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未满14岁,杀人不犯法”——谢天谢地,以后再也不用听到这种话了

26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对刑事年龄相关规定做出了调整:
“12至14岁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等犯罪,将不再是免责人群。”
这是中国司法可贵的进步。它将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拯救许多孩子的生命和未来。
1
根据需求定律,当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承担的代价)上升,(未成年人犯罪的)需求就会下降。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的研究显示:犯罪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非理性行为,罪犯也会衡量成本、收益和风险。如果被抓住的风险增加,被惩罚的程度加重,人们就会减少犯罪,相反,如果社会出于圣母心宽容犯罪,犯罪率就会上升。
另一位经济学家列维特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则显示:
1. 孩子们一旦到了刑事责任年龄,犯罪率就会急剧下降。(比如有的州19岁为刑事责任年龄,19岁青少年的犯罪率就远远低于18岁的。)
2. 1978-1993年,由于美国的司法体制普遍宽容,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急剧增加。
列维特的研究中引用了纽约市一个刚过刑事责任年龄的16岁少年的话:“在你还是个小孩儿的时候,你可能被关进少管所。但现在你有资格进监狱了。监狱可不是个好玩的地方。”
可见降低刑事责任的年龄门槛,确实可以有效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谢天谢地,以后再也不用听到有未成年人说:
“我还未满14岁,杀人不犯法”。
2
很多人出于对孩子的同情与关爱,认为对未成年人犯罪应该从轻处罚、甚至不予惩处。
这种愿望是善良的,但善良的愿望并不通向美好的结果,相反,常常带来邪恶与惨剧。
2019年,大连某13岁男孩,杀害11岁女童。说,“我还未满14岁,杀人不犯法。”
类似新闻,层出不穷。
在生活中,我就曾亲耳听到一个男孩对另一个男孩说:“我还未满16岁,弄死你都不用坐牢。”
这种话,其实很恐怖。相信很多人也都听过类似的话。
放纵就是变相的鼓励。价格(犯罪的代价)下降,(犯罪的)需求上升。
你以为从轻处罚是对未成年人好,结果却只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未成年犯罪,让更多的未成年人成为了凶手和悲惨的受害者。
我曾经说过,我们要警惕自己作恶的欲念,也要警惕自己那些善良的愿望,因为它们很可能通往同样的结果。
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人类最宝贵的一条共识。
如果我们认为年纪小就可以杀人不偿命,甚至避开法律惩罚,那我们就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准则。
讨论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逻辑一致性,而不是动不动让某些人某些事处于例外。
其实,对未成年人杀人从轻处罚的规则,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并非主流。刘邦入关中,和观众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刘邦并没有说,未成年人例外。
4
苏格拉底说,公正就是得其应得。
一个人做了什么事情,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才是天理,或者说,自然法。
更公正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想象有两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孩子打架时一张口就说:“弄死你也没事儿,反正我还未满XX岁,杀人不犯法。”另一个国家的小孩则说:“我们打架要小心,未成年人犯罪也要坐牢。”
你更愿意生活在哪个国家?你更愿意自己的小孩是哪一类?
愿我们的孩子都从小敬畏生命,敬畏法律。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能对未成年人犯罪一视同仁。

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拯救,而不是在法律的放纵下走向毁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