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四)|别让你的焦虑毁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你不知道“被多动症”有多可怕!

专注力系列

让育儿不再成为难题

上期回顾
上期我们已经开始试图解开:孩子多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多动不是多动症。
因为家庭教养方式而导致的孩子多动行为表现,是可以通过改变教养人的教养行为去进行纠正的。如果在一贯的教养方式中不能很清晰地找到孩子行为多动的原因,那么我们才需要去医院鉴定孩子是否为多动症。
本期内容
主题:学会如何分辨  多动与多动症

如何区分多动与多动症就是我们今天的原定讲课重点,但由于很多家长不知道为什么要区分多动与多动症,所以我今天首先要讲一讲“被多动症”,以及“被多动症”的危害。

事实上,在这里我们只是帮助各位家长更好地、更客观地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表现,建立积极健康的教养观念,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注意力不集中”、“精力过于旺盛”等这些行为不再惊慌失措。家长建立了健康的教养观念,才能使我们的家庭环境更加健康,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多动症在医学上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与年龄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行为多动和情绪冲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ADHD”多于学龄前起病,慢性病程,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持续到成年期。

这些孩子同时患有学习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情绪障碍、以及适应障碍等,对他的学业、工作、社会及家庭生活等方面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这个沉重的负担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负担。“ADHD”一般在12岁之前发病,临床表现为注意力集中短暂、容易分散、活动过多和情绪缺乏克制力,进而导致孩子学习困难,常常伴发其他精神心理障碍,如:品行障碍、焦虑障碍、学习机能障碍。

虽然有一些名词我们听到会不理解,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多动症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发现孩子非常好动的时候,一定不要主观给孩子扣上一顶“多动症”的帽子,要知道“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所谓“被多动症”,就是个体原本并没有患“多动症”,只是因为家长因为孩子比较调皮、专注力持续时间短、好动,就主观上认定孩子是“多动症”。这种观念一旦建立,经常就比较难以纠正。这种情况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一旦建立了以上的错误观念,我们说孩子就处于“被多动症”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下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呢?

从心理角度来看:

1、 自我评价越来越消极。

积极的自我评价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被多动症”,孩子会经常处于一个“背锅”状态。这类家长很容易带着有色眼镜看孩子,这个有色眼镜其实是为自己以往错位的教养方式找了一块非常好的遮羞布。由于错位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当这些习惯给家长带来困扰或烦恼的时候,家长孩子的行为评价也会发生改变,由原来的肯定性评价或者宠溺性评价转成打击性评价或消极肯定评价。

这种改变的主观意识占主导地位,而且这种评价的转变往往会比较彻底。只要有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家长或周围的成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被多动症”的孩子所为。不问原因,不接受反驳。长此以往,“被多动症”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就越来越消极。他们会建立起这样一种惯性思维:“反正……”

比如:

“反正你们就是认为是我不好。”“反正我就是这样的。”

“反正我就是不好的。”

如果家长在评价的时候毫无底线的话,孩子甚至会认为:

“反正我是多动症。”

“我多动症所以坐不住。”

“我多动症所以注意力不集中。”

“我多动症所以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

“我多动症所以上课不认真。”……

如果说家长为自己的错位教养行为找到了一块遮羞布,那么,“被多动症”的孩子也为自己不巧当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长此以往,孩子的行为偏差变成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不良的社会关系影响了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消极的自我评价,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一旦走入这样恶性循环之中,“被多动症”的孩子很难再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理,严重的导致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

2、 消极对立心理不断产生。

这里所说的消极对立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我们可以经常听到家

长们说:我家孩子超级叛逆,要撸顺毛。正常的叛逆期是有阶段性的,孩子在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有一个飞跃期,这个飞跃期就容易产生叛逆行为,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想要突破自己,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证明自己,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取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个时期的叛逆是正常的。

同样,大部分孩子可以比较好的处理自己这个时期的情绪,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但如果孩子面对的是比较焦虑的家长,容易给孩子戴帽子的家长,那么那些精力旺盛、比较调皮的孩子面临的结果就很可能是“被多动症”。

一旦“被多动症”,孩子往往就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显而易见的就不能很好的过度“叛逆期”,叛逆期不能很好的过度,家长就更加焦虑,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中。而消极对立心理就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惯性心理状态,也就是心理习惯。

消极对立心理的孩子基本会表现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因为他们讨厌父母给他戴上的那顶帽子,并且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其他成人身上,表现出对所有成人的对立情绪。

3、 容易产生自我封闭趋向。

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社会性交往: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有的人

可能会说:我就是宅,我就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但不论这个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比如:宅在家里,哪里都不去。表面看上去是不存在社会性交往的,但是哪怕是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无时无刻地享受着他人提供的服务和帮助。)

只要接受了他人的帮助,这里就必然存在着社会性交往。只能说,每个人的社会性交往方式不同。喜欢“一个人独处”或“宅”的孩子,他的社会性交往行为是比较封闭的,我们说是封闭式的社会性交往行为。而大多数人的社会性交往行为都是开放式的。

有一部分“被多动症”的孩子因为经常做“背锅侠”,或者他的行为经常不被成人理解,那么这部分孩子就会选择自我封闭的状态去面对家人和他人。这部分孩子经常表现为:听话、从不反对、大人怎么说我就怎么,但孩子的心理是抗拒状态。

也就是说这部分孩子表现出来的和自己内心的想法是非常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他们非常反感与他人交流。甚至沉迷于网络交流。更有甚者加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络群体。

所以,如果孩子从一个活泼好动的状态突然变为听话安静的状态。那么,我们一定要理智客观地去看待分析这种现象,千万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认为孩子变得懂事了。因为,一个不合理的转变底下一定隐藏着一个我们意想不到也无法承受的后果。

4、 自我定位不清晰。

还有一部分孩子,在经常被成人冠上“多动症”的帽子之后,会非常没有主见。也就是他们的自我意识会变弱。在心理上他们会更加多的依附成人。这类孩子与前面一类孩子不同的是他们的内心是认可成人的一切的。

这类孩子其实更加迷茫,很难找到自我价值。会觉得干什么都无所谓,或者说认为“我只能干什么。”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很大的困扰。他们很容易缺乏信心。

比如:妈妈安排好工作,孩子机械地表示认可。当孩子做不好工作的时候,妈妈会觉得这么点事情也做不好,孩子接收到妈妈的这种情绪,于是孩子会表现得非常沮丧,他们会真心的认为自己很没用。这样的案例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普遍性,当一个人自我意识变弱,自我定位不清晰或者更严重的是无法进行自我定位的时候,容易选择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被多动症”对孩子个体的发展危害是极大的。给家庭带来的烦恼也是很多的。因此,在知道了“被多动症”的危害之后,我们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纠正错位的教养行为,而不是一味地盯着孩子的行为偏差,指责孩子。只有家长的教养方式正确了,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孩子的行为。

这次对于“被多动症”危害性的讲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下一次的课堂上,我将带着大家找找造成孩子多动的原因,帮助家长们尽最大限度的调整教养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