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伙伴孙勇:08年回到原点,我更清晰需以职业敬业的姿态去参与市场
完整经历了2005年的悲惨行情,又从998点一路过山车到了2007年的6124点,再到2008年的“大熊市”,他亲身参与其中,见证了券商营业部从人头攒动到人迹寥寥,也见证了资本市场的熙熙攘攘到冷冷清清。他是今天的主人公 @明世伙伴基金 的基金经理 孙勇,曾先后任职于中信建投和银华基金,管理权益专户、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从业十二年,无论资本市场风云变幻,在他的投资中都始终坚持以通过发现基本面的重大变化来定位投资机会。
秀哥与孙勇先生的访谈是在明世伙伴基金北京办公地点的茶室进行,在交流过程中,他有条不紊地分享着对投资的心得与感悟。我们的访谈也让他回忆起求学、从业那些年珍贵的点点滴滴。不服输,是他骨子里的韧性;专业的姿态,是他参与这个市场的从容。今天就跟秀哥一起,走进这位学霸的故事:
参加高考是在非典那一年,确实因为发烧影响了发挥,但整体成绩还算不错,所以在能够上的学校里面选了最好的专业。南开大学最好的专业是金融,其次是数学,所以我第一志愿是金融,第二志愿是数学,也很荣幸第一志愿就录取了。
因为选择了金融学,自然对资本市场有很多的关注。我在2003年读大一,完整经历了2005年那轮很悲惨的行情,市场从998点一路到了2007年的6124点,再到2008年的“大熊市”。完整经历过营业部排长队开户和营业部一个人都没有的状态,见证了资本市场的熙熙攘攘到冷冷清清。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毫无疑问也是受害者,因为当时还比较懵懂,起初赚了很多,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又回去了,在学生时期就有这样的经历,确实对资本市场有了足够的敬畏之心。
当然我还是不服输的,2008年回到原点之后认识到,从事资本市场不仅是要保持学习,更要以职业、敬业和专业的姿态去对待,才能够在里面有所作为。如果只是一个业余的参与者,是完全不可能把这个市场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住的。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的老师很专业,我们有一门课程叫证券投资分析,其实大学里的上课率不是那么高,但是这门课上座率特别高,其他院系都可能过来蹭课,授课老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学院里网红级别的,同时他也是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当时他对资本市场的描述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愿景,这个市场的起起落落都有内在的逻辑,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在这个起起落落里面发挥专业的作用,他给我们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路人作用。金融学院整体的氛围很好,培养了很多人有这方面的想法和热情。
在小时候是否设想过将来从事的工作,有想过会成为一名基金经理吗?
小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基金经理,那时候可能连资本市场都不知道有什么。但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我家里人是经商做买卖的,各种小买卖,比如卖过服装、批发过原油,还有开过餐馆等等。小时候我寒暑假都会参与在里面帮忙,所以就培养了我一个经商的思维,就是做这个行业我赚的是什么样的钱,以及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在里面赚到钱,从小就有这方面的思考和经历,寻觅不同的商机,发现哪个行业有机会。
我找工作那年刚好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能够进入中信建投并不容易,当时进银行是比较容易的,为了扶持就业,四大行都在扩招,我大部分的同学都进入到了银行体系。能够进入到资本市场的机会非常稀缺,我是那年学校里较少进入到证券市场的人,并且坚持下来了。在建投我从行业研究员做起,后来有机会转做投资,主要负责管理权益专户系列。经历了一波牛熊,产品的表现还不错,在建投的渠道里也取得了较好的客户满意度和反馈。回头来看,还是很感谢在建投的宝贵经历,包括“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和完善的。
从事投资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也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对宏观的思考和在投资策略上的变化?
在我从业的这些年里宏观的变化非常大,经历过经济的高速增长,比如2009年4万亿带来的经济小高峰,包括后来经济逐步降速、滑坡,乃至到了2016年以来中低速增长的状态,经济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见证了周期的起起落落。起先主导经济的是“五朵金花”,投资出口为主,但现在逐步向消费,包括向新兴成长类的领域去主导。还有市场的风格也经历过几轮变化,2009年是周期性主导,“铁公基”为主的模式,之后经济逐步下台阶又进入到以小为美、万众创新这类模式里面,资本市场的结构也随即进入了以小为美的状态。
经历了2015年的股灾之后,又进入到2016年、2017年的龙头崛起新时代,到2019年、2020年又是以创业板为主,偏细分的龙头,成长性很强的领域,所以是经历过几轮大幅的波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投资策略也发生过一些变化,但最核心的一点并没有变,就是以通过基本面的重大变化来寻找投资机会。做研究员的时候,对基本面的跟踪是我的强项,但是对市场节奏的把控还是一个懵懂、探索的阶段,但是到后期我到银华基金的阶段接触了更多确定权益仓位中枢的科学方式,它使得我们策略里面择时的部分有了一个更科学的方法和依据,使得策略更加完善。
在比较擅长的领域里面比如大制造,拿出一个板块或者一个具体投资案例展开讲一讲。
大制造板块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利器,也是我最看家的本领或者是老本行。我从入行就是做研究员出身,后面延展到大制造里面其他细分的领域,到现在12年了,一直坚持在这个行业高频地跟踪,所以对这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内的公司的理解还是很有自信的。我自己管理组合的过程中是用大制造行业做增厚,做超额收益。制造业核心的逻辑,是产业周期推动的一个偏中期维度的β机会。它确实有很强的β属性,但是它的β属性和证券公司,或者中短期的β还不一样,它是一个产业周期推动的中期属性。
在我管理产品早期,印象很深的一个投资案例是长安汽车,当时是在走福特中国复兴的逻辑。在这之前福特中国经过了多年低迷,份额也降了很多,在它引入了翼虎、翼博几类大的车型后,走出了很强的走势,所以那一波的机会记忆比较深刻。因为当时也是看的大制造,这个是能力圈范围之内的东西,所以很有幸在那个阶段分享到了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汽车类的机会。包括上汽在当时也都有类似的参与,但是长安汽车体现出的α属性更强,所以印象更深刻一些。
再比如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如此火爆,带来的新能源电池的超高资本开支的力度,我们就能找到相应的电池生产设备的超高景气度。包括其他的像光伏行业,也是超高的景气度,从中期维度来讲,看未来的几年它还是一个很高强度的资本开支力度。当然它是阶段性的,这个阶段性以一两年的维度展开。因为我们都知道资本开支不可能永远大幅的提升,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存在,只是这个维度会维持在一个和产业周期相匹配的维度。其他的设备环节,都是可以参考这样的思路去找到投资机会。
新能源汽车是当下比较热门的赛道,对这个板块有哪些思考?
新能源汽车是非常典型的,是处于加速成长的一个细分行业。我们一般去研究成长性的行业,都是要去寻找它的渗透率能够快速提升的阶段,这个阶段就会带来很明确的成长性。机构去发掘成长股不是随便找的,各个概念都会找,都是要看它的渗透率能够突破一个临界点,进入到确定性的快速提升阶段,而那个阶段是机构的主战场,寻找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成长起来的企业,这是成长股天然的投资方式。
新能源汽车是天然的成长股,尤其是从2019年开始进入到这个视野和范围之内,去年是欧洲先发制人,渗透率突破了5%的临界点,进入到了一个迅速提升的阶段;中国是在今年突破了这个阶段,进入到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美国可能会在明年进入到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
为什么要寻找这样的阶段?一旦渗透率达到一定的程度,那渗透率的提升就会成为一个时尚,形成一个以口碑、人传人的方式来加速渗透的阶段。如果过于早期,它都可能成为小众品种,甚至很多行业都有可能夭折,作为机构投资者毫无疑问要到这种确定性很高、快速提升的阶段里面去寻找它的投资机会,新能源汽车就处于这个阶段,它的渗透率提升很确定,已经成为了引领时尚的一个主力方向,包括当年的苹果,引领了这个行业的时尚,从而带来智能手机的加速渗透和提升。
在这个行业里毫无疑问,特斯拉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其他的主力车厂不断投入,包括国内的蔚来、比亚迪,包括现在传统的车厂大众,以及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到新能源汽车的领域,它会使得新能源汽车本身的产品更具科技化、时尚化的特征,从而加速渗透这一过程。
由此带来的终端需求非常之确定,我们内部测算过未来十年新能源汽车的复合增速,按照目前的趋势维持在复合年化30%以上是大概率的,而且还有适度提升的可能,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就决定了新能源汽车成为成长方向主力最关注的细分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估值容忍度会比较高,所以这个领域在现在估值收敛的背景之下,收敛幅度都远远小于其他细分行业和赛道。
这是我们简单的一个中长期的看法,里面的公司就看谁能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行业潮流中成长出来,我们之前认为特斯拉会成为像苹果一样的级别,但是现在特斯拉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包括华为在内的其他互联网代表,甚至是传统车厂的竞争,从整车的角度来讲还是一个偏混乱的局面。
在过去的投资生涯中有没有比较深刻的亏钱案例?以及对逻辑证伪的思考。
亏钱的案例是某影视公司A。2015年市场在股灾发生之后是偏低迷的状态,我们以一个比较保守的思路去选股,原则是要选择估值不高但安全边际很高的品种。当时我们理解的安全边际一方面是估值,另一方面是投资者行为,比如该公司多次高位巨资增持。但事后可以看到它的股价走势,虽然我们及时止损了,但是有较大的浮亏。通过这个案例就告诉我一个道理,任何所谓的安全边际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公司自己的基本面在不断向上,这个是唯一的安全边际。它就更加让我对基本面的跟踪有了更高的要求,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一定要很强劲,同时最好是不断地景气度上移。
具体到这个案例的反思,其实它当时的业绩很好,算出来当年的估值是20倍。但是后期我们明显感觉到,靠单一导演模式的持续性很弱。典型的就是另一家影视公司B,并不是靠某一个导演,它更偏工厂化、流程化的制作标准,带来了它经常出现爆款的行为。模式决定了前者的不稳定性,以及老一代导演在票房上的影响力、号召力确实在下降,与此伴生的就是很多新兴导演的票房大幅提升,包括徐峥走出来了,还有最近的贾玲。
当时的A公司开始走迪士尼路线,包括在海南和其他地区的主题公园已经落地,我们跟踪到它的流水收入也是符合预期的,但是这个东西是重资产模式,如果IP不够强,它的持续盈利能力会得到很大考验。这个就是它业绩的不稳定性,以及IP化的难度在加大。目前基本上很少再讲这样的逻辑了,我们当时跟踪到了它的业绩不达预期以后就进行了相应的止损操作。
目前管理组合的投资思路大概是什么样的,与当前市场的匹配度如何?
目前的思路来讲,属于我们的时代和阶段可能已经来了。我是2020年4月份加入明世伙伴,接手的一部分产品还处于成立和建仓期,比较遗憾错失了去年最容易赚钱的阶段,但从7月份之后,整体的收益还是比较正常化,回撤的控制也在预期之内。这跟我从2012年以来所管理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的表现特征有关,我们的策略本身是绝对收益导向很明显,所以使得我们对基本面的关注更加重视,对估值的敏感度也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振荡市里面适应性更强。
今年整体的格局比较明确,就是在振荡为主的市场氛围里面,严格按照基本面的思路去选择方向和标的,通过变化来进行合理的定价获取收益,这是匹配我们策略风格的时间段,所以未来我们觉得这个产品的运作,会更加体现我们应有的特点。
我们多次提到明世伙伴是一个科技赋能的企业,它有没有给您的投资赋予一些新的东西,来辅助更好的投资决策?另外明世有一套择时系统,这个模块在具体的运作当中是怎样实现的?
现阶段借助自研“P值”系统,适度做高频择时。我们在之前基本不做高频择时,因为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能够有效战胜市场,或者是有很高的胜率提高组合的收益率。但是来到明世之后接触到了我们数据团队和投研团队合作自研的 “P值”(Positon,仓位)系统,它是基于基本面、估值、流动性和情绪等因素综合的指标,投研团队把这里面可能会影响到市场走势的指标提供给它,大概有几百个这样的指标,数据团队按照我们提供的这些指标进行数据回溯以及有效性验证,重新赋予权重参数,结合出这样一个P值。在P值出现大幅波动或进入极端区间情况下,用以控制产品的系统性风险或提示市场机会。
因为是不断地回溯和自我学习,来进行权重的调整,所以它会变得越来越有效。另外我个人理解,它一方面是以一个专家的形式去思考看待这个市场,但是又排除掉主观影响的因素,通过专家的思维模式去表述目前市场的性价比。自投入实战以来,在2020年疫情爆发低位(2月初、3月底)、7月情绪高位等阶段多次准确地发出加减仓信号。目前是适度参考,未来不排除会扩大参考力度,在择时方面做得更好。以前中期择时我们有很科学完善的方法论和实际运作的积累和验证,在高频择时上我们需要借助这套系统的有效性以及持续验证它的有效性。
科技赋予价值投资更好的方法,明世在国内比较前瞻性地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包括系统搭建的方式,来使得我们的研究做得更科学,获得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都有很大提升。比如我们关注一些重点公司的核心经营指标,以往的行为模式都是通过公开数据,但是如果没有公开数据就通过调研,包括侧面供应链的调研走访,来比较模糊地把握它的核心经营指标变化的方向或者幅度,这是我们以前传统的作业模式。
现在除了这种方式之外,还有很多金融科技的方式能够提前掌握核心经营指标,比如通过数据采集来直观或者侧面和它的核心经营指标关联上,来验证它的有效性。我们强调各种方式获取有用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都是偏稀缺的,价值比较高乃至独家的数据,来辅助投研团队做好价值投资。这一点相信在未来随着5G时代和6G时代的到来,万物互联之后,所有的数据会以一个指数级别的幅度扩充,对我们做好基本面的跟踪,做好价值投资会有更大的帮助。
金融科技赋能价值投资,这指向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数字化未来。我们公司的创始人、高管,以前在原单位都是很高级别的人物,大家都是放弃了很多之后做出的决定,明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家私募公司,我们希望以一个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好价值投资,以这样的理念走到一起。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认同我们这种方式的人加入,相信我们这条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风险提示——————
“雪球达人秀”系列文章旨在推动雪球用户更好地学习交流。文章中任何用户或者嘉宾的发言,都有其特定立场,均不代表雪球观点。本文内容所涉具体股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的所有决策应该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作者:雪球达人秀
链接:https://xueqiu.com/1876906471/181507787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