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河南 | 仰韶文化掠影 2024-08-05 18:30:14 仰韶文化彩陶鱼纹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直以来总想写点关于仰韶的东西,但每次都是拿起笔又放下,因为那里的文化积淀太过厚重,我怕自己浅陋的文字玷辱了它。今天呈现的这篇小文,依然不敢触及它的内核,只是撷取一些花絮,算作向它的一种献礼。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仰韶文化。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据先秦文献的记载和夏、商、周的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在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活。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一般认为是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的发现,否定了“中国无石器时代说”,也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学界对其统一的认识是,这是中国一个全新的、了不起的开始,这一发现是革命性的,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文明,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中的擎天之柱。但凡与仰韶有关的资料,都会提到一个叫安特生的瑞典人。他是一名地质学家,曾受聘担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工作,却最终以“仰韶文化之父”的身份蜚声国际考古界。我从网上找到了一张使用率很高的安特生的照片:他穿着皮鞋,打着绑腿,背着水壶和工具袋。这大约可以算作那个时期户外工作者最标准的打扮了。他身姿挺拔,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与他左侧干裂的廊柱和黢黑的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21年春夏之交,在仔细研究了其助手刘长山此前一年从豫西地区带回的石斧、石刀等史前石器以后,安特生第二次来到渑池,从县城徒步走到仰韶村,对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当年10月27日,经过一系列准备,安特生和他的队友们挖动了仰韶村遗址上的黄土。也许他不会想到,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成了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挖”出了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仰韶文化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有相当发达的石器时代,它是照亮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动荡的时局和纷乱的战火,让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陷入了停滞。在安特生离开渑池30年之后的1951年6月28日,夏鼐先生带着新中国的考古工作队来到仰韶村,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夏鼐先生素有“七国院士”之美称,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当然,他在民国时期已经颇有名气了,但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和考古实践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和完成的。这就是大时代对个人成功的无形推动作用。我在温州的夏鼐故居瞻仰过先生的铜像,那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形象,对比他在渑池野外工作期间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模糊照片,更能窥见他的朴实与严谨。关于此次发掘的重大意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需要注意的是,就在安特生展开仰韶之行的当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经过28年浴血奋战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后,她派出了自己的考古工作队。这两个历史时段和历史节点的重叠,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它也从某个角度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重要历史进程。当我们以“站起来”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中国的文化探源与考古工作也和其他百废待兴的事业一样,进入了一片新天地。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 仰韶文化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把时间往后再推两个30年,2011年11月7日,仰韶文化博物馆在其发祥地——渑池县仰韶村隆重开馆。这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向世人呈现着华夏文明之源的神圣印记。在开馆仪式上,除了严文明、陈星灿等考古大家如约而至外,人们意外地见到了瑞典国家博物馆管理署署长桑娜博士和瑞典东方博物馆馆长伊娃博士。这两位外国嘉宾的到来,不是正好说明了仰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吗?历史性的起伏与演进,也恰恰是当代中国开放精神愈来愈强的写照。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时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盛华仁先生也来到了现场。在记录开馆仪式现场的那段珍贵录像资料里,彼时已经七十有六的盛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他的到来,充分昭示了国家对仰韶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视与支持,怎不叫人格外欣喜呢?若是再细看一下录像中与会人员不畏冬日寒冷,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便知这样的结论是多么名副其实了。90年风雨之后,仰韶文物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这样的一个平台,也许还远不足以容纳仰韶文化之博大,但它所具有的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双重使命,一定会使仰韶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最近一次收到关于仰韶的资讯,是朋友传来的一组微信视频。视频拍的是他们去仰韶村一路上的景象和进村后的活动。画面中有宽广笔直的马路,路两边栽种着苍劲的桧柏,偶有建筑物出现,便是以彩陶元素的图案饰之,强调着这里作为仰韶文化遗址的特点。一望无际的田野中种着薰衣草,这在北方是不多见的。那紫色的花穗迎风摇曳,引来蜂蝶在其中穿梭飞舞,便是透过手机屏幕似乎也能闻到扑鼻的香气。孩子们在村中的小路上跑跑停停,或是一棵古树,或是一盘石磨,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上上下下仔细打量,又认认真真详加问询。中午朋友们在一处农家乐就餐,那热气腾腾的烩菜和光滑暄腾的馒头,激起了孩子们极大的食欲,小小的餐厅中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其实这片文化圣地的底色就是这么普通,几千年前的先民们在此生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仰韶文化,后辈子孙们依然在此生活,也必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的历史。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去过仰韶村,他考察遗址时的一个场景让人至今难忘:他突然撇开陪同人员,疾步走到前面,手抚土地,一个人在通道上静静感受。后来他动情地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这话说得如此通透,它拨动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心弦,也道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心声。 (本文刊发于《党的生活》2021年第4期上) 监制/王敬怀责编/李琪 齐鑫制作/吴春燕 赞 (0) 相关推荐 仰韶文化: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奠定基础 100年前,中国近代考古学尚属一片空白,由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的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及袁复礼先生等人,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拉开了中国田野考古的大幕,为研究中国史前 ... 今晚讲座:仰韶百年及其文明成就 壹 仰韶遗址发现百年,也是中国考古百年 2021年,中国考古人迈入了神圣的"仰韶百年". 说他神圣,毫不夸张.在中国考古界,"仰韶文化"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仰韶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村遗址 [中国考古学的封面] --- 安特生与仰韶村遗址 --- 不论是在本地调查,还是外出寻访,常会遇到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古遗址,口中常常得念叨,笔下常常要书写&quo ... 河南首设,三门峡一遗址独揽殊荣! 河南首设"特别关注考古新发现" 渑池仰韶村遗址独揽殊荣 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的涂朱墙皮地面 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张茜)"此次'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被评 ... 【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仰韶文化之旅 》 [郭进拴原创] 仰韶文化之旅 2016年11月28日,仰韶酒业集团公司.平顶山市企业家协会联合举办"仰韶文化之旅"活动,我有幸加入到这一行列中.28日早7时 ... 严文明 |发现中国史前文明的结构美 严文明,1932年出生在湖南一个家学深厚的农村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给他起名时查<尧典>,书中有"浚哲文明",于是就让排行"文"字辈的他叫文明,号浚哲. ... 《山河令》《唐宫夜宴》带火“苏州、河南”,文旅联动进入2.0时代 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无疑见证了一场"人从众"运动.官方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 ... 河南放大招,“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激活文旅市场 地盘说 蓝图之上,郑州已经昂起建设文旅强省的"龙头",乘势腾飞. ✍️ 撰文 | 赵灵儿 ☞ <地盘>特邀撰稿人 河南终于在文旅市场打出新的王牌. 日前,河南省文化旅游 ... 河南日报发文:洛阳文旅为啥这么火? 4月8日 <河南日报>09版刊发文章 <洛阳文旅为啥这么火?> 聚焦洛阳牡丹文化节文旅市场 一起来看看吧! ▲4月8日刊发的<河南日报>第九版 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 ... 文化赋能,创新联动!仰韶酒庄仙门山携手焦作共促河南“酒文旅”融合发展 □申明贵 4月26日,河南仰韶酒业集团"一庄五园"重点项目--仰韶酒庄仙门山推介会在焦作迎宾馆举行.这是继"仰韶酒庄仙门山旅游推介会"于郑州.洛阳相继举办之后, ... “文化+工业”创新典范!仰韶酒庄仙门山携手焦作共促河南“酒文旅”融合发展 4月26日,仰韶酒业集团"一庄五园"重点项目--仰韶酒庄仙门山推介会在焦作迎宾馆隆重举行.这是继"仰韶酒庄仙门山旅游推介会"于郑州.洛阳相继举办之后,活动的第三 ... 叶一剑:河南文旅持续出圈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一]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河南,大家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是,从<唐宫夜宴>到"水下洛神"到建业集团与王潮歌共同打造的"只有河南 ... 老景区破产不止,新玩家鱼贯而入,河南文旅何以“冰火两重天”? 作者:杨凡 "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对于眼下河南景区行业的现状,这或许是最为生动的写照. 近日,阿里巴巴司法拍卖网络平台显示,南阳市南召宝天曼景区再次被郑州市 ... 重新发现河南 ‖ 疫情再袭,河南文旅向何处去? 文丨王双双(方塘传媒<重新发现河南>主编) 疫情爆发以来,包括文旅界在内的河南各界迅速展开行动.7月31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召开疫情防控紧急会议,对省直文化和旅游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进行 ... 嵩山少林文旅100%股权回归河南国资!登封平台公司2.55亿元受让香港中旅所持51%股权 投实消息:1月26日,香港中旅(0308.HK)公告称,1月25日与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登封嵩山少林)订立产权交易合同. 据此,登封嵩山少林同意收购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目标公 ...
仰韶文化彩陶鱼纹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直以来总想写点关于仰韶的东西,但每次都是拿起笔又放下,因为那里的文化积淀太过厚重,我怕自己浅陋的文字玷辱了它。今天呈现的这篇小文,依然不敢触及它的内核,只是撷取一些花絮,算作向它的一种献礼。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仰韶文化。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据先秦文献的记载和夏、商、周的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在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活。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一般认为是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的发现,否定了“中国无石器时代说”,也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学界对其统一的认识是,这是中国一个全新的、了不起的开始,这一发现是革命性的,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文明,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中的擎天之柱。但凡与仰韶有关的资料,都会提到一个叫安特生的瑞典人。他是一名地质学家,曾受聘担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工作,却最终以“仰韶文化之父”的身份蜚声国际考古界。我从网上找到了一张使用率很高的安特生的照片:他穿着皮鞋,打着绑腿,背着水壶和工具袋。这大约可以算作那个时期户外工作者最标准的打扮了。他身姿挺拔,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与他左侧干裂的廊柱和黢黑的墙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21年春夏之交,在仔细研究了其助手刘长山此前一年从豫西地区带回的石斧、石刀等史前石器以后,安特生第二次来到渑池,从县城徒步走到仰韶村,对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当年10月27日,经过一系列准备,安特生和他的队友们挖动了仰韶村遗址上的黄土。也许他不会想到,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成了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挖”出了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仰韶文化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有相当发达的石器时代,它是照亮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动荡的时局和纷乱的战火,让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陷入了停滞。在安特生离开渑池30年之后的1951年6月28日,夏鼐先生带着新中国的考古工作队来到仰韶村,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夏鼐先生素有“七国院士”之美称,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当然,他在民国时期已经颇有名气了,但其重要的学术成果和考古实践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和完成的。这就是大时代对个人成功的无形推动作用。我在温州的夏鼐故居瞻仰过先生的铜像,那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形象,对比他在渑池野外工作期间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模糊照片,更能窥见他的朴实与严谨。关于此次发掘的重大意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需要注意的是,就在安特生展开仰韶之行的当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经过28年浴血奋战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后,她派出了自己的考古工作队。这两个历史时段和历史节点的重叠,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它也从某个角度诠释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重要历史进程。当我们以“站起来”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中国的文化探源与考古工作也和其他百废待兴的事业一样,进入了一片新天地。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 仰韶文化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把时间往后再推两个30年,2011年11月7日,仰韶文化博物馆在其发祥地——渑池县仰韶村隆重开馆。这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向世人呈现着华夏文明之源的神圣印记。在开馆仪式上,除了严文明、陈星灿等考古大家如约而至外,人们意外地见到了瑞典国家博物馆管理署署长桑娜博士和瑞典东方博物馆馆长伊娃博士。这两位外国嘉宾的到来,不是正好说明了仰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吗?历史性的起伏与演进,也恰恰是当代中国开放精神愈来愈强的写照。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时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盛华仁先生也来到了现场。在记录开馆仪式现场的那段珍贵录像资料里,彼时已经七十有六的盛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他的到来,充分昭示了国家对仰韶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视与支持,怎不叫人格外欣喜呢?若是再细看一下录像中与会人员不畏冬日寒冷,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便知这样的结论是多么名副其实了。90年风雨之后,仰韶文物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这样的一个平台,也许还远不足以容纳仰韶文化之博大,但它所具有的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双重使命,一定会使仰韶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最近一次收到关于仰韶的资讯,是朋友传来的一组微信视频。视频拍的是他们去仰韶村一路上的景象和进村后的活动。画面中有宽广笔直的马路,路两边栽种着苍劲的桧柏,偶有建筑物出现,便是以彩陶元素的图案饰之,强调着这里作为仰韶文化遗址的特点。一望无际的田野中种着薰衣草,这在北方是不多见的。那紫色的花穗迎风摇曳,引来蜂蝶在其中穿梭飞舞,便是透过手机屏幕似乎也能闻到扑鼻的香气。孩子们在村中的小路上跑跑停停,或是一棵古树,或是一盘石磨,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上上下下仔细打量,又认认真真详加问询。中午朋友们在一处农家乐就餐,那热气腾腾的烩菜和光滑暄腾的馒头,激起了孩子们极大的食欲,小小的餐厅中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其实这片文化圣地的底色就是这么普通,几千年前的先民们在此生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仰韶文化,后辈子孙们依然在此生活,也必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的历史。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去过仰韶村,他考察遗址时的一个场景让人至今难忘:他突然撇开陪同人员,疾步走到前面,手抚土地,一个人在通道上静静感受。后来他动情地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这话说得如此通透,它拨动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心弦,也道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心声。 (本文刊发于《党的生活》2021年第4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