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报价”远没你想的那么光鲜,这里面的水有点深……
“二次经营”概念并未有官方解释,是人为将工程分段理解形成的操作模式,有句话解释得非常到位:“投标看报价,挣钱靠后加”,任何买卖交易行为,看报价是必须的程序,施工方往往把第一句话描述的交易阶段作为“一次经营”对待,成功进入下一阶段称为“二次经营”。在第一阶段过程中,中标方往往以惨胜的结局进入下一轮比赛,如何在后续经营中抚平创伤,成为每个中标方需要考虑的问题。网络上流传的报价技巧秘籍,基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说报价合理是中标的前提,报价再合理也不一定能中标。
既然报价再合理也不一定中标,投标人在报价中就运用了更加隐蔽的手段,制造一些不太合理的因素,首先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其次中标后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将投标报价中失去的利益重新找回一点,这就是之前谈论过的“不平衡报价”。有些人认为“不平衡报价”是工程造价人员能力的体现,有些人称 “不平衡报价”是自寻死路的捷径,还有人总结出成百条关于“不平衡报价”的套路秘籍,实际让我评价“不平衡报价”就是三点:
1、现实中大部分不平衡报价并非故意做出来的,而是不会做报价的人凑出来的单价数字;
2、“不平衡报价”如同做假帐,自称所谓的合理避税(现改名叫“合理节税”);
3、“不平衡报价”不被发现的概率即便是99%,但经过时间指数(从投标时间点到工程施工完天数的倒数次方?),不被发现的概率逐渐驱向于0,有甲方人员表示,发现不平衡报价会用反制措施进行补救(具体用什么补救方法?看上篇评论《如何做“不平衡报价”?仅理解字面意思你就错了。。。》里有非常真实的描述)。
财务有个概念叫“持续经营”,工程中人为划分的一次经营和二次经营是一个经营整体,低价中标意味着施工阶段要为投标阶段支付更大的风险,为了省几根脚手架管,坑、孔、沟、池边不搭设围护了,给安全上增添了几分风险概率;工序上为降低成本,压光、养护工序省略了,为质量上埋下了空鼓、起砂隐患;材料上为节约点混凝土费用,连振捣次数都做了手脚,二次经营演化成为降低工程成本而挑战管理风险系数极限的尝试。
二次经营除了经营工程项目管理阶段的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等风险之外,剩下就是经营交易阶段的“不平衡报价”风险。不平衡报价如果是在交易阶段人为制造出来,一定要让其在项目管理阶段实施才有意义。有人说:不平衡报价在招投标阶段没被发现,之后发现也可以调整,这属于践踏法律的行为,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一旦变成合同文件,就不能再进行调整,这一清单计价的基本原则在每篇关于清单计价有关的论述中都要再三强调,关于不平衡报价操作很多人做过总结,下面对这些总结下一个结论:
预计将来清单工程量会增加,综合单价报价要提高;清单工程量会减少,综合单价报价要降低价格减小利润,这个总结要慎重,没势力,没实力,没资源,没背景,工程项目的未来走势怎么可以按照一个预算人员的设想去发展和演变?当初报价高的清单项目也许被取消或更换,报价低的甚至赔钱项目工程量不降反升,之前的小聪明都变成了坑自己的闹剧。那些声称三个月学会成本控制的人,需要付出点代价才会知道成本控制的份量。
工程施工靠前工序报价高点,尽快收回成本,靠后的项目报价低点,甲方对此早有应对的方法,土方是工程项目的最初工序,土方工程甲指分包了,地下室防水甲指分包了,总包想在基础上做点手脚,还要冒被对手淘汰的风险,能想到的不平衡报价之路都被堵死了,后续项目如家具、室内门等工程后期工序报价低点,两年后发现综合单价都不够支付供应商成本,之前算计的利润最终都填进亏损的窟窿里,这时再解释什么时间成本问题,老板就会说,找不回项目损失就拿工资弥补,当初的小聪明现成了自己脖子上的绞索。
图纸不全就运用不平衡报价也不是理由,图纸全与不全所有投标方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如清单项目特殊描述“铺地砖”,既没说用什么材料当结合层,也没有说结合层有多厚,所有投标人估计都套一个铺地砖定额,想将清单项目价做高点,增加点结合层厚度造成竞争力下降而被对手淘汰出局。万一侥幸成功,竣工结算时审计方会质疑,为什么后期变更结合层厚度是20mm,报价里却30mm厚?这项清单项目重新组价,结合层按20mm厚考虑。这就属于为自己挖坑。
措施费报低或报高,分部分项清单综合单价报低或高,这些更是误人的传说,措施费无中生有会给竣工结算增添无尽烦恼,分部分项清单综合单价低于成本会被老板一巴掌拍死,还是那句话,所有关于不平衡报价的经验都是根据特定项目、特定环境、特定主体而量身定做的,之所以运用不平衡报价能够成功,一是靠个人能力,二是靠团队集体的配合,三是靠运气,非要东施效颦,结果定不理想。
运用不平衡报价在上个项目的成功经验,就可能是下个工程项目的失败案例,凭关系、靠智商都不是长久之策,唯一长久的就是之前将别人没有看清的量计算明白,一般图纸中实物量部分的量很容易看见,真正看不见的量在措施费里,竣工结算争议最大的项目费用也是措施费用的追加,挣钱靠后加,真正实物量部分只要之前报价低了,之后基本改变不了被动局面,想把之前报价低的地砖换成木地板,甲方内部必须要有内应配合,但甲方谁敢站出来承担变更的责任?措施费增加到竣工结算期间已经没有取证的可能,之前签证依据之后想推翻很困难,合同中有漏洞存在,如建筑红线外有条水沟,踏勘现场时投标方看见了没指出,中标后一进场便将签证单交给甲方,要求甲方搭设桥梁实现“三通一平”,因为在红线外,这笔费用不属于临设费范畴,甲方就是出钱搭了桥,施工方还会继续递交签证,因为桥梁无法承受钢筋运输车辆、混凝土罐车,需要桥梁加固费用或索赔二次搬运费用等等。有些人看到这个案例也递交签证,要求索赔施工现场内场地硬化费用,可惜费用性质不同,其他工程能要回来的索赔,在本工程不适用,算量并不是在图纸上涂涂画画,要把量的性质分类汇总,哪些量的费用必须在投标时计取,哪些量用于事后索赔,哪些量可以报低价,哪些量又需要提高利润,这些都要搞清楚。
在不平衡报价文中有人回复:复杂的构件报高价,这个思路没有错误,因为:
1、复杂构件算不清楚成本,如家具,供应商自己都经常算错报价,何况没经验的预算人员,算完成本后*1.4系数没有关系,甲方认为价高可以要求他们甲指分包,一年后若家具成本上涨20%,当初*1.4系数可以维持正常经营;若家具没有涨价,甲方想甲指分包,施工方已与供应商签订了加工合同,得先把50%定金报销了;
2、复杂构件风险大,报高价可以抑制成本控制的高风险,虽看起来利润率比其他清单项目高点,但并不能称为“不平衡报价”,如一个不锈钢造型,报价10000元,清标时审计问构件有多重?回复不到50kg,他算后得出结论,200元/kg的不锈钢价格是先例,回复说为打造某种造型,花费150元/kg的制造费用不算特例。
如何正确理解二次经营,应考虑如何将高风险的复杂项目在安全、质量上下功夫,出具科学合理的措施方案,在完成合格项目的同时获取利润才算经营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