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东吴第一武将,为何成了后人眼里心胸狭窄的小人?

在尊蜀贬魏的正统思想影响下,三国时代东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论正面形象,东吴那么多文臣武将的历史形象,都被蜀汉的刘关张、诸葛亮、赵云盖住;论负面形象,东吴群雄又比不过曹操、司马懿,因此,东吴人物的历史形象越来越失真。小佛此前说了鲁肃,今天说说周瑜。

因为《三国演义》,周瑜的形象被塑造成了心胸狭窄、嫉妒贤能的人,尤其是他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将这种性格表达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小说让诸葛亮成了后世楷模,而周瑜成了诸葛亮的陪衬。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智勇双全、心胸宽广的将才。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和孙策同岁,两人在孙坚举兵讨伐董卓时,已经是莫逆之交。后来,孙策谋取江东地区,周瑜起兵相应,辅佐孙策,在24岁时,周瑜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

周瑜为孙策站稳江东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攻打荆州,皖县,寻阳,讨伐江夏,平定豫章、庐陵二郡,然后留守巴丘。孙策死后,周瑜辅佐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在周瑜一生中,最被后人称道的是赤壁一战。

当曹操挥军南下,东吴以张昭为首的群臣都吓破了胆,纷纷主张投降,但周瑜主战的态度很坚定,为此,他做了两个关键性的部署,一是让鲁肃和刘备一起驻扎夏口,二是积极争夺赤壁、陆口,随后他亲自指挥了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促成了后来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

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都对荆州虎视眈眈,这时候,周瑜官拜偏将军,南郡太守,驻兵江陵。周瑜向孙权提出夺取益州成就霸业的战略。按照周瑜的战略,他和孙权侄儿孙瑜(官拜奋威将军)夺取益州,然后吞并张鲁,结好马超,巩固西部地盘后由孙瑜驻守,而他则回到襄阳,和孙权一道进军襄阳,这样两路夹击,天下可图。

周瑜的这种战略和诸葛亮战略不谋而合,可见英雄所见略同。不过,周瑜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后来在追击曹仁时中箭受伤,后来病死,年仅36岁。

《三国志》作者陈寿把周瑜放在了东吴武将的第一位,还说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可见,陈寿对周瑜评价很高,周瑜也并非心胸狭窄之人,他不但不嫉妒贤能,还颇具慧眼提拔人才,不以出身论英雄,鲁肃和甘宁就是例子。

周瑜的后世评价在宋代以前,基本沿袭《三国志》,例如西晋陆机《辨亡论》中赞扬周瑜,说他“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唐代胡曾这样说周瑜:“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不过,自南宋以来,逐渐流行的三国志平话中,周瑜形象就越来越尴尬了,一方面,在对抗曹操方面,周瑜仍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到了诸葛亮面前,又显得平庸无能。

到后来的《三国演义》,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此外,周瑜还成了心胸狭窄的人,受此影响,在多数人眼里,一代英雄周瑜,逐渐失去光彩,成了小人了,这也反映出不同时期老百姓的思想寄托变迁。更多时候,许多历史人物经常被民间舆论和思想寄托任意打扮。

参考资料:《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