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果你总没有自知之明、否认偏激,很可能属于“化石脑”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如果非要认为自己公正、客观、理性又冷静,那么一个人做结论的时候通常不会斩钉截铁。
因为真正了解知识瀚海深度和广阔度的科学家或学者,深知所谓科学研究,只是当下这个阶段,对这一事物的一种阶段性认知,远没有抵达吃透、弄通、了若指掌的地步。
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
每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一,性格喜好偏向各异,呈现出来的行为、举止、话语理所当然会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显然不容易更改。
但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会逐渐在与社会群体共处之中,获得群体共性,逐渐体现出趋同性,从而逐渐隐藏或消弭掉自己身上一些独特的东西,以融入到群体当中,获取政治、经济、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收益。
简而言之即:人的社会属性,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生存能力。然而,即便如此,人自身的性格、人格、主张、观点,很多时候也都保持着独立性。
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我价值需要去实现,每一个人都处在自己的境遇场域空间内,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人格或性格特征。
我们无法去指责某人的性格或人格不对,因为我们自身也不代表正确,更不具备任何完整性。
因此像刺猬一样,既群聚取暖,又保持适当的距离,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学会和理解的方式方法。而拥有这种尊重他人人格性格特征,同时又透彻理解其人格的心理认知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具备了一定的心理认知能力,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储备。
当我们再去观察他人时,我们将会因为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人格轮廓识别能力,而充分知晓何时进,何时退,从而避免与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执。譬如人们经常会问:怎样跟生活中常见的“偏执型”人格的人相处?
偏执型人格全称,应该是“偏执型人格障碍”,它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也有学者将这样的患者称为“化石脑”患者。
据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总量,占心理障碍人数总量的5.8%。通常情况下,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都很少有自知之明,且对自己的偏执、过激行为一般持否认态度。

并且,即使他自己意识到自己有这一问题,本人也很难有任何改变。
此外,当偏执型人格的人愿意向外界求助时,他们对外人的指导却始终保持怀疑和不确认,这就使得来自外界的指导难以维持下去,过不了多久,本人又陷入了从前的状态之中国。偏执型人格患者的患病率为0.4%~1.6%,且多见于男性。
那么,偏执型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呢?
若从人的成长阶段来看,一般而言有如下几个原因:
1.童年失爱
童年幼儿时期,就生活在缺乏信任、经常被拒绝和伤害的家庭环境中。如果过程中还缺乏母爱,且经常被指责和否定,那么,儿童更容易出现偏执型人格。因此,单亲家庭儿童的潜伏人格中,就会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
2.成长受挫
成长过程中,因为性格单一被弱化,因此连续地遭受生活和精神打击,这些打击会在人的内心形成挫败感,人会经常感到侮辱或冤屈,进而出现愤怒情绪,一定要坚持某一种做法和行为,才能降低或消除这些愤怒和不快感。
3.自我苛责
因为家庭原因,或父母要求,导致儿童在幼年时期对自我的要求和标准极高,但是,高要求却与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有着尖锐的矛盾,从而导致越高要求自己越感觉吃力,患者本人却从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些缺陷。
比如自己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够突出却始终希望去做拥有这些条件的人也无法做到的成就,而这些偏执不客观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内在意识深层,正为自己感到自卑。
4.处境窘迫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正常,那么久而久之,也会使人养成偏执型人格。比如,不是研究生学历的人,就非常讨厌别人谈论自己是研究生;家庭条件不好的人,非常不喜欢跟家境好的人在一起,总觉得他人的行为和语言对自己形成了刺激。
而单亲家庭的孩子,从来都很介意也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真实的家庭情况。这些单一指向的,在某一个方面有固定行为习惯和想法的情况,就是偏执型人格的体现。
从以上分析可见,偏执型人格的养成,多半与外环境和个体遭遇相关。
一个人若能察觉出自己有偏执、固执等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换环境、多交友沟通,以及改变自己的阶段性目标,以从中解脱出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而这一系列做法归纳起来,其实就是心理学上所提倡的“认知提高法”。

由于偏执型人格患者对他人多有不信任,又十分敏感多疑,因此他们往往不会接受任何善意的忠告。在此基础上,如果想要改变或与之建立起信任关系,首先就要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比如主动向他们介绍自身的人格特征、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综合的理解和认知,并由此自觉自愿地产生与你建立起信任关系的愿望,进而自觉对自己的人格即偏执不听劝的一面进行修正。
而这一过程,往往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我们常说偏执型人格的人,大脑就像是化石一般顽固不化,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这种“化石脑”状态其实很好解锁和融化,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更换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等方法。因为,人的行为和思维形成于一定的外环境,一旦外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那么人的行为和思想也会相应地发生巨大改变,而偏执的倾向也会在这些变化中逐渐减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La Guardia, J. G. (2009). Developing who I am: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ealthy identit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4(2), 90-104.
[2] Skene NG, Roy M, Grant SG (2017) A genomic lifespan program that reorganises the young adult brain is targeted in schizophrenia. eLife 6:e179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