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七次派兵征伐,二百年未曾融化的“铁疙瘩”(下)

原创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2020-12-18 08:00:00

上一篇(清朝七次派兵征伐,二百年未曾融化的“铁疙瘩”(上) )里我们讲到,瞻对的最强王者贡布朗杰在20多年时间里,北征德格、甘孜;东征道孚、炉霍;南征理塘、巴塘,各地土司望风披靡,无一合之将。

贡布朗杰的对外用兵,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夹坝”(抢劫),而是开疆拓土实施占领,为此他甚至打破惯例推行了移民。

但贡布朗杰只能算是一代枭雄,称不上深谋远虑,未能使用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让进攻变成了无差别打击。

他不但截断川藏大道,攻破清军设置的粮台、塘汛(驻军关卡),还拆阅清朝文书,新任驻藏大臣也被堵在路上进退不得。

在打清朝脸的同时,贡布朗杰还给达赖喇嘛写信道:“拉萨的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共有的菩萨,不应当仅让你们供在拉萨,我们要迎请到瞻对来。如若不然,我瞻对的兵马如菜籽一样多,武器如针一样锋利。”

同时挑战两个巨头的举动,在我们今天看来感觉不可思议,但这恰恰说明了康巴人本性中的彪悍,以及受地理限制导致的目光狭窄。

感到切肤之痛的清朝和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被迫联手将其扼杀。

剿灭贡布朗杰的过程,基本由藏军独立完成,清朝政府的态度,有一个从反对藏军向康区拓展,再到默许并供应军需物资的变化。

同治四年(1865年),藏军攻破瞻对官寨,一代枭雄灰飞烟灭。

贡布朗杰被剿灭了,但如何善后还没个章程呢?

按清朝最初的考虑,藏军应退回西藏,但达赖喇嘛却伸手向中央要辛苦钱。

他在上奏中提出,“出师瞻对,给发兵丁钱粮军火,并抚恤阵亡番官头目家属各款,共用银三十余万两。”

皇帝也不差饿兵,事儿办完了,给点辛苦费也不算过分。

但此前,西藏遭到准噶尔廓尔喀的入侵,都是清军入藏打击,也没见西藏地方政府出辛苦钱。这次达赖喇嘛大开狮口,便可知心态已出现了变化,从一家之事,变成了兄弟相帮。

同治皇帝可不是乾隆,乾隆能斥资千万两白银攻打大小金川,属于豪横富户。

可同治是真没钱,贡布朗杰剿灭的前一年,太平天国刚刚覆灭,江南最富庶的地区打成了一片焦土,而此时捻军正如火如荼、同治回乱也在陕西爆发,诺大国家像个四面漏风的破羊皮。

中央财政拿不出钱,同治便让四川出血。可四川总督不干了,他回奏说,“藏兵进剿,本非川省调派”,这意思就是说,不是我调的兵,凭啥让我出钱?更何况,川府还出一万包茶叶劳军,已经表示过了。

再说了“陕、甘逆氛未靖;滇、黔贼势正炽,库项支绌,积欠各路军饷台费等项,数已百万有奇,尚不知如何支持”。

说白了就是两手一摊,大写的“穷”!

这时的同治,居然御笔朱批回了这么一句,“仍著量为筹拨”。

这就有点像讨价还价了,“咋的也得出点呀!”

于是,成都将军和四川总督就给皇帝了出歪主意——干脆将“地最险,民最悍”的破瞻对,赏给达赖喇嘛算了。

从心里说,同治实在是不愿意,“稳藏先安康”的道理,他也懂得。但光景败落如斯,也没更好的办法,只能回复“著照所请”。

清朝算是“忍痛割爱”,问题是瞻对人不愿意。

别以为所有西藏人,都必须心向拉萨,贡布朗杰便不把达赖喇嘛放在眼里。

卫藏安多康巴各地,地理风俗大相径庭,每个地区都有子文化现象,各地间互不买账是常有之事。

尤其坐拥圣城的卫藏人,对康巴安多有种难以言喻的心理优势,很像京沪人对其他地方的态度。

尤其是藏官统治下的瞻对,苛捐杂税更甚于前,百姓生活苦上加苦。

在瞻对历史上,百姓主要向头人交税和杂役,中央政府的纳税范畴根本不涉及民众。

贡布郎杰统治时期,税赋又加了一层,所有人都得承担他的兵役与劳役,百姓生活已经很困苦了。

但他执政期间构建了一套生态系统,也算对瞻对百姓有所补偿:

首先,他明确了“夹坝”(对外抢劫)所得归自己所有。

如果有人找上门来,则由身为扛把子的他出面摆平,最多按“抢十退一”退赔;

其次,同时还赌咒发誓,代受杀伤害命带来的“天谴”;

再次,禁止任何人小偷小摸和抢夺妇女,一经发现抢人者财产分给受害者。

另外,他执政期间对外扩张收获颇丰,也算让瞻对百姓有了些计划外收入。

但藏官治理期间,以军费需要回本为前提,大肆摊派各种苛捐杂税,以前不过缴纳实物,现在变成了现银,征收的银两都被运回了西藏。

而藏军插手周边土司事务时的用兵,瞻对百姓不但要自带武器粮食参战,所得收益也被统统归了藏官。

瞻对藏官的横征暴敛,甚至在驻藏大臣的奏折里都有体现,“唐古特(西藏)派来大小番官,不理公事,只知贪诈银钱,近来苛索愈众,视百姓如牛马,鞭笞索取,无所不至。”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颠破不破的真理,在藏官统治26年后(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变再次爆发。

这次农民起义的首领是个铁匠,名叫撒拉雍珠。

不堪忍受的瞻对百姓,多次向打箭炉的清朝衙门申述,要求重归四川管辖。

但光绪时期的清朝已进入苟延残喘的状态,申述压在地方衙门十多年无人过问。

忍无可忍的瞻对人,在撤拉雍珠和本地僧人巴宗喇嘛的领导下,以“驱逐藏官,封其府库,以待汉官”为口号暴动,参与者多达六千余众,各驻扎地的藏兵和官寨都遭受围攻,藏兵或死或逃。

可清朝政府对瞻对“弃藏归川”的请求,给出答复居然是派兵进剿。

《清季外交史料》中载有撒拉雍珠等上呈清廷的“夷禀”译文:“誓不归西藏管辖,愿归大皇上为良民,不能滋事,求照各土司例归内属。”

带兵清缴的清军头目,借百姓心向朝廷之便,深入瞻对各地分化瓦解。对清朝抱有幻想的撒拉雍珠并不戒备,任其在瞻对全境自由行动。在“有大皇帝做主”的言论作用下,很多起事民众中计,收起刀枪,回家生产。

等到1890年3月间,清兵将官寨重重包围后,撒拉雍珠明白“清大人”根本不是来为民做主,而是要痛下杀手。

在突围战中,撒拉雍珠被清军收买的亲侄子,从背后放枪打死。另一个领袖巴宗喇嘛据险死守半月有余,力战被俘,遭清官斩杀。

这是清朝第五次用兵瞻对,剿灭的居然是一心要投奔的起义军。

四川总督鹿传霖

六年之后,瞻对再次成了引爆点。

这次对决的双方,换成了清军和藏军。

瞻对重归西藏地方政权管辖后,藏官对周边土司的插手变得肆无忌惮,多次发生藏军驱兵千人,打杀其他土司民众之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更是直接介入章谷土司继承人选的问题,即清朝奏折中的“干预章谷土司案件”。

瞻对藏官直接领兵攻打章谷土司,四川总督鹿传霖派兵弹压,两军直接大打出手。光绪皇帝随即下旨开战,“瞻番迭经开导,抗不遵从……竟敢开枪轰击官兵,衅端已开,非大加挞伐不可”,六征瞻对爆发。

一直主张收复瞻对的鹿传霖,得了命令马上进攻,周边倒向西藏的朱倭等土司,土崩瓦解纷纷逃走。

清军在深受藏官之苦的民众配合下,很快便攻入瞻对核心地区,藏军则凭地理优势负隅顽抗,双方陷入苦战。

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得到增援的清军连续用挖地道的方式,炸毁藏军碉楼,藏官见大势已去开门投降,营寨中遭藏官囚禁的明正、革什咱、德格、霍尔五土司番众七十六人获释。

驱逐藏军后,鹿传霖连上奏折十余道,力主改土归流,并建议将瞻对改设为“瞻对直隶厅”。

但清朝却犹豫不决,担心与西藏地方政权本就紧张的关系雪上加霜。鹿传霖虽再三催促,但瞻对善后事宜依旧成了悬案,久拖不决。

光绪二十三年九月,进剿瞻对胜利后一年,鹿传霖不但被革去四川总督,甚至收复瞻对都成了政治错误。

鹿传霖被罢官,直接导致收瞻对归川的计划中止,德格、章谷、朱倭三土司改土归流的设想也化为泡影。

同年十一月,清廷将瞻对赏还达赖喇嘛,唯一一次干净利索收复瞻对的战事,却以轮回老路告终。

赵尔丰

瞻对失而复得,对西藏地方政府来说是场重大胜利,康区各土司中格鲁派的影响力愈发强大。一些有影响的格鲁派寺院,插手于当地政治经济事务,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方的政治格局。

土司与寺院势力的此消彼长,让康区事务再不是以前的孤立事件。

随后,英军两次入侵西藏(1888年、1904年),驻藏大臣的处理失据,不但给国境线划分埋了雷,也让十三世达赖喇嘛彻底对清朝失去了信心。

1906年康区再次爆发动乱,此时距清帝退位只剩短短6年。

这次康区动乱的引爆点,是因为有人向清廷献策:改变川藏危局的办法,是在川属土司地面“因垦为屯,因商开矿”。

随着屯垦、开矿、整练新军的深入,寺院势力感觉到了利益受损,惠远寺、丁林寺的喇嘛鼓动民众抢劫垦场、绑架士兵、遂烧教堂、杀死法国传教士。动乱中,负责平乱的驻藏帮办大臣凤全,中伏身亡。

凤全死难后,清廷下旨着力严办,四川提督马维骐率新军五营出打箭炉,六月二十四日便克复巴塘。

接手马维骐处理康区善后的,是另一个名臣赵尔丰。

他赴任后,向朝廷上了“治边六策”,立主编练新军,改土归流。

对于康区强大的寺院系统,有“赵屠夫”之称的赵尔丰,毫不留情的施以重手,连续剿平了乡城、稻城和桑披寺,“屠降夷七千余,行刑百人,有坠泪者至于罢极。”

也就是说,杀人的刽子手都杀到流泪,杀不下去了。

随即,赵尔丰以雷霆之势,在原巴塘、里塘土司的地面,重新规划行政区域,设巴安、定乡、理化三县,任命流官管理民事。

1906年,赵尔丰出任川滇边务大臣后,凭借朝廷的支持开始向西、向北拓展。

他派出两千多川军,一路打破藏军阻击,于1910年2月进抵拉萨,陈渠珍的《艽野尘梦》写得便是这段历史。

挥师西进之余,赵尔丰又将德格、明正、孔萨、白利、朱倭等土司的印信收缴,废察雅活佛的政治地位。

最后才是对藏军盘踞的瞻对下手,此前清朝对瞻对用兵,无不弥费日久,多无果而终。但赵尔丰指挥的第七次征伐,却顺利得出人意料。

史料记载,赵尔丰进驻瞻对,藏军没有进行任何抵抗,不过十数日藏官便投降离开。

赵尔丰驱逐了藏官后,将瞻对改为怀柔县,但因与河北省怀柔县重名,又改为瞻化县。

可能在他心里,这个二百余年坚硬无比的“铁疙瘩”,到了该融化的时候。

瞻对送给达赖喇嘛的时间是同治四年(1865年),重归四川已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

在这46年中,西藏地方政府从瞻对收获的税赋,早就超过了当年的军费,但即便如此,清庭还是从四川拨付十六万两白银作为赔偿。

不过,赵尔丰轰轰烈烈的川边改土归流即将夭折,因为次年大清国便亡了。

溥仪退位后,赵尔丰的改土归流也随即政息人亡,西藏势力再度回流,并于1917年(民国六年)、1930年(民国十九年)两次爆发川藏战争,奠定了今西藏自治区的基本管辖范围。

不过这些与瞻对关系不大了,民国时期的川(康)藏冲突,背景极为繁杂,要放在整个东亚的棋盘上考量。

最后要说一下,为什么要研究瞻对。

这个在任乃强先生笔下,“南北鸟径80里,东西85里”的弹丸之地,是夹在两块巨石间的“铁疙瘩”。

东边的清朝不愿意西藏插手康区政治,但西藏地方政府却有东扩的诉求。

贡布朗杰的覆灭,给了西藏介入康区政治的良机,通过在瞻对的统治,周边土司愈发向西靠拢。

民国时期两次川(康)藏大战,藏军能一度势如破竹,正是因为有了当地土司的支持,这在瞻对归藏前根本不可想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瞻对隐隐影响了川藏的省域划分,否则大部分金沙江可能会是康区的内河。

从瞻对本身来说,这块“铁疙瘩”能硬刚七次征伐,充分展示了康区的民风彪悍和山高水险。

正是因为二者的共同作用,才让康区在历史上从未出现统一政权。

那因何赵尔丰能沸汤泼雪立竿见影呢?

因为时代不同了!

康区千百年来沉滞的生活方式,已不能适应机械化时代的要求,改变只是早晚的事,即便没有赵尔丰,也会有张尔丰、李尔丰来做。

真正让这块“铁疙瘩”融化的,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是改土归流的浪潮!


本文其实是历史小说《瞻对》的简编版,阿来先生的书结构宏大,背景繁杂,没点西藏历史基础的人,阅读起来会有点晕头转向。

故将文中,七征瞻对的骨干节选出来,并加入了一些个人理解。

在此,向阿来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于小冬老师的新书《西藏绘画风格史》,经历三年酝酿终于要出版了,于老师新加了文字和图片,还有几十张国内没出版的高清外版大图。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加老布微信,参加预售活动了!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0)

相关推荐

  • 辛亥革命中唯一被杀的清朝总督,曾率军收复西藏,功绩堪比左宗棠

    文/格瓦拉同志 与以往改朝换代往往会带来大规模的流血战争不同,辛亥革命以一种相对平和的方式终结清朝的统治,期间并未发生伤亡惨重的内战.不仅如此,清朝的官员在革命期间及民国建立后,大都能以体面的方式谢幕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二十四)

    24 筹划西康建省 "改西康为行省,以杜外人窥伺."是赵尔丰"平康三策"中最重要的举措.在他经过六年多的苦心经营,已在川边"拓地三千余里,凡政治.经济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

     30                    3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分别有<赵尔丰川边奏牍>(吴丰培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四川省民族研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十四)

    14 据傅嵩炑在<西康建省记>中的记述,可以看出,其"改土归流"是依不同情况分别进行的. 一.废"土"设"流"  改巴塘土司 平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四)

    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四) 西藏平定后,主持四川方面军事的各大员认识到里塘.巴塘在经营西藏事物中的重要性,该地区正值由四川向西藏进行粮秣供应的冲途,有必要由四川方面对其进行节制.加之在战争过程中曾有将该 ...

  • 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四十五)

    时至晚清,各国列强瓜分中国之势日逼,腐败羸弱的清王朝惟洋人马首是瞻,鹿传霖空有一腔经边的抱负,因遭与有其矛盾的驻藏大臣文海和成都将军恭寿的反对,本来想做点事的川督,竟被调离四川.瞻对地方依旧归达赖喇嘛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十九)

             19 二.收回喇嘛治权设流官      收改春科.高日地方  春科.高日在德格土司疆域之内,是分别只有百来户.百多户百姓的两个小部落,原为两个土司管辖.因春科土司绝嗣,先由土司妻子的 ...

  • 亡国之际的狂怒——收复西藏

    众所周知清朝在二十世纪初已经是苟延残喘了,在1912正式宣布退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也随着清朝的和平退位而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清朝退位前经历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打击和灾难,领土被列强蚕食,中国从 ...

  • 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四十四)

    十二.康区"改土归流"的首倡者鹿传霖 工布朗结之乱被剿灭,延续"一百二十余年的瞻对巨患荡除尽净",但川边并未就此安宁.朝廷无奈将瞻对地方"赏" ...

  • 炉边漫话之噶达史事 (之四十六)

    瞻对问题就这样拖了下来,直到赵尔丰从边务大臣调署川督时才算解决.傅嵩炑在<西康建省记>中是这样说的:"光绪三十四年冬,边务大臣赵尔丰由川出关赴德格,沿途土司.百姓纷纷呈诉,谓瞻对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十一)

    11    康区与西藏紧紧相连,实行土司制度又很长久,到清初已设大大小小的土司三百八十余员,其中明正.德格.理塘.巴塘最大,称为"四大土司":在这块近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土司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五)

    赵尔丰经边诸事(三十五) 赵尔丰在川边的改革赢得了清中央的赏识.力图全面整顿藏政的清中央很自然地想到主政川边的赵尔丰为派往西藏的人选.1908年二月,赵尔丰被任命为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西藏地方政府 ...

  • 炉边漫话之赵尔丰经边诸事(三)

    3 锡良入川之时,正值英人"剌刀指向拉萨",步步进逼,"藏事日棘","川藏危急"之际.面对这一危局怎么办?这是他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对付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