄灯前抓紧时间干活,因此,晚饭后到熄灯前这段时间,家家户户的刮竹麻声此起彼伏,从街上各个角落传来,仿佛是寂夜中传来的天籁之音,很多时候在电灯熄灭后,还点上煤油灯继续工作,此时,街上各屋都从门中透出泛黄的灯光,照亮了门前的街道,夜行人即使在漆黑的夜里也不用打手电,此情此景,足让外人觉得这小镇是如此的温馨,人们是多么的勤劳和纯朴。
由于我的力度和工作经验,竹段自然比不上大人的刮得干净,在每次我刮完的竹段中,父亲会重新拿来“复工”,特别是靠近竹节的地方较为坚硬,自然是父亲重点的复刮之处,有时,邻里之间会进行产量比赛,当然不是真的过秤评分,而是说着张家的竹麻大堆,李家的竹段消灭得多,陈家的一屋人合力产量高等。
刮出的竹麻晾晒干和堆够一定数量后,再用两条比拐杖稍长又略细的竹棒摔打,将竹纤维摔打至极细并交织在一起,棒打一面后又翻过来打另一面,反反复复几次,最后成了一张如棉胎大小和厚度的“竹被”,折叠捆扎成四方型,就成为供销社收购的合格产品了。一般家庭摔打竹被的费力活多是成年人承担,但我父亲同样的做了两条略短稍细的竹棒,要我学着打竹被,坐在置于门口街上不足20公分高的小木櫈上,学着大人左右挥舞竹棒向竹麻堆摔打,此时,会听到竹棒因挥动而带风的“嗖嗖”声,如果同时好几户人家都在打竹麻,远望仿佛见到一幅众人学音乐指挥的画面,只见空中的竹棒有节凑地挥动着,宛如各人在练习挥动音乐指挥棒的要领,随着竹棒挥动带起的竹絮漫天飞舞,犹如天上飘下的又象树上落下的梨花絮,在阳光的照射下随风起舞,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劳动画面。
卖竹被的事自然的是有父亲去完成,我只知道,每次卖了竹被后,有油炸豆腐吃,家乡人称油炸豆腐为“豆腐儿”,为了能吃上更多美味的豆腐儿,我勤力地刮竹麻认真地享受豆腐儿,真是:
年少不知生活艰,勤工学样乐其间。
如今忆起当年事,是否荒唐不一般?
装木夹
木衣夹,是用木制成的用于晾晒衣服的夹子,家乡人称木夹,七十年代濛江木夹厂生产的木夹,木片是用俗称的鸭脚木,经成板——烘干——晾晒——切边——取材——刨光——上蜡等流程后,制成宽约一公分长约七公分厚不足一公分的小木片,木片平整光滑为正面,做了一个如牙签宽深的小凹槽,作弹簧的卡槽,另一面做了夹衣用的几个小半圆孔(两片对应合成圆孔),中间的圆孔装上一钢质弹簧作支点拼装而成。由于木夹的拼装需要的人力过多,因此都是外发委托加工完成的,工厂只负责提供半成品的木片和钢丝弹簧,这种厂家结合的生产模式,很受当时濛江街居民的青睐,大家都尖着脑袋要利用茶余饭后搞点工做,以增加经济来源,一般情况下,工厂也是先满足本厂职工的家庭后,才会派发给其他的居民,其时,我妈在木夹厂工作,所以,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领到外发加工活做的,木夹的安装环节是一道很简单但也有要求的工序,工厂发货时,会将钢丝弹簧和木片分别过秤,要求交回的成品过秤与外发数量等重(包括残缺烂裂的木片需回收,工厂用作烘干木板用的燃料),以防丢失和不良加工者从中“锤斧头”,木夹的两块木片颜色需相似木纹相近,否则在厂家验收时,会作为不合格产品退回返工。原木的纹路和颜色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雪白有的米黄,有的斜纹有的雪花,还有的木因为受潮,会微带褐灰色,这就要求在安装木夹时,尽最大的可能使每只木夹的两片小木块做到颜色一致花纹近似。
濛江木夹厂创建于1972年,属镇办集体企业濛江手工业社的下属厂,产品曾作为广西的轻工产品,参加过广州进出口交易会,当时我国的工业还相当落后,木夹的钢丝弹簧,从外包装上看是从日本进口的,用简单的机械人工操作加工成小弹簧,木片是由当时公社指定相关大队按规定的数量和价格提供,常听到懂经营管理的人说,木材价格还不如灶烧的柴值钱,这个工厂如果按照市面的木材价来计算成本,估计很难维持。果不其然,在改革开放后不久的1981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原材料价格的放开,各村的山林基本已分给农户承包,再不听从公社的计划指令伐木贱卖,木夹厂也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短缺无法再维持,只能宣布无限期停工,后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厂遣散人员需要费用,不得不将原工厂的地皮变卖兑现相关费用,宣布正式解散,风光不到十年的濛江木夹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正式退出舞台。
木夹的拼装所需的“设备”非常简单,用一小段制弹簧的小钢枝,钉在任何一个固定的木板或木櫈上的侧边上(与地面平行),露出大概一公分,作穿挂弹簧中孔用,相隔一公分处再钉入一段露出更短的钢枝,作弹簧的扣脚支承点,然后拿着自己认为合色合纹的两片小木片,将其中一片的卡槽对准弹簧的一个脚,用力在弹簧上按下同时往前推,将弹簧的一条支脚推入木片正面的凹槽中,再拉出翻过来,同理的将另一块木片装上,即成一个木夹,所以,家乡人形象地称作“入木夹”,其时,我正在读小学,放学后特别是寒暑假期间,很多时间都是窝在家里入木夹。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也算作是手快眼快的小能手了,有时为赶工,常中午都不另外煮吃的,囫囵吞枣吃两口早上的稀饭算作午餐,因为只有完成任务后,父亲才让我去玩,另一个原因是完成任务所得到的加工费,妈妈会奖励几毛钱我去买小人书,想着有钱买小人书就有动力,反复枯燥的安装程序也不觉得厌烦,每个假期结束,我家的产量和质量常在外发加工户中名列前茅,后来,我还时常向迟入门的“工友”传经,向大家讲授如何才能提高效率的窍门:入木夹最费时的是找到木片的颜色和花纹配对,从工厂领回的木片颜色花纹都是杂乱无章的,不要在一堆中挑选,先在桌面上倒上一小堆的木片,将木片正面朝上整齐地摆放在面前的桌面上,看到相近或相似颜色和花纹的两小木片,就拿起桌面的弹簧扣入钢钉,安装一面后接着翻过来,同样的动作安装另一面,手熟后眼睛是不用看着安装的,也不用看弹簧,只负责看木片的颜色和花纹,一手拿木片排列另一手拿弹簧,做到一边挑木片一边安装,在座位前的地上放一个纸箱或者篾箩筐,每安装完一个夹,就从钢钉上轻轻取(拔)出,让成品木夹自由跌落筐内,整个过程犹如一个人完成简单的流水线作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来回走动的习惯。大家听后,也逐渐将一些影响效率的动作予以更正,使产量增加了不少,真是:
木夹身轻个小微,专门晾晒席帘衣。
奈何改革催新物,不让低端厂续威。
卖雪条
家乡人形象地将“冰棍”说作“雪条”,计划经济年代小镇的家庭都未有冰箱,因此,夏天能吃到冰冷的雪条解渴,属于相当惬意的一种消费体验,当时,镇上只有供销社设立了一间冰室,除在门店售卖雪条和冰水外,允许居民到门店认领雪条拿到外面代销,代销雪条不用任何押金和成本,也不用带任何劳动工具。由于夏天时间长,又恰逢学生暑假,于是,很多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的学生,就会到供销社领出雪条拿到街圩上代售。
代售雪条的所有货款全部交回给供销社,任何人不得在货款中坐支代售费,代售劳务费是卖出一桶(约40条左右)八分,如因代售时间长,产生雪溶的崩烂的可以退换新货,雪条品种有白冰绿豆冰红豆冰,售价由供销社规定,不得卖高于规定的售价,当时雪条的售价是白冰每条二分,绿豆冰红豆冰每条三分,所谓绿豆冰和红豆冰,不象现在的整条雪条铺满豆,只是雪条的头部饹上1-2公分的豆蓉,这是当时物资匮乏和制作工艺所限生产的产品,制作工艺的落后,导致了成型的雪条含豆量不一,有的雪条头部含豆量较多,很个别的甚至会占到雪条的大半条面积,这也为代售者可以抬高一分钱售价,从中渔利差价埋下了伏笔(因为有顾客要多豆的,哪怕是多花一分钱也在所不惜)。
雪桶是由镇修造社制造的,由里外两层铁皮包制,里层是质量上乘的闪光白亮星铁皮,外面的铁皮稍厚也涂了颜色,同时喷涂了“濛江供销社冰室”字样,字的下方压了编号,用作记录谁领用几号桶等作用,桶的中间可能是夹了一层泡沫作保温隔热用,外层做了个活动的半圆铁线,当作提桶用的“耳”,每个代售员发一个形如现在见到的镀锌镊,是镊雪条给顾客用的“售货镊”。
有两个学年的暑假,我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时读书假期作业很少),就立即跑到供销社领雪条外出售卖,刚开始时,完全没有经验,就向早入行的人讨教,由于彼此都是街坊也都互相认识,对方也是知无不言,一两天后自己也可独自去兜售了,通常外出卖雪条,是不用自带劳动工具开工的,但供销社配发的镊子,由于钳口接触面小,镊子的手握处也过小不好把力易将雪条钳烂,特别是当雪条入桶一段时间后,保温效果原因,雪条也渐开始溶化更易钳烂,所以,父亲就用带青皮的竹片帮我做了一个镊子, 既轻巧又好用。
每天早上吃过早餐后不久,我就戴着草帽拿着竹镊子出门,一直至下午四点左右才回到家,暑假期间正值大暑小暑,天气极为酷热,每天开工前既盼着太阳更猛些,这样雪条会更好卖,但有时又盼头阴天或者下雨天,这样我就可去玩游戏没那么辛苦,所以说这个行当企望天气的心理是很矛盾的,但老师不是教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也会心得其适乐此不疲,代卖雪条有几个窍门和方法。
1、领用雪条时,冰室的分货员不是一条一条清点的,而是以手抓大概计数,一手计数五条,八手为一桶作四十条雪条计发,则代售人必须将四十条的售货款如数交回,由于雪条的无序落桶,所以,你就必须站在旁边,分货员一边点数,你就要一边摇雪桶,让雪条“落位”,因为实装的肯定比浮装的多,当分货员抓够八手后,看见雪桶未满,会以为自己手抓的数量不准,又或许觉得我们外卖人员,赚几分钱不容易,一般会补满雪桶的容量。当时,供销社冰室的分货员一个是江权村籍的杨姓大哥,另一个是知青回来分配的女性街坊叶吉梅,当卖完一桶后回去再领时,见到杨师傅时大多数人就会说暂时不领,先回家吃粥等下再来领,其实,大家的小九九是,因领教过杨师傅的计数自信度,一般情况任你怎么摇雪桶,他都不会加满,并自信地说肯定够数的,但是谁又能拿出来清点呢?要知道,假如能多两条,得到的货款就是自己的,那可是代卖半桶雪条的劳务费呀,所以,大家多会瞄准吉梅值班分货时才去领雪条。
2、因销售时间过久,对于雪条的溶化和崩烂,按代售规定可以退换,当卖到最后剩余一两条时,多时会雪条溶化或不够凝结,需拿回冰室退换新货,这就给一些贪小便宜的代售人员钻了空子,从地上或别处找一两条雪条棍放入桶中,兑点水充当溶化了的冰,看着份量达到加入雪条棍数量的份量为当,充大换货数,“懵”得一两条雪条,但很多人是不敢胆大妄为肆意而为的,因为分货人看到换货过多,轻则批评训斥,重则从结算的代售费中扣减。
3、多领一个空桶作周转用,因为很多顾客宁愿多花一分钱,也要买豆多的雪条,将满桶的雪条含豆多的分出来另放周转桶售卖,每条雪条就可以多卖一分钱,这是不用交销售款的差额收入。
4、卖雪条可选择固定摊档,也可作流动摊档,濛江的圩日是农历一四七,圩日除本镇农村的来“趁圩”外,天平镇的和平镇的,甚至平南县邻近濛江圩的都会划船或骑单车来,这时就不用流动销售了,主要占据一个相对人流较多的路口,往地上一摆也不用吆喝叫卖,人来人往的趁圩人见到冰桶,想过下冰凉嘴巴瘾的自然会买,想哄相亲对象高兴的自然会买,担柴担米担菜来圩卖的自然会买,带着小孩来圩凑热闹的自然会买,甚至无事来圩见亲戚的也会买,总之,烈日下的圩日销售是最不费劲的,甚至有时卖完后去冰室复领,还要等候一段时间才能有成品,圩日比较热闹的是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因为太早可能来圩的人还未口渴,而下午2点后来圩的人就陆续的要做好赶路回家的准备了,而非圩日(濛江人称闲日),街上的人员流动场面与圩日相比就是天壤之别,街上路人可数,有时在路口守半小时也未开张,则可考虑流动销售,场面可以考虑几个销售对象比较集中的地方,如:河边停靠的圩渡,因未开船而坐在船上等候的人,虽然吹着凉爽的江风,看着浔江秀美的山水景色,但内心是烦躁的,此时,如果买一条雪条静静地享用,才可能与江面的画景匹配,人是有羊群效应的,见到你买来的雪条吮得这么有味,他也会掏钱买来享受的,几十个候船的人,那怕有半数人买,也可以销售半桶,况且江边码头停靠着大大小小十多条圩船,时间适合的话,一小时销售二三桶是不在话下的。再有,可以考虑江口码头的路口摆卖,因为卸货的大船都停靠那个码头,特别是装大米的桂驳船,一艘就好几百吨,当时是人力装卸货时间很长,码头工人长时间的辛苦装卸且流汗多,也极需要雪条急冰嘴巴冷润喉咙的痛快。
5、南方的六月天如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艳阳高照时也会晴雨交替,有时清早出门是晴空万里,一会功夫就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卖雪条如遇天欲下雨,必须找地方避雨为上,那时街上的临街房屋几乎都是骑楼屋,是最好避雨的地方,由于下雨后气温会骤降,则雪条就较为难卖,但有时会出现很奇怪的天气,雨后即又天晴转高温酷热,这时的雪条反而更好销,所以,下雨只避雨即可,应暂不收工,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定夺为好。
假期结束,通过近五十天的辛勤劳动,代售雪条的劳务收入一般有40多元,结算后,父亲会半开玩笑当着全家人说,农民种田的劳动所得要交公粮,你挣到的我不要你“上交”了,但学费你要用自己挣到的钱交,这样就可以证明你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挣学费上学了,作为家中的阿哥头(长兄的意思),要为大家做个榜样。我听着也在理,默不作声高兴地拿收到的钱交学费,所以交了学费后,再买几本小人书,剩余的零花钱就不多了。真是: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铭记一段岁月,追寻几许乡情。《安城风韵》,一本值得收藏的经典书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