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底何意?古代文人们有争议
相信很多人都曾看过琼瑶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尤其是它的主题曲当年更是风靡于大街小巷,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犹记得笔者首次听到“情深深雨濛濛,多少楼台烟雨中,记得当初你侬我侬,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那种惊艳,当时还在想写这歌词的人太牛了,这里面的一些歌词比我当时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古诗词还经典,这也太有才了吧。
后来随着年龄慢慢增长,我才知道这首歌中很多歌词其实就是照抄的古诗词,像“车如流水马如龙”便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美人如玉剑如虹”则是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夜坐二首》。而笔者本期要说的“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是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描写江南春景的小诗,虽然仅仅只有28字,但是千百年来却素负盛誉。《历代诗法》中更是评价这首诗“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不过就是这样一首佳作,却一直以来颇受争议,尤其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更是让古今诗词专家争论不休。那这两句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又会引起专家的争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和一般的写景诗具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写景诗都是着眼于目之所见之景,或是聚焦于庭院之间,或是极目远望,但这首诗更多是依托于诗人的想象,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整个江南的风景。
起首两句便如同电影中的俯瞰镜头一般,从江南大地的上空疾掠而过。辽阔千里的江南大地上,处处花草丰茂相互映衬,活泼的莺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在风中飘扬的酒旗,都映入眼中。这两句的描写可以说将千里江南的繁丽写尽。
可就是这么经典的两句诗,明代三才子之一的杨慎却对首句提出了质疑,这是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呢?我们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这样的质疑其实笔者是很不理解的,杜牧这首诗本来就不是实写,而是通过眼前所见推及整个江南大地的景象,是有想象因素在其中的。这只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手法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按照这个逻辑,难道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也要改成“几十尺”?所以个人觉得,这个质疑没有任何道理。
后两句则描写了烟雨之中的寺庙楼台。南朝遗留下来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在烟雨濛濛中若隐若现。当然这里的“四百八十寺”并不是实写,而是强调寺庙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景象是典型的晴日特征,但是现在后两句却是烟雨之景。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前、后两句杜牧写的是不是不同时间的江南景色?其实并不是,这整首诗是一个完整的江南景色风景画。至于出现“烟雨”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江南大地广袤,有些地方天晴有些地方烟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杜牧这首诗虽然只有28字,却写尽江南春景,如同一幅山水画,令人读之不由感叹于他的笔力。不过这首诗中后两句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直以来却引起了古今诗词专家的争议。部分人认为这首诗就是单纯描写江南的美景,以此表达诗人对于江南的赞美和向往。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认为杜牧所处的年代朝廷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导致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了当时的社会危机,而杜牧本人又有反佛思想,所以这首诗后两句当是借古讽今,而前两句对于江南美景的描写是为了加深讽刺效果。
那么这样的争议到底谁对谁错呢?其实文学解读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找不到史料依据,只能通过作品本身来理解诗人所表达思想的时候,其实各种解读都是没有问题的,没有对错之分。因为每种观点的持有者都能找到自己的论据,但是这论据却没办法说服持其他观点的人,所以这种争议不可避免,也很难统一。
不过对于笔者来说,更支持“借古讽今”的这种观点,毕竟杜牧一生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那么大家更支持那种观点呢?欢迎在评论区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