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刀王”陈当华:磨一把菜刀千元天价,顾客却遍布半个地球
现代社会就像是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先进,人工手艺其实在逐渐的淘汰,顾客、继承人都是手艺人面临的问题。相较一下,现代能够花上几年去学、去做一件事的人少了。当然,还是有一些匠人或是因为喜欢、或是因为生计、又或是因为传承而专注,几十年如一日的守着那份匠心。比如说这位八十多岁的中国刀王,干磨刀这一行,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在香港有一家叫做陈华记利器专门店的店铺,并不是很大,这家店子是专门卖刀具生意的。店铺的主人名叫陈当华,出生在香港,也在香港长大。很早的时候他就学会了磨刀这门手艺,相信在农村住过的人都明白,刀如果不锋利,找一块磨刀石磨磨就会变得跟新的一样。很早之前的中国,有不少的磨刀匠走街串巷的为人磨刀。但到了近代之后,这一种职业便就此消失,因为现在的刀质量越来越好。
而且现在的刀相较之前便宜了很多,人们维修的习惯也不复存在,习惯用坏了就换。磨刀匠便逐渐消失,本来有不少人劝陈当华重新找一份手艺,好养活自己,磨刀这一行并不吃香。可陈当华始终不愿意,香港的经济发展迅速,他却想守着这份手艺,把这一门手艺给练精。在日积月累的磨刀中,他的年纪越来越大,到如今也有八十多岁了,慢慢的也有了五十年的磨刀历史。
大抵也是够专心,时间长久之下他越来越熟练,技术也越来越高超。通过他磨的刀剪,锋利得可以剃须,并且很耐用。他磨过的刀,凌空切番茄都能不出水,锋利到轻轻的将刀放下去,便能划破报纸。在陈华记的店铺里有一个小牌匾,上面写着:顾客惠顾,免费开锋。别看他这开锋,可一点都不简单,许多的刀其实买回去就可以用。但陈当华的开锋少则五块石头,多则九块石头,一套下来差不多一个小时,不过开锋过的刀完全不一样。
一般来说这石头开锋的那一块是石沙炼制的普通磨刀石,密度只有几百,但越往后密度越大。而且从第二块开始便都是天然石,一直到密度近四万的山心石。这就算是十几年前买,也价值好几万。他磨刀的手法跟别人也不一样,不是用眼看,而是用耳朵听。声音越轻代表越锋利,而且他磨刀用的是全身的力,所以手上并没有很多茧子。
当然,他的价格并不低,现在陈当华磨一把刀要一千元的工本费。而刀自身少则几百上千,多则上万,所以磨刀石并不是大材小用。中国有句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虽然陈当华的刀贵、加工费也贵,但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甚至有国外的人慕名而来,哪怕是等上几个小时他们也愿意。
甚至还有一家德国的刀厂找到他,希望他去担任技术指导,但他拒绝了。他只想自己静静的磨刀,专注的做这件事,在这嘈杂的世界中,能做到这种境界的人也不多了。可惜的是虽然陈当华自己将手艺做到极致,却难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恐怕他这祖传的手艺也到头了。
陈华记利器专门店在熙熙攘攘的庙街街头,店主是人称“香港刀王”的陈当华。他磨一把菜刀千元天价,顾客却遍布了半个地球。七十多年专注于打磨锋利刀刃,也慢慢打磨出铁汉人生。
起初
他是偷渡到香港,十岁出头就已经在广州一家磨刀铺学习磨刀。后来磨刀铺面临分家,他始终跟随师傅左右,承袭师傅爱刀如命的痴性,希望能磨到一把好刀。
他和他师傅一样是主做成衣刀具的,但当初内陆制衣业不发达,他磨的基本是菜刀一类,很少能磨到专门剪衣服的好刀。所以在深圳当朋友一约偷渡来香港,他就立马答应了。
偷渡的环境十分恶劣,可谓九死一生。他们只能往前不能回头,回头要么会没命要么就会没有机会。陈当华就回忆过,当时天气很冷,他们一跳进水就冷得直哆嗦,他们只能靠随身带的生姜续命。冷得受不了就咬一口,靠生姜的辛辣味回一点热量,就这样一鼓作气游到香港。
当他们快靠岸时,他遇到了一片沼泽,脚刚踩到软软的沼泽就被陷进去,这让他心慌不已。沼泽本身就挣扎越强陷得越深,他在慌乱中找到方法逃脱出来,福大命大,成功靠岸。
靠岸后,所有人都累瘫在地,有路过的好心人救了他们,带他们回家吃面包喝姜汤,让他们慢慢回血。即便过去近六十年,那一天的冷仍然刻骨铭心,让他时不时在噩梦惊醒。
立足
初来香港,生活艰难,一无所有的他只有一身磨刀技艺。但磨刀是个精细活,不是熟悉的人顾客不会轻易认可。他即便做出“坏了赔钱的承诺”也少有客户为此驻足。
不过时间总是会眷顾一些时刻准备着的人。战争往往会引来贸易变动,朝韩战争也不例外。陈当华就因此崭露头角。
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对中国大陆禁贸,而作为可以连接中外贸易的桥梁香港从中快速发展,制衣业更是由此订单剧增。
而不可避免的,刀具更替也开始频繁,原先的老牌大师傅渐渐应付不来庞大的市场,但客户也不愿意错过难得的机会,也不得不尝试接触新的磨刀师傅,陈当华就是这个时候正式进入制衣业市场。
陈当华本身的手艺并不逊于同行,甚至隐隐拔尖。随着接触到的客户愈发增多,他的生意越来越兴旺,他也明珠拂尘被人发现。稳扎稳打的他过了一段时间已经将自己的根据地由街边摊转移到庙街店铺,也就是现在的“陈华记”利器专门店。
虽开了店铺,却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安稳下来。树大招风的陈当华迎来了一些同行的报复,自行车屡屡被放气成了常态。直到一次商家的公开选师傅,陈当华凭借技艺成功当选。被落选的师傅有的眼红,想找人打他,被商家背后的黑社会摆平,这也算是他结识到一些黑社会关系的开头。
他的名声在七八十年代尤为出彩,很多黑社会大佬派人来他店里买刀或者开刃,甚至有过台湾帮派找他打磨一百多把开山刀,很是震撼。
但同样警察也因此闻到风声,关注到他,屡次警告找他麻烦,毕竟害怕他的刀没准哪天成为了凶刀。但陈当华也惧怕黑社会老大哥们,无奈下干脆就跟黑白两道宣称,他只做衣刀厨刀,再不沾开山刀。
此后,才算少了点风波,然而即便如此,还是留有阴影。陈当华曾在采访中很自豪地说过,在香港制衣业最旺盛的时候,有几万个商家用他磨的刀。即便现在行业不景气了,手工磨刀人越来越少了,他的订单依然是早早接满,甚至需要排队。
他磨刀生涯七十五年,他和木质的工作台、老旧的裁缝剪、磨薄了的刀片这些老伙伴们走过了多少岁月。他看过很多刀也磨过很多,他根据刀收费,价格不菲。
但他值得,因为价值昂贵的以山心石为主的磨刀石,更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高标准严要求的技艺。他的刀可以做到切空中的西红柿不溅出汁水,报纸放在刀刃上就可以使得报纸被削开。
未来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个手工磨刀人几乎寥寥,跟陈当华学过的人也上百了,然而能坚守住这份寂寞的却没有几个。
现代的娱乐繁华,机会各式,磨刀是一份投资巨大却收益平平的工作,需要天赋也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份招牌,如果没有自己的招牌,又没人认可,只得十年八载才勉强可以出名。然而现代人总有些浮躁,难得静下心去专注磨刀。
即便是人人称道的刀王,也免不了担忧无人接班的现状。陈当华只能在被人采访到退休的问题时,带着不舍和无奈叹气。他说他要做到眼睛看不到,磨不动刀为止,为此,他只能隐下担忧,教那些仍然坚持找他的客户如何磨刀。
今年的香港动荡加之疫情对很多行业都影响颇大,陈当华也不例外,大约减少了五成的生意。但作为快九十的老人,历经风波,这不过是一次起落而已。
他的陈华记已经成为香港的标杆之一,见证了香港各行各业的兴衰转变历程。而“刀王”陈当华只是默默地在自己的位置当中,专注地磨着心爱的刀具,也同样磨着自己的心声。
这种工匠精神将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显得弥足珍贵。然而后继无人,不管是精神还是行业如今已经式微,仍剩存于世的,都十分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