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我的“开学第一课”| 同行评议第四场
题图截取自谷歌地图
(是发这条推送时嘉聪和我各自所在的城市)
在今天的推送开始之前,建议先了解下前两天的“你怎么看“人的城市化”?| 同行评议第二场”,因为这次我评议的第一课正是这篇推送的作者之一:深圳高级中学的一位地理老师——杨嘉聪老师。
他把自己在2018年9月3号上的第一课用到的ppt发给我,希望我能给点意见。我就当真给意见了。但因为我觉得一次性全部讲完35张ppt的意见会很难,毕竟我没有那么长时间可以写一封短邮件。
所以我就讲了前两张,并且在word文档打了草稿写了一页纸,然后稍作修改就发邮件给他了。因为我希望这两个热乎的意见说不定能够赶得上他第二天给另两个班级上的第一节课。
在得到他允许的情况下,我将我的邮件刊发在GEO,以期激起同行的讨论与思考。
注意:
绿色字为本文摘要;
青色字意味着刊出时有修改增删;
*表示我在编辑推送时蹦出来的补充说明。
嘉聪你好,
邮件已经收到,开学第一课的ppt已经看过。当然是不睡觉也要给你回信的呀。考虑到一次估计讲不完所有,而且你应该也很忙碌。所以我这次想来你应该也很期待我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那我就先说一个小故事。
我在国际中学上课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们叫外教都会用英文名,叫中国老师的时候也会称呼英文名但又会多一个后缀——老师。而我每次都会纠正学生,叫我Hermione就可以,而且如果觉得英文交流方便,那就用英文对我说话也没关系。*
事实上到现在,我也是一个非常没有礼貌无论对谁都觉得可以直呼其名的人,我发现这虽然会有一些问题,但是直呼其名,没有加任何后缀,比如老师、哥、姐之后,我会从心底到行为上都觉得和对方是平等的。或许被我这样要求的学弟学妹师弟师妹会并不同意我,甚至可能觉得奇怪又高调,但事实上我自从要求所有人直接喊我名字之后,我觉得至少从自己出发,瓦解了一点点所谓的权威感。
这当然是限于内部交流,就好像我和你交流我会喊你嘉聪,但是如果和其他同行在正式场合提起你的时候还是会说杨嘉聪老师或者杨老师。所以我在想,如果你让你的学生试着在地理课堂里喊你嘉聪会不会有意外的收获。
然后再说第二张上的讨论题,我其实很想听听学生的答案,我想你也是为了听到学生的答案之后好根据学情来调整。诶,要是我能幻影移形,或者有个任意门就可以直接跑到你教室后排蹭课了。
不过其实即使我无法实现这个小目标,你或许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刚开始上课的两分钟里写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然后上完课的最后三分钟请他们用另一种颜色的笔修改自己的答案。我最近在一次报告中有用类似的方法,我觉得很有趣,得到的反应也很好。
事实上我觉得你也或许已经这么操作了,只是没有在ppt里呈现。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是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那么,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写下自己的感受,至于是匿名、化名还是实名,就由学生自己决定好了。当然你也可以让学生留下自己想让你称呼TA的名字。问题我也擅自修改了一下,变得更加开放式:
你觉得地理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特点使得它值得成为一门课程?
在纸上画一条10cm的横线,0代表不喜欢,10代表非常喜欢。在这个线段上定位自己目前对地理的感受,并且至少说出两个你选择这个位置的理由。
这样操作必然会让你在课堂上说话的时间又减少了五分钟(一开始的两分钟、最后的三分钟),但我认为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学生脑海中的想法与感受会随着他们的笔尖传递给你。这就是梦想成真的教育行动研究时刻,要谢谢同学们助力你实现梦想哟~但也要给他们反悔的权利,如果学生们不想让你知道TA的想法,也要理解。
同时我也很期待从你那知道学生们的发言,其实内心一开始想的是要是有课堂录音就更好了,不过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而且你也提到过这可能会让你紧张,所以我就想了这个办法。如果同学们愿意也许可,我当然很期待看到他们写下的想法与感受,因为这是从学生角度再现了你的第一课。但如果不行也没关系,这是你和你学生之间的事情,我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已。
祝新学期愉快,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
缪鑫
2018.09.03 20:15
*这并不意味着我和学生之间是朋友的关系。我从来不认为师生之间是朋友关系,我始终认为是专业的关系。学生毕业之后,如果志趣相投,那么有可能会是未来的朋友。但在学校里师生互动这是专业上的交流,不是个人的私交。
能够互相称呼名字是因为我觉得这体现了个体之间的平等,绝对不是我要融入学生或者讨好学生,而是我认同的价值观外显出来的习惯。我会纠正我的学生,但如果对方表示还是希望叫老师。我会解释我的原因,如果对方还是不愿意改,那么我也不会强迫,而是尊重TA的意愿。但我的实际经验是,我的学生还是都改了。或许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权威感?
所以,写这个故事,也不是说我这样做就是最好的,但是在你的课堂里,其他人都是旁观者。你是自己可以做决定的,而一旦做了某个决定,就要一以贯之。
**已经上了第一课的学生,我想放在第二节课做这件事也无妨,就是少了一点他们最开始的想法,但至少可以知道他们目前的想法。不用每节课都这么做小调查,但是我想要是一个月有一次这样的回顾时刻,让学生想想自己当初怎么觉得地理,再看现在怎么理解地理,联想自己的本月所学,会是很有趣的教育行动研究哟~
另外附上精炼版的微信提醒:
给看到这里的你再分享两个彩蛋:
嘉聪最早在没开自己的教育呢喃公众号前,曾经请我在GEO代发这篇自白的文章:我为什么做老师?
嘉聪去年十月在自己的公众号教育呢喃发了一篇别人对他的采访,也是关于老师:在读研究生与新教师的Q&A,聊啥呢?
初步编辑好的时间:2018-09-03 21:01
修改加彩蛋的时间:2018-09-03 21:08
预计发推送的时间:2018-09-04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