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痔疮的良效验方
痔辨证论治经验
痔是常见多发病,俗语:“十人九痔”,据我国一些地区普査,发病率达60%。
我国是对痔认识最早的国家,公元前即有“痔”字,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的《山海经》、《庄子》、《韩非子》等书中已详有痔病记载,《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结扎、切除、熏洗、服药治痔的经验。
《内经》已认识到痔是“筋脉横解"血管扩张的病变,《伤寒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肛门栓剂一蜜煎导,宋代又创造了枯痔疗法,这些有效的办法,唐宋朝时就传到国外,世界上不少国家至今仍广为使用,现代医学痔的命名即源于我国,祖国医学对痔的治疗有独特贡献。
中医治痔是强调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因、病变、病位、不同体质、年龄进行内外兼治,灵活得当的处理。
笔者遵《内经》“散者收之,急则缓之,坚者软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根据痔多因于湿热风燥,致使浊气郁血留结肛门,长期便血、脱出可使气血亏损,中气下陷的特点,将痔分为以下四型施治,经长期应用,略有经验,现述于下。
(一)实热型
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小便赤短、大便秘结、便时痛疼出血,或肛门局部掀红灼热,结肿高突拒按、痛疼剧烈、坐卧不宁,纳呆难寝,脉洪大或弦数,舌质红,苔黄。
证属实热内结,血热肠燥。
治宜清热止血,润燥通便,方用槐花散加味或地榆散加味,兼表证发热者,选用防风通圣散上宣肺气,下通积滞,表里双解、调气行血。
槐花散加味方:槐花12克,侧柏叶10克,炒荆芥9克,枳売9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地榆10克,仙鹤草15克,麻仁9克,生甘草10克,
地榆散加味方:地榆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山栀10克,槐花10克,茯苓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
以便秘、出血、疼痛为主的各期内外混合痔、炎性外痔,属于此型。前方长于疏风清热,后方重在清热和血,兼风邪表证者可用前方,或用防风通圣散,结肿瘀血者可用后方。
《东垣十书》论痔曰:“善为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此型临床颇为常见以实热为主,故重在清热。
(二)湿热瘀滞型
腹胀纳少、肛门坠重、便秘溲赤、甚或身热、肛门凸突红肿、旁生肿块、宿滞不散、痛疼难安。
证属湿热内蕴,血气瘀滞。
治宜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方用五神汤加味或活血散瘀汤。
五神汤加味方:茯苓10克,银花20克,牛膝10克,车前子10克,地丁15克,黄芩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
活血散瘀汤:归尾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大黄10克,川芎9克,苏木9克,丹皮10克,枳壳6克,瓜蒌仁10克,槟榔10克。
血栓外痔、静脉曲张性混合痔、痔嵌顿多属此型,湿热重用前方,瘀滞甚用后方,《丹溪心法》:“痔疮,专以凉血为主,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之。”活血化瘀在痔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三)虚寒型
身倦神疲、面色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食少腹胀,便时内痔脱出,出血色晦暗,脉沉迟或弱细,舌质淡白。
证属脾胃虚寒,中气下陷。
治宜温中健脾、固脱止血,方用归脾汤、黄芪建中汤加减。
归脾汤:人参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龙眼肉10克,黄芪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加灶心黄土一块,诃子10克,升麻3克。
黄芪建中汤加减方: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陈棕炭10克,旱莲草10克,侧柏炭10克,升麻6克,陈皮10克,甘草9克,两方可交替应用。
内痔脱出严重,长期便血,伴有贫血,消化不良,腹泻者多属此型。
(四)气血亏虚型
便血日久,面色无华,气短心悸,少言懒语,四肢倦怠,食少乏味,肛门坠重,或血燥便秘,排便困难,痔脱难收,脉细弱,舌质淡。
证属气血亏损。
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
若虚寒中兼湿热者,可用当归连翘汤,于补虚之中兼清湿热,和血疏风。
八珍汤:熟地1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9克,人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9克;
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陈皮9克,升麻12,白术10克,甘草9克;
当归连翘汤:当归12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焦栀10克,荆芥10克,防风9克,白芷6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阿胶12克,甘草6克,地榆10克,乌梅9克,大枣6枚;
《外科正宗》说:“痔疮治法”,初起及已成渐大而便涩作痛者,宜润燥及滋阴。肛门下坠,大便去血,时或疼痛坚硬者,宜清火渗湿。紫色疼痛,大便虚秘兼作痒者,凉血袪风,疏利湿热。肿痛坚硬,后重坠刺,便去难者,外宜熏洗,内当宣利。内痔去血,登厕脱肛而难上收者,当健脾、升举中气。便前便后下血,面色萎黄,心悸耳鸣者,宣养血健脾。”总之宜辨证施治,方可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