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伟老师聊太极[41]
康伟老师在《全民太极APP》会员群的聊拳记录
应拳友要求点评某拳架视频
有器无道,对太极拳基本没概念。
肢体是生命运动的载体,从事任何一项运动最终都会通过肢体体现出来,而每项运动都会有其自身的规律、特点、要求、能力,这些如果都不清楚,就等于不是这项运动,虽然肢体也在动!
现在不谈什么劲啊、气啊、刚柔啊等等,就说肢体的运动规律和状态,从动作一看,就知道脑子里没有基本的太极运动概念。
松而不懈,没有;连续意识,没有;根节领动,没有;虚领顶劲,没有;上动下随,没有;腰胯分开,没有……动作运行的初级要求和太极运动的基本特征,都没有。
所以,这个拳只是个肢体活动,不是太极拳。我们只交流技术,不对人!
十八字诀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
挤在手背,按在腰攻,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
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十八字诀是前人留下的对十三势的精要之论述。
但现在的人都在盲目的以自己的谬误认知在歪解,所以完全面目全非了。
前人说的是阴阳出入的性质,用身体部位的性质来表示,我们就理解成了动作。
前人告诉我们,面为阴,背为阳,因此掌,代表阴,手背,代表阳。
捋在掌中,就是告诉你“捋在阴中”,即在收敛之中,所以捋是收敛的阴劲,没错啊!
所以,哪个部位都可以捋,但都是“捋在掌中”的性质!
在看看挤,挤在手背,阳劲啊!
以前我们说了很多次了,掤挤,阳劲;捋按,阴劲。
在看看前人的十八字诀,不是全对上了吗?
人家说的是劲的阴阳出入,现在人解释的是身体的动作和部位,差到哪儿去了。
所以,现在人看拳论,基本都是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就是“没文化”。对这个传统文化的内涵基本处于无知状态。
用意走劲的性质变化!
所以冯志强老师说,肩膝腕胯肘身,处处皆可掤捋挤按,周身无处不太极。
所以现在人练的太极拳,就都把自己练呆了,练傻了。
拳论说的很明白:意到,气到,力即到!
不能用意行气之前,哪里会有太极的力量?也即太极劲!
没有这个劲力的阴阳性质变化和出入运行,又怎么会有掤捋挤按的劲别变化。
没有这些东西,谈什么真正的太极拳啊?纯粹的肢体运动和技巧,和其他的拳有什么区别呢?
知道了这些道理,就不会瞎琢磨、走弯路了,至少对于漫天飞的谬误之解就有鉴别能力了。
懂劲前后
有了太极劲之后,太极拳才能真正称其为“拳”,
“拳”是用来技击的手段,是要有强大的打击能力的,没有“劲”这个能力作基础,是谈不上技击的。
太极拳强调不用力,但如果没有劲,那你就什么都没了,拿什么技击啊?
别的拳在用力,在有力的基础上训练用力的方法和技巧,就形成了其他的拳。
而太极拳在用劲,同样是在有了劲的基础上训练用这个劲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有劲之后就要学习如何运用这个劲的方法了,就有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法的训练,有了如何蓄劲,如何发劲的训练,就是练功的过程了,但没有劲,一切就都免谈了。
所以,太极拳的第一步,就是扔掉力,产生劲的训练过程,当你通过正确的训练真正能感知和认识到劲的存在了,并逐渐感觉到它产生的作用时,你就叫懂劲了。
在把力换成劲的过程中,你的身体就会产生变化,你的气机运行就会产生变化,你的心意精神控制就会产生变化,就会产生明显的调理养生的功效,所以,在“太极拳”训练的第一阶段,就够养生用的了。
你如果不打算练技击的作用,懂不懂劲都没关系。
所以,没劲之前,什么掤捋挤按,什么蓄劲发劲,什么抖大杆等等,都不存在,练也没有用,这些都是“劲”的运用和训练方式!
所以,太极拳是不能瞎练的,先在原理上搞清楚,再按相应的阶段正确的习练,才能有结果。我们的三层九级,就是去力生劲的训练过程和阶段。
答拳友
(拳友:太极拳只练竞赛套路好吗?)
竞赛套路的动作线路,根本上就没有太极拳的规矩,动作的安排都是逆规矩的,如果想把太极拳的规律放进去,动作的线路就都得变,如果不变,根本就合不上规矩。
想用这些套路练太极拳的运行规律,是不可能的。
(拳友:也就是说内外不合是吗?)
根本谈不上内,就是外形动作,都是违反规矩的。
(拳友:康老师早上好!看了老师昨天的视频后,我理解的极柔软大概是把人身体松到全部200多块的骨头像一个个珠子用线串起来,然后从头顶吊着让珠串自然下垂。不知对不对?)
这是放松身体产生的必然结果,你能把肌肤骨节中的力量通过放松都去掉,身体的状态就自然变成你说的这样了,即无极状态!
具备了这个状态,并在这个状态下不断按规律运动,身体内的元阳之气就会不断的流行壮大,内坚刚就会逐渐形成了,你就由无极变太极了!
(拳友:老师,还有您说的这个规律就是“缓慢、连续、匀速的渐变运动”吗?)
这只是其中之一。
(拳友:康老师,我有时感到俩肾部火热火热的,四肢感觉有气灌达,但没有气沉到脚下的感觉,也没有你说的气流下的感觉,我基本不管这些,只求初级的追求放松。我应该怎么做?)
您做得对。必先有事,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