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叫《鸣筝》的唐诗,将女性心思揭露得淋漓尽致,男女都该读读
古话说得好“女人心,海底针”,今人有歌唱道“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不知道她为什么掉眼泪,也不知道她为什么笑开怀”,然而有这样一首叫《鸣筝》的唐诗,仅仅二十个字,就将女性的心思,揭露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拍手称快,这是一首怎样的唐诗呢?闲话不多说,先来拜读一下:
《鸣筝》(唐代诗人.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整首诗的意思浅显易懂,内容含蓄。”鸣筝金栗柱“,从金栗二字,就可以看出这张古筝的高贵,进而可以联想到,古筝所有者的生活奢华。”素手玉房前”,玉房,指代古代女子的闺房,从“素手”二字,便可知道弹奏古筝的是一年起女子。诗歌的前两句是写实。
后两句描写的是弹奏者的心理活动。“欲得周郎顾”,周郎便指代三国时期的周瑜,周瑜风度翩翩,颇识音律,根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吴中时谣说道:”曲有误,周郎顾“,诗歌运用周瑜这个典故,读者可以想象,这位女子可能在为心上人演奏,而这位女子眼中的这位”周郎“,怎么又会出现在她的闺房呢?
”时时误拂弦“,时时二字,强调女子一再出错。女子为何时时都弹错琴弦呢?对此有三种解释,最后一种解释最为精彩:
1、女子所思念的这位”周郎“,并没有出现在女子的闺房,而是远在天边,女子思念情缘,心不在焉,所以时常弹错琴弦。
2、这位“周郎”就在女子闺房,而女子是故意弹出,以此来博取青睐。
3、清代诗人徐增在《说唐诗》中,对第二种观点,做出了深入的解释:“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
徐增的这个解释,简直入木三分。
意思是,女子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有时候看似无心之举,其实她是有意为之。虽是弹琴,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这位“周郎”面前,这个女子就不愿意弹奏出完美的音律,反而时常出错。假如弹奏出的音律动人,这位“周郎”就会将心思放在了音律上,假若弹错了,这位“周朗”将会将心思放在女子心上,想想她为何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