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时机?—“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一百九十八
如何把握时机?
樊崇拥立刘盆子为帝后,即刻挥兵长安,王匡张印本来就恨更始帝刘玄,当下开门迎接赤眉军,合兵一处,攻打刘玄。刘玄被活捉,献上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
长安百姓本来期望赤眉军能有新变化,后来发现反而不如刘玄在位期间政策宽松,于是关中人民就想联合起来,把刘玄救出来,重新立他为帝。后来听说刘秀大军到来,前将军邓禹所到之处,申明军纪,秋毫无犯,就眼巴巴等着邓禹来长安。结果邓禹却以“我军疲惫,赤眉军锐气正盛”为由按兵不动。
史学家后来评说,如果当时邓禹以仁义之师,趁着赤眉军立足未稳、不得人心的时机进兵长安,恐怕刘秀统一天下能提早五年。
这一幕后来在三国时期也不断重演:曹操后来攻取汉中,而刘备刚刚从诈取西川。这时丞相主簿的司马懿主张乘胜长驱入蜀。建议道:“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
曹操的得力谋臣刘晔也认为:“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而曹操则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耶?”结果贻误战机。
但也有人认为曹操和邓禹用兵谨慎,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避免无谓的损失。你更认同哪种观点?话说回来,做事后诸葛亮容易,把握时机不易,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时机?
个人倾向于抓住机会,也就是赞同司马懿和刘晔的观点:“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
但把握时机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不仅需要对时局洞若观火,还需要极强的决断力,一般人很难做到。但个人根据经验认为,可以通过一种方式把把握时机的难度降低,也就是重要机会都去尝试+风险应急预案。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较重要的机会,无论是人生机会还是企业商机,其实都是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就可能不再回来。所以去尝试是值得的,这在今天商业环境多变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也一定要准备机会一但把握不好或失败的风险应急预案,也就是加上保险栓,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尝试。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一下:
第一、既然确定重要机会都去尝试,那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机制必须要建立起来。这个机制如何建立呢?我想引用孙子兵法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说做任何事情,尤其面临竞争的事情,都要做SWOT分析,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能力特质,以及各自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这一点上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唯有这样,才知道敌我双方如何选择道路更合理。
第二、后半部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是说,必须要考虑环境因素,才能使胜利更加周全。以前行军打仗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天时和地利,也就是知道天象变化和地理环境,而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则要知道政策、行业、市场等诸多我们控制不了,但又对我们组织和项目产生影响的要素。这些要素不仅对我方有影响,对敌方也有影响,谁策划地周全,谁的胜算就大。就像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就是善于利用地利优势的战役。
第三、通过敌我双方的SWOT分析、环境因素分析,我们就可以对哪些机会可以把握,哪些机会不能把握有一个认知了。这方面我认为刘晔的分析非常经典,几乎是一个值得反复学习的经典MBA案例,其中对敌我分析,对人心、形势等环境的分析非常到位。
接下来就是要不断尝试重要机会,并且上保险栓,也就是凡事都留后手。不断尝试重要机会可以采用敏捷迭代的方法,不一定要全力以赴,而可以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去迭代尝试,如果有利可图,则不断追加资源,提升成功概率。
而且任何事都要有Plan B,如果一旦不成,组织层面要有风险应急方案,能够达到组织长远发展的规划。
请思考:敏捷迭代的方式很多是为了减小过大风险,而善于抓住商机又无疑增加了风险。你如何平衡好这对风险减少和风险扩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