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分钟,全片无尿点
战争片通常是很多导演都会去尝试的一个题材。
但同时,想要拍出一部优秀的战争片也是非常困难的。
战争片通常情况下都有关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而历史又已经是定型了的,没有人能够坐着时光机去改变它。
这就相当于在最为精彩的大方向战略部分,导演可以花下铺垫悬念笔墨的空间就少了很多。
举个例子:每个人都知道在敦刻尔克战役中,英法联军最后撤退了。
这就相当于一个根生的剧透,导演必须想办法在观众都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创造另一个不属于战争的结局。
比如说,加入一些曲折的小人物故事。爱情、亲情或者友情……
改编自历史事件的影片《珍珠港》(导演:迈克尔贝),在这方面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剧透含量:微量,不会太大影响观看。)
雷夫与丹尼是一起长大的死党,形影不离,相依为命。
两人从小就对飞行很感兴趣。
他们曾用各种破铜烂铁、胶布和扑克牌等废品搭出一架“战斗机”,装作自己是飞行员在里头玩耍。
或许是天赋异禀,有一回,雷夫误打误撞,将父亲给庄稼撒药的飞机启动了起来,从未经过飞行训练的他,竟然成功地将飞机稳稳地停了下来。
数年之后,年幼的他们长大成人。
时值残酷而又悲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轻而又热血沸腾的他们,响应了心中梦想与热爱的号召,一同加入了美军飞行的队伍。
受训期间,雷夫结识了军中护士伊夫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此时,美军决定派出一批精英部队前往战火蔓延的欧洲大陆,一同协助欧洲各国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
雷夫心中满腔报国热血,便自告奋勇前往参战。
但他心中明白,战场的残酷与平时的训练是无法比较的。
雷夫心中很清楚,自己很有可能一去不复返,也很有可能因此再也无法和伊夫林相见。
于是他将伊夫林托付给丹尼照顾。
不久之后,从欧洲传来了噩耗,雷夫的战机在空战中不幸遭德军击落,生死未卜。
大家都认为雷夫已经战死沙场,友情与爱情的中断让伊弗琳与丹尼都浸入了悲痛的氛围中。
伊弗琳与丹尼得知噩耗后,只能互相勉励对方。
距离噩耗的传来已经过去了数周,丹尼不断地劝说伤心欲绝的伊弗琳要继续生活下去。
渐渐地,失去依靠的伊弗琳重新拾回了生活的勇气。这时,她与丹尼的爱情也渐渐地萌芽。
下方内容含一点点剧透,若你不怕可以点开
▼
「手机上看不见我」
但在一个宁静的夜晚,雷夫突然出现在伊夫林与丹尼驻扎的珍珠港。
正当他们不知如何面对这个难题时,日军也悄悄地开始准备偷袭珍珠港……
就是这样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放在了战争电影的背景之下。
战争的严肃与残酷,配上爱情的温暖与少许伤感,使得整个故事有了一种不一样的色彩,也使得整个电影的剧情更加十分紧凑、抓眼球。
迈克尔贝的爆炸场面就不用提了,这家伙对炸弹情有独钟,影片中用到的炸弹量,再炸一个珍珠港都绰绰有余。
几场激斗的海战戏更是有种悲情的气派,几个片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救援队拼命地解救海上战舰中的人,却没能及时地突破战舰数尺厚的铁墙,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露出水面的手渐渐停止挣扎,数百条性命被冰冷的海水吞噬……
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双腿残疾,整天在轮椅上坐着。
但在珍珠港事件后的一次会议上,为了表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个观点,在拒绝了旁人帮助的情况下,爬下轮椅,站了起来。
人们在倾斜的船上逐渐掉入水里,有种《泰坦尼克号》的既视感,让人感叹战争的残酷。
影片中更加出彩的,便是悲壮无比的配乐。
本影片的配乐由汉斯季默操刀,光是一首Tennessee就足以点燃那份悲情。
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活灵活现,有自己的情感和性格。虽说有些脸谱化的倾向,但处理地干脆利落,也是在塑造上的一个成功之处。
由本阿弗莱克饰演的雷夫敢于牺牲、重情重义,拥有着满腔热血的报国情怀,但他也曾被困在爱恨情仇的事件上。
史书上的一小段白纸黑字,展现到影像上就是这样一段属于人生的故事。这也是影片足以震撼人心的一个点。
如果你认真地看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它的节奏是慢慢加快的,开头轻松诙谐,又伴随着风趣与密集的笑点。但一切的美好都被一个转折点打破了——雷夫参展。
到后来,气氛越来越悲壮、痛苦,最后到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
这不正是二战中的美国吗?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珍珠港被日本偷袭,随后便加入了残酷的二战,死伤无数,但最终取得了胜利……
戏内戏外表现一致,看上去简单,实则难以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但《珍珠港》成功地做到了。
《珍珠港》,虽称不上是最好的战争电影,但至少能够配得上“经典”的称号。因为它足够细腻,也足够震撼;
或许他没能成为公认的“史诗”,但也至少是极为不俗的一段诗作。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原来迈克尔贝曾经也拍过正经电影……
----
本文作者:公映哥(感谢)
原创首发:慢慢游电影