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 || 许德美 ◆ 忠诚于心的岁月长歌
许德美,笔名:艺子,山东沂水人,公安系统女作家,编剧、导演。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公安作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北京微电影产业学会会员,临沂市影视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公安文联第一批签约作家。已出版纪实文学集《女民警手记》,编剧并导演了多部微电影,先后获金丹若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优秀影片奖、金风筝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优秀影片奖和“十佳编剧”奖。2018年9月,被山东省公安厅评定为拔尖型人才。
忠诚于心的岁月长歌
懵懂年少的时候,看了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电视连续剧《磋砣岁月》。因为没有经历过知青生活,所以对剧中的情节没有共鸣,早已模糊不清了。但主题曲《一只难忘的歌》,至今记忆犹新:“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演唱这首歌曲者,由于经历很像,所以她把自己人生的曲折和坎坷通过这首歌抒发出来,感动了多少人,而一举成名家喻户晓,成为经典。一首动听的歌曲,是歌唱者用心在翻唱着岁月的峥嵘。同样,一篇感人的散文,是作家用心在重写着生命的历程。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散文名家的优秀作品,仔细斟酌,细细体味,你就会发现,他们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及心路历程。如李密著名的《陈情表》,这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作者在这篇文中,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委屈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文章的每一处都有根有据,每一句都是真情实意,没有累赘的语言,没有浮泛的词藻。李密对祖母的深情,那完全是贯通在生命中的气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如果李密没有遇到失去父母疼爱的孤苦伶仃,没有遇到生活的千辛万苦,他不可能写出这么一篇传世佳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作品中字字是血,句句是泪,读完,都会让人心酸不已,泪眼朦胧。据说晋武帝看了以后,被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散文是从生命中抽出的丝,这样的丝织出来的绸缎,让你体味到的是真实、亲近和柔软,是素美和动情。
诸葛亮的《出师表》千载流传。由于诸葛亮对刘备刘禅父子的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通篇凝聚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全文是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段从他生命中流淌出来掏心掏肺的文字,能撼天动地,催人盈泪。这些生命的文字,来源于他生命的感觉:三顾茅庐、临终托孤,所以诸葛亮必须用生命与行动来回报。
散文是作家的心灵体验,里面积淀着作家个性化的生命意识,是作家对历史人生、社会文明的亲身体察、认识和感悟。
“我把我永远想不明白的问题交给我的散文”。余秋雨是个求真的学者,生活经历不仅带给他丰富的经验积累,更带给了他感悟人生的价值体验。对他而言,散文既是心灵困惑的诉说,同时也是一种解决困惑、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
他写作《文化苦旅》的初衷,就是想从古老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之中,捕捉到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仍然闪烁着价值光辉的历史亮点。他用“生命”开始其意义深远的“文化苦旅”,用“生命”捕捉“历史亮点”的过程,便是一种超越经验而走向意义与价值追寻叩问的历程。他借助“游记”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观,来探触古老中国沧桑历史文化的灵魂。如在《道士塔》里,作者追根溯源,通过对过往历史的透视,展现泱泱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字里行间渗透兴叹与无奈、豁达与悲凉,表现出了一个富有良知的现代知识分子与历史对话的深沉慨叹: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 ’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散文是作家用心在写生命的歌,是闪耀岁月长河里的一曲绵绵不绝的歌。如果没有遇到生活的艰难,如果没有遇到感情的挫伤,如果没有受到精神的创痛,如果没有遭到生命的摧折,就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忧伤、离别、重逢,那也就写不出好的散文来。
主持:李铁峰
审核:王永生
校稿:李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