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蒂里希对超越问题的哲学解读,远超普通人理解,一起来学

存在主义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泛流传在西欧社会的思想潮流,是西方哲学家对二战后人们处在焦虑、恐惧之中的思想引导,更是尼采“上帝死了”之后哲学家们为避免人们陷入虚无主义而做的努力。

作为哲学史上一个非理性思潮,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观经验,注重独立个体的重要性,认为虽然人存在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这样人们就在丧失存在的目的的同时得到了选择的自由。而如何摆脱焦虑,避免虚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现实的超越是存在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关于这个命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答。

保罗·蒂里希作为哲学家和神学家,将存在主义研究的人和基督教研究的神统一起来,使存在主义超越传统人道主义的人性而具有超越世俗的神性,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在美国的代表。他对“超越”问题的解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分析现代社会充满焦虑、虚无、无意义,关注人们的精神困境,鼓励人们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哲学认识价值。

1

保罗·蒂里希(1886-1965),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神学家之一。他把整个人类的生存的作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这与存在主义不谋而合,因此蒂里希也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

蒂里希对“超越”问题的考察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实困境、焦虑的超越,更侧重于对个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有限性的分析以及如何突破这种有限性,寻求人之存在的终极根据。在蒂里希的存在论体系中,生存的焦虑是“超越”这一哲学命题产生的原因,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是“超越”的实现途径,而终极关怀则是“超越”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2

哲学的焦虑

哲学的焦虑不同于病理上的焦虑,甚至不同于基督徒的焦虑。哲学上的焦虑是对非存在实存的认知:简而言之,人认识到自身的有限就是焦虑。存在论问题是保罗·蒂里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他将存在哲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相结合,在“存在论”中论证了存在和非存在。

对此,蒂里希认为存在意味着全部的人类意义之展现:结构、意义和实存目标,存在之中总是包含着非存在,非存在迫使存在脱离孤闭状态,逼迫存在能动地肯定它自己。

3

非存在

非存在将三种形式的焦虑带给人类,并且这三种焦虑都无法彻底根除。

第一种形式的焦虑是关于命运和死亡的,这是非存在对人存在上肯定自我的威胁。

由于人最终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死亡,因此当人意识到命运的可抗拒性和死亡的必然性之后就在时间、空间、原因和实体层面产生了焦虑。

不仅在一个人被抛出存在的最后时刻,而且在其存在的每一时刻,死亡都站在命运及其偶然性之后。

第二种形式是空虚的相对焦虑和无意义的绝对焦虑,这是非存在对人精神上肯定自我的威胁。

在存在主义之前,人是不会去寻求自己生存的意义的,这是因为上帝都已经规定好了,但是如果人们意识到现存的实际生存模式缺乏意义,就不可避免地要去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了。

第三种形式是有罪感的相对焦虑和受谴责的绝对焦虑,这是非存在对人道德上肯定自我的威胁。

人本质上拥有有限自由并且要承担责任,这个有限的自由意味着我们可以越界(也就是犯罪),当我们越界时,随之产生的有罪感导致焦虑,并且这种焦虑将人带入绝望。

4

人的有限和无限

有限和无限之间的辩证在蒂里希的存在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正是由于人意识到自己生而为人于时间上的短暂,在空间上的渺小,对于万事万物的无法留住停靠,所以在确立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始终被焦虑所困扰,这是有限性与焦虑之间的联系。

其次,既然人生如此有限,那么我们便要探索出一条使人无限生存的道路,从这个层面上讲,无限的问题似乎还与我们接下来要谈论的终极关怀有某种联系。而事实上终极关怀源于人是一种有限终极关怀着的对象且必须是超越了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东西,必须是无限地高出一切存在着的客体和对象的东西。这个东西在哲学上就是存在的力量和意义。

在蒂里希看来,人终极关怀着的东西,乃是决定自身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那个东西,它不是指任何实体性或概念性的东西,而是指人实在的全部,这其中包含着生存的结构、意义和目的。存在是一种感受到万物实有的力量,也就是抗衡非存在的能力,存在可以让我们从虚无中站立出来。

结语:

人对自己为何存在感到惊异的同时,也必定会对终将要走向的非存在感到震骇。而人对终极的无限关怀过程,就体现为个体对抗非存在,确立存在意义过程中的不断超越。超越自己,超越存在,超越死亡,超越无意义。

由于非存在不仅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种类型的焦虑,更为重要的,它包含着死亡。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要克服这种恐慌就必须要有“超越了一切心理的、伦理的和历史的规定,超越了一切外物甚至超越了上帝”的勇气。这种超越虽然有些类似于尼采的超人,但是本质上却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巨大的不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