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 法藏 P.2385 灵真戒拔除生死济苦经
敦煌写经
法藏 P.2385
a灵真戒拔除生死济苦经(尾题)
b太上大道玉清经
说明:首尾俱残
背面:
va发愿文范本
说明:郑炳林认为与P4621同文异本,是武则天为其父母写经的发愿文。
vb卫元嵩十二因缘六字歌词(首题)
vc增一阿含经须陀品第廿八(首题)
vd佛经注解。
尺寸:30×1686厘米
按:此卷内容庞杂。
《灵真戒拔除生死济苦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现有敦煌残抄本四件:
P4599,S793,P2385,S5921,相互校补后,存经文六十行,基本恢复原经旧貌。此经乃元始天尊讲说,劝人修道持戒,唸经奉神,以免死除苦,获福升仙。其内容文字与《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所收《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济苦经》大致相同,但敦煌本多出一段有关老子化胡文字。
1900年,敦煌藏经洞无意被开启,敦煌学也随之兴起。敦煌藏经洞所出文书,学界一般称为“敦煌文书”或“敦煌遗书”。在敦煌文书中,九成左右的文书属于佛教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可观。这些丰富的材料记载了敦煌地区轰轰烈烈的抄经历史。
参与抄经活动的人物涉及社会各阶层,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皇室贵胄;其次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而为数最多的是走卒贩夫、工农兵学等芸芸众生。抄经者抄写佛经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即一般在佛教神圣的日子中抄写,他们将本来均质的时间分割成神圣和非神圣两部分,认为在适宜的时间内书写佛经,功效大于平日,更为灵验可感。在佛教上报“四重恩”思想的影响下,父母、眷属、师僧、国主是抄经者主要的祈愿对象。
佛教一直强调善恶果报的必然性。信众也坚信写经是善因,会带来好的果报,而结果却并非信众所期待的那样。按此逻辑推理,信众的抄经活动应该昙花一现,不可能在历史上久行不坠。以何种心态理解这种有悖常理的行为呢?这与佛教三报论思想的传播有很大关系。抄经者同意将福报延迟至下世或者扩展到眷属身上。同时抄经者通过虔诚的抄经行为,如刺血写经、书写重要典籍,来优化福报结果。随着佛教信众增多,以盈利为目的的抄经坊和抄经生产生,“买福卖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抄经供养完全世俗化。可以说,在抄经市场中,俗众抄经是在世俗利益标尺下所做的宗教信仰行为,书写佛经是其获得福报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