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林教学文章:“有效”更看“课堂”外 ——说说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有效”更看“课堂”外
——说说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陈振林
语文学科是“首席学科”,各学校在安排语文科的课时量时,一般情况下会有最多的课时。但是,即便是有着最多的课时量,不少的语文教师却也总觉得时间不足够,课堂教学显得有些仓促和拘谨。
其实,作为语文学科,当我们面对“教学时间”时,笔者认为,“有效”更看“课堂”外。一堂语文课正如一首诗,我们语文教师上一堂语文课正如写一首诗,当然,工夫在诗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样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工夫在诗外”,正是源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一、胸有成竹:语文教学任务的有序性,保障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序,无疑浪费了语文课堂教学时间。那么何谓有序呢?有序指的是教师经过认真揣摩教材,根据语文学科知识重难点、能力训练点规划语文学习任务的先后顺序,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从而高效、优质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里语文教学任务的“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语文教学长远的目标任务,比如高中三年语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这期间会有哪些教学任务;二是语文教学短期的教学目标任务、分类的教学目标任务,比如学年教学目标任务、作文或阅读教学任务;三是课时教学任务,即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我们的不少教师,只注重了课时教学的有序,而对于学期教学、学年教学、学段教学的“序”却无暇顾及。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常常上了几节课,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收获,甚至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知识块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我们只有胸有成竹,让语文教学任务有序,首先就保障了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二、笨鸟先飞:语文学科性质的渐进性,延长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获取,有人形象地借用了陶渊明先生的话语来比喻:“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获取的过程,有人借用老子的话语来阐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两句话,说的都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渐进性,重在积累。
重在积累,其实是延长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课外阅读,是阅读能力最有效果的积累。自然而然,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也就上来了。有不少的学校,明确提出了专门设置“阅读课”的观点,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这阅读积累,只是积累的一个方面。
语文积累法,我也叫它“笨鸟先飞”法,它其实是借用课外时间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学生大多备有语文积累本,有的还不只一种。积累本上,可能有课外阅读所得到的好词好句好段,可能有课本上得来的难写的生字词,可能有教师上课时引用的一个文化典故,可能是自己即兴写作的一首小诗。当然,学生不同,积累的内容就不同,档次也有高下,收获就有多有少。有些积累,学生是不用写在本子上,而存在了脑海中。这主动或被动积累的过程,其实就是延长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三、百花齐放: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拓宽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更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的设置,这就要求语文学习方式多样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语文学习打开了另一扇窗子。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会学习;合作讨论,学会交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进步,不断获取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呈现,有可能是一场辩论赛,有可能是一个课本剧,有可能是一次诗歌诵读会,还有可能是一次文学经典品鉴会。而这些语文学习呈现的方式,学生大多在课外完成。
说回来,就语文学习本身而言,课堂上是语文学习,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学习,看电视品析人物形象也是语文学习,走在大街上找招牌上的错别字也是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其形式可谓“百花齐放”。这样,语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时间”。
当一堂只有45分钟的语文课堂如一首诗般呈现时,殊不知,在此之前,教师和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这堂课语文学习任务。这堂课,或许教师在两年前就规划了,学生在上学期积累本中就出现了,上周时同学之间还讨论这一方面的内容。这种现象,只是我们平常没有在意,不去关注罢了。如“诗”的语文课堂之特点,又如武林上常说的一句话,“杀人于无形之中”。
要想抓住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有效”更看“课堂”外!
陈振林,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青铜骏马文学奖、麋鹿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得者;教育部认定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作者,校园文化研究专家,教师培训专家。全国“四方杯”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评委,“原生态”语文教学理念倡导者与践行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全国各地进行语文教学、文学创作、校园文化、教师成长等专题讲座(讲课)60多场次。50多篇作品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4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教学文章410多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7部。系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作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教师博览》等刊签约作家。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是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自留地,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小作坊。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报告、总结、交流材料,演讲稿,小说,剧本,策划书,广告词,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