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角度看芯片:本轮大跌与2015年有什么不同?
在经历2年的疯涨之后,存储芯片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以美光科技、SK海力士为代表的存储芯片巨头股价较年内高点回落30%。
上次行业经历如此程度的暴跌还要追溯到2015年。
作为周期性行业,本轮存储芯片股的下跌与2015年的下跌到底有什么异同?行业未来是否还有进一步下跌空间?投资者何时才能入场?
需求端的疲弱主导了2015年下跌
在2015年,对于需求端疲弱的担忧主导了上轮存储芯片的大幅回调。
2015年是智能手机高增长期的分水岭——自2010年开启的智能手机高增长期基本结束。而在PC端需求长期低迷之际,智能手机需求是主导上轮内存芯片上涨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IDC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4.329亿部,较2014年数据同比增长仅为10.1%(此前季度数据已经可以看出放缓迹象),增速远逊于此前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2014年23.1%、2013年29%、2012年44.1%、2011年61.3%、2010年75.7%)。
这基本上标志着2010年开启的全球智能手机的高增长期的结束(2016年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全年增幅进一步下滑至2.3%)。
而当年苹果iPhone也处于周期的低点,销量放缓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
苹果当年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10-12月销量为7477万部,同比仅增长0.4%,是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上市以来的最低增速。公司股价也从2015年高位的120美元一路下跌,最低跌至94美元。
本轮下跌行驱动因素更加复杂
而本轮下跌则是需求不振叠加产量过剩。贸易冲突则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在本轮下跌之前,存储芯片经历了2年的景气行业。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存储芯片进入了新一轮的旺季,DRAM、NAND价格从那时候起大幅上涨,一直持续到2018年。
这其中,智能手机存储容量增大(内存军备竞赛)、AI人工智能、无人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对于存储芯片的额外需求预期(AI训练对内存、闪存的需求量都会大幅增加)是本轮上行周期背后的重要推手。
但这种上升行情在今年已经到头。需求疲软叠加产能过剩使得存储芯片价格集体走低。
在需求端方面,新的智能手机硬件规格难以吸引换机需求(以苹果为代表)、消费级的PC市场由于Intel CPU的供货不足出货不振。而诸如AI、无人车等新兴技术则由于技术限制,大规模场景应用还需时日,市场期望需求放缓。
IDC统计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总共为3.552亿,同比下跌了6%。这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的智能手机销量已连续第六个季度出现下滑。
而在供应端方面,新技术的良品率提高及产能的扩充使得市场供大于求:64/72层3D NAND的良品率和产能增长使得供应大幅攀升,野村证券预测闪存芯片供应将增长40%到50%;DRAM 1X/1Y制程的比重持续增加和良品率的稳定提升使得DRAM整体供应有望增长22%。
而贸易冲突使得整体电子产品行业蒙上阴影。在进入2019年上半年传统需求淡季之际,贸易冲突的影响使得各种消费级电子产品的出货量都不容乐观,存储芯片价格有望进一步跳水。
三方不利因素的叠加已经在存储芯片价格上有所反映:NAND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跳水,价格较2017年高点跌去一半;而DRAM合约价格在10月份已经走跌,这标志着其9季连涨的超级牛市正式终结,未来将继续下行。
还要跌多久?跌多深?
在下跌开启之际,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于下跌还会持续多久?什么时候才能买入?
摩根士丹利研究认为,从半导体周期历史角度,市场通常经历4-8个季度下行周期,然后再经历4-9个的上行周期。
鉴于DRAM合同价格已经在2017年9月见顶,摩根士丹利认为本轮下行周期已经进行了一半。
整体下行趋势在未来的2-3个季度里还将继续持续。这将导致相关公司的营收继续下滑。
这意味着至少要到2019年年中才能有望看到复苏的迹象。而随着未来经济增长的放缓,去两年推动该行业发展的超常增长因素在下一个上升周期可能不会那么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