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易:篆刻原石欣赏
及印拓赏析
黄易小像(余集 绘)
乾隆四十二年岁在丁酉(1777年),
钱塘黄易三十四岁得汉石经遗字时小像。
嘉定钱坫题。
黄易(1744 年11月12日—1802年3月26日),字大易,号小松、秋盦,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人。浙江钱塘人,兼擅篆刻,与丁敬都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
黄易为诗人黄树谷之子,曾任监生、官济宁同知。其父工篆隶,通金石。黄易继父业,以篆刻著称于世。隶书摹《校官碑额》,小隶有似《武梁祠题字》。精于博古,喜集金石文字,广搜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故隶法中参以钟鼎,愈见古雅。抚印为丁敬高弟,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隶书《警语》,其书笔划圆润平实,气势宏大,深得古法,是谓大家。
因为他与丁敬都研究金石学,兼擅篆刻,当时并称'丁黄'。何元锡曾将二人印稿合揖成《丁黄印谱》。
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
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印面 6.6×6.6cm 上海博物馆藏
黄易是清代重要的篆刻家、书画家、金石学家。他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研究,四处寻访残碣断碑,并予以全面、系统地整理与著录。黄易篆刻师事丁敬,不仅对丁敬提出的“崇汉反明”之印学主张亲身践行,而且广泛借鉴金石、书法中的表现手法,以“小心落墨、大胆奏刀”理念独运于篆刻之道,终成醇厚、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故而有“出蓝之誉”,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泠八家”之一。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流派印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流派和代表印家方面都是目前最为完整的收藏体系。浙派自清代中期以后延续发展二百余年,成为中国篆刻史上最重要的篆刻家群体之一,黄易名列浙派“西泠前四家”,是其中代表人物。上海博物馆藏有黄易篆刻原石45方,这批篆刻作品多数可见于各著录,为学界所了解和研究。
师竹斋(附边款) 1.3×1.3cm 上海博物馆藏
乙酉解元(附原石、边款、印面) 1.8×1.8cm 上海博物馆藏
自度航(附边款) 2.8×1.6cm 上海博物馆藏
卖画买山 2.5×2.5cm 上海博物馆藏
苏门所藏(附边款) 1.8×1.6cm 上海博物馆藏
永寿(附边款) 2.4×2.3cm 上海博物馆藏
一笑百虑忘(附边款) 2.0×2.0cm 上海博物馆藏
陈氏晤言室珍藏书画(附原石、边款、印面) 2.1×2.1cm 上海博物馆藏
留馀春山房(附原石、边款、印面) 2.5×2.1cm 上海博物馆藏
翠玲珑(附原石、印面、边款) 2.7×1.3cm 上海博物馆藏
凝庵(附原石、边款、印面) 1.9×1.9cm 上海博物馆藏
金石癖 2.7×2.7cm 上海博物馆藏
同心而离居(附原石、边款、印面) 1.7×2.0cm 上海博物馆藏
立德、小坡对章(附原石、印面) 1.5×1.5cm 上海博物馆藏
榕皋 1.75×1.8cm 上海博物馆藏
绶阶 2.0×1.25cm 上海博物馆藏
诗境(附原石、边款、印面) 1.75×1.75cm 上海博物馆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