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目标后,我的经验与教训(一)

1
上周,我陆续退出了今年交易的主要仓位,今天终于得闲整理一些经验与教训。
下面的内容会写得比较随意,多是些“无用之用”,不会有任何买卖建议,老读者都知道我的原则。如果抱着要所谓的具体的投资指导或者干货,本文的阅读可以到此结束了。
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当下的操作,本身不代表我对市场的任何方向性的判断。前一篇文章的留言区,我看不少人认为我结束仓位了,就代表我看空后市。亦或者,把我当成“反指”,看多后市。
以上想法都是很危险的,因为仓位本身可多可空,在不知道具体持仓情况的前提下,怎么能据此推断我的操作和与后市走向的关系呢?
2
说起投资交易,对于号上的读者而言,很多人可能都多少有些兴趣,有的甚至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以此作为人生职业路径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它和很多其他行业一样,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结构特征,行业周期以及对从业者对应的要求。
如果把金融市场当做提款机,把市场里的投资交易看做“一夜暴富”的机会,那认识这个行业的起点,就是大错特错的。
在我看来,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资交易,并在这一过程中尝试获得期望回报,其努力过程,跟任何其他行业本质无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必要的智力体力的投入,也都离不开“一万小时定律”。
我自己而言,虽然我在市场里取得回报的主要时间周期是近两年,但与金融的接触,对经济和相关行业的认识,与交易相关心性的训练,其实早在十年以前,我在大学选读金融系专业时,就已经开始了。
回想这两年我在市场里赚到钱的一些细节,特别是一些看起来有些“大胆”的交易行为和别人不太能理解的对判断的自信,我始终认为,它们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完全是用“天赋”或者“智商”可以解释的。
很大程度上,我前些年从香港回来,而后决定自己创业,在不同方向瞎折腾的两三年,对我心性的塑造,起到了莫大的作用。而恰恰是这几年自己经历的一些社会变化,经济转型以及更具体的项目成败甚至人情冷暖,都一起塑造了我今天的性格。这种性格,现在来看,对我的投资交易大有裨益。
3
我常常和我们金融课的同学讲一句话:
世界观先行,方法论其后。
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我自己这些年切身经历,以及观察身边人成败得失后总结出来最重要的一条体会。这条体会不仅适用于投资交易这个行业,也适用任何其他领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无论做什么,我们始终应该先树立对这个事情正确的认知,宏观上战略上,要先搞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大方向大逻辑,而后才去探讨具体的实现方法与路径。
现如今,大多数人都喜欢上来就问方法问具体的细节,只求what和how,却少有人上来先多问几个why。然而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只有把why弄明白了,how和what才是自然蕴含的逻辑延伸和结果。一上来就只顾what和how的人,不管做哪个领域,都走不远。
有关投资交易的世界观,有很多优秀的大师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价值投资的集大成者巴菲特和他的搭档芒格,比如宏观交易大师索罗斯,再比如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达里奥等等。这些人的思想,都是久经市场检验的,甚至已经超越金融这个范畴的宝贵财富。任何一个想在市场里实现抱负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些前辈思想的精髓。
4
在我看来,从事这个行业或者想在市场里有所收获的同学,首先应该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对自己了解吗?
2)我对市场了解吗?
3)我进入市场是为了什么?
这三个问题,基本上构成了我的金融世界观。
第一个问题,回答的是自己对自己主观世界的认识。
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难,但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弄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认知偏误以及能力范围等问题,才能更好地与市场交手。比如一个风险偏好极为保守的人,看着别人一年翻倍的收益,就不应该心动,因为那可能是风险偏好较高的人才能完成的事。
芒格说过一句很深刻的大白话:
我永远不会愚蠢地用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去竞争。
想想我们的金融市场里,多少非专业的投资者,拿着自己的劣势去和专业的投资者竞争,结果往往都是“以卵击石”,惨遭“收割”。
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搞清楚自己的心理误区,克服自己内心的过度自信,控制情绪上的贪婪和恐惧,用理性而非肾上腺素指导交易行为,这些都属于了解自己的范畴,也是每一个交易者毕生都要修炼的功课。
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金融市场,处理的永远是未来的事实。但尚未发生的情况,如何处理?这时就回到了市场最核心的变量“预期”之上。
而预期的形成,是基于
1)历史已经发生的事实;
2)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
3)市场对信息的处理函数。
每一个部分都会影响预期形成的结果,而这些预期的结果,将最终通过交易者的交易行为成为金融市场价格运行的轨迹。
可以看出,一个市场参与者,多大程度上能正确认识已经以及正在发生的事实,多大程度上能运用正确的处理信息的模型和函数,将直接决定他的交易行为,进而决定交易的结果,也就是回报。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本质上就是一个智能模型:算法+数据,不断地迭代和升级。而这一过程,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让自己对客观世界的预期,以更大概率收敛到客观世界未来的真实情况。
谁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市场运行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价格波动曲线背后的逻辑,谁就能更多地更持久地从市场里获取财富获得成功。
第三个问题,回答的是如何与金融世界相处的问题。
有人讲,我进入市场当然是为了赚钱,这不是废话嘛!当然,赚钱这个理由没有问题,但还不够深刻。因为如下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那些赚了大钱的人,做事的驱动力,往往都不是赚钱本身。
相反,那些时时刻刻只想着赚钱的人,最多也只能赚到小钱。这个道理其实在任何领域都适用,各位仔细想想身边的人,是不是这样?
就我自己而言,交易账户的日波动从最初的几千几万到现在的百万千万,变化的已经不再是“钱”这个东西本身,而是一个个与自己是否正确认识世界相关的分数的记录。
在我看来,一个交易者,只有对自己对市场也就是对整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准确,那么他才能在他的“认知记分卡”上不断加分。相反,当他的认知停止了,那么就算他已经获得分数,也必然会失去。
举一个实际例子,比如有人投资股票,要长期从股票市场赚钱,那么在背后,必然是对股票市场,对对应的行业,对公司的前景,这些判断越来越符合它们的运行规律。相反,投资者投资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行业和公司,结果往往都是亏钱的。
在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也有着同样的规律,这也揭示了为什么金融市场70%的人都必然亏钱的原因。
大部分人进入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快钱,或者毫不费力地舒服地赚钱。而绝不是要去弄清楚金融市场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自己的主观世界到底如何与金融市场发生关系。其心不正,亏钱就是必然结果。
5
如果你把投资交易当做自己认识世界与世界交互的一种方式,去追求认识世界的广度、深度与精度,尽量让自己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去贴近,这样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假以时日,在这个方向上有所突破,那财富则是一种自然的回馈。
这让我很是感慨,不管在哪个行业,财富真的都只是结果,而绝非追逐的原因。起心动念搞清楚了,金融世界观搞正了,才是在市场里立足的根基。没有根基,一切都是无本之末。无奈人们偏偏又喜欢舍本逐末,有点意思。
不知不觉洋洋洒洒已经写了近三千字,才只开了个金融世界观的头。现在大家都厌恶长文,今天就先暂且搁笔,日后有机会再聊吧~
PS:标题当中的“小目标”,属于我给自己制定的一个阶段性人生目标,并非大家通常口中所谓的“小目标”,各位不要过分解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