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4月了,工作还没影”,有多少大学毕业生,仍在求职的路上
打开高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可以发现很多高校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在平台上发布招聘公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到了3月份,部分高校组织了网络招聘会,也有一大批招聘单位到高校开展现场宣讲会,不少就业岗位涌现出来。但对规模庞大的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么多岗位似乎并不“解渴”。
今年大四的贺同学,前段时间投递出去好几份简历,至今未收到一个面试通知。他苦恼地说:“都4月了,工作还没影,恐怕要回家啃老了”。贺同学班上像他这种情况的学生有好几个,虽然也有不少学生接到了面试通知,但多数参加了面试的同学,还是无法确定工作去向,大家对未来都比较迷茫,也充满着担忧。我们不能说贺同学面临的情况具有代表性,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到了4月份,仍有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路上。有的大学生参加了几次面试,然后就“杳无音信”;有的大学生不断向外界投简历,却收不到来自招聘单位的反馈;也有一些大学生,运气很好,获得了工作岗位,可他们好像还是有些不满足。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从各高校发布的就业率数据看,应届高校毕业生差不多都能找到工作。但若细心查看,就会发现,90%以上的就业率,一般都是统计到八月份或九月份的数据,有的学校则统计到当年的12月份。且不说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即便误差不大,也只能说明很多高校毕业生是离开大学校园后才找到工作的。如果以四月份或五月份的就业情况为统计数据来源,估计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40%,有些高校就业率或许只有10%左右。
除了一些名气很大的院校或实力很强的专业,多数高校毕业生都在纠结:到底是死撑着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还是降低标准,先找个落脚点?毕竟现在是4月了,再过两个月,大家就都“散伙”了。应该说,每年的四五月份,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最难熬的月份,找工作的毕业生们,为工作烦心;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子们,为复试操心;报考公务员、教师或其他事业单位的考生们,则为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担心。大家都很着急,有些高校毕业生的情绪甚至处于临界点。我们一直讲,大学生就业难与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有关。确实,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909万人。这个数字比2020年多了35万,比2019年多了75万。与20年前相比,现在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约9倍。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肯定会给就业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但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就业市场还没有完成“转型升级”,没有办法提供与毕业生规模相适应的脑力劳动工作岗位。按照同龄段人口统计,早在2019年的时候,中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就超过了非大学生人数,当年同龄段人口为1600万,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834万,非大学生不到800万。可是因为产业结构的原因,就业市场更需要大量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业者。所以出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一是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同时存在;二是没有大学文凭的体力劳动者的薪资待遇大幅上涨,有大学文凭的脑力劳动者,薪资待遇上涨幅度却不大。
可以看出,大学生求职难,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市场上的工作岗位不足,而是没有足够多的与大学生匹配的工作岗位。如果大学生愿意从事诸如“搬砖”之类的体力劳动,他们找到工作的几率会大很多,说不定待遇也不差。只是,大学生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不需要多少文化水平就可以从事的职业,他们能甘心吗?当然,我们也要承认,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一些大学毕业生就算学习成绩很优秀,也不太容易找到工作,他们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考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考公务员。近几年,研究生报名人数每年增加数十万,公务员考试竞争比一再创出新高,未来大学生就业之路依旧非常艰辛。2020年,中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183万人,规模位列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提前数年跨过50%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门槛,大学生已经“走进寻常人家”。这个时候,如何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得到合适的工作,成为了越来越难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